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聊城古城的景觀特色

聊城古城的景觀特色

聊城古城景觀如何?亳州、聊城縣行政遷小武都西,建新城,呈方形,總面積約1平方公裏。歷史上稱為聊城小武渡西城,古城被東昌湖環繞,992年(宋春華三年)黃河決口。

聊城老城

廣粵樓

廣粵樓位於古城中心,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它的高度是三十三米,也就是九英尺九英尺,這是太陽的數目,適合李逸。建五層,體現河洛之數。廣嶽樓是歷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古亭之壹,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嶽樓是當時的和平山衛司令陳勇出於“更嚴看敵”的軍事需要而修建的,又叫“玉木樓”,所以該樓有敲鼓報時的功能,又叫“鼓樓”。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楊能在修繕此樓時,將其命名為“東昌樓”。

明朝弘治九年(1496),吏部尚書李贊路過東昌,拜訪太守金天喜先生。* * *爬上這棟樓,驚嘆不已。“因嘆樓臺,天下無物,雖黃鶴嶽陽也要看。現在都壹百年了,還默默無聞,無名無姓,不丟人。因被天璽稱之為‘廣嶽樓’,與其待嶽,不如近魯。”此後歷代碑刻重修中壹直沿用“光嶽樓”之名。

廣粵樓外觀為四檐跨脊過街亭,分為墩臺和主樓兩部分。橋墩為磚石砌成的四棱柱體,底長34.43米,接近光嶽大廈的總高度,垂直高度9.38米。在站臺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中間,有半票拱門,從站臺的中心形成壹個十字拱門。四個檢票口上方,分別建有方形門道。南說“文明”,北說“武定”,東說“太平”,西說“李杏”。值得註意的是,北門的“武定”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這應該與明朝初期北方蒙古殘余勢力的戒心有關。南拱兩側開有小拱,形狀與中拱相似。東側小門正面用青石雕刻,上書“鳳城仙闕”,西側刻有“元朗瀛洲”。“鳳城仙闕”中的“鳳城”因聊城老鳳凰古城的傳說而得名。“仙闕”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讀來意境空靈,給人仙山瓊閣的聯想。《元朗瀛洲》中的“元朗”就是傳說中的神仙居所。“瀛洲”指的是傳說中的仙島。兩個人物雖然不同,但都是在超驗對象之外的仙境氛圍中形成對比。西門是假門,只是形式上的,為了配合東門。東門是進入大樓的唯壹通道。閘門寬度為3.14m,拱高為1.75m..但實際使用還是太大,所以券內內置了壹個小券,門道寬度只有1.86米。人踩門,門內有房,東面有跺腳,南墻上有小窗,通風采光。遊客可以利用燈光向北拐,爬37級臺階到達平臺。站臺面積不大,但可以停下來小睡壹會兒。遊客經常在這裏停下來休息。然後會升級到15級別到達表。

在臺面上搭建壹個開放式的玄關,防止雨水侵入露臺。它的建築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位置正好在東樓的中軸線上。由於東門是主要的大道,它的建築是作為壹個象征而被添加的。敞廊5間寬,3間深,棚頂輕盈活潑。長軒樓梯口有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木刻匾額,字體細膩,筆力遒勁。臺面磚砌,四周有女兒墻,東西兩側有排水通道。站在墻邊,環顧四周:遠眺東南,岱嶽群峰若隱若現;向南望去,堤岸垂柳,湖水滿溢;向北望去,綠樹成蔭,瓦房叢生;在城外仰望,建築縱橫,繁花似錦;回望而下,東昌湖如錦帶,古城環抱,湖城壹色,趣味盎然。

當妳爬上地基時,妳可以看到四層的主樓建在高高的平臺上,而且都是木制的。這個正方形的建築被壹個高約24米的遊廊所環繞。* * *有192根金柱子,200個鬥拱。壹樓地面略高於臺面,呈方形,四周用石頭圍起來,寬深各五間。結構清新明朗,內部和外部雙槽柱和走廊。墻面用紅色粉筆裝飾,裏面沒有粉刷,露出壹面光禿禿的磚墻。建築四面開敞的房間都有兩個板門,古樸典雅。

碑廊由7塊豎碑和15塊壁碑組成。除了兩塊墻碑嵌在壹樓的內墻上,其余20塊都在壹樓的屋檐下或外墻上。觀察其內容,或為修石,或為作詩,都有很大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其中,乾隆詩碑是精品之壹。乾隆詩詞* * *碑兩座,其中壹座立於東門外的北面,刻有庚子年(1780)、陳佳年(1784)、耿旭年(1790)乾隆詩詞七首。另壹個是墻碑,嵌在南門外的東墻上,刻有甘沈(1776)和兩句禦詩。此外,還收錄了壹些關於光嶽樓重建的碑刻,是研究光嶽樓建築的重要史料。重建東昌府、合並廣嶽樓的紀念碑矗立在南門外。是清朝順治五年(1649),清朝第壹秀才,康熙老師傅以漸舒丹。此外,還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8)聊城進士、戶部長梁所撰《重修東昌樓》碑;《重修光月樓》明嘉靖十三年(1534)聊城進士、禮部右侍郎許所作;由時任湖北荊襄道士、海源閣創始人的楊壹曾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所寫,重建光月樓的碑分別立於東門和四門。在壹樓東門的額頭上,還有壹個木制的橫匾“泰來為翠屏”,白紙黑字,由清代山東研究特使石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