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古代比較悲情的詩人

中國古代比較悲情的詩人

NO1:謝靈運

謝靈運是中國南朝宋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也是著名的“謝公屐”的創造者。謝靈運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晉末曾出任為瑯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因劉裕采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 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 、會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

後因作詩,將劉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權,並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暗示要像他們那樣為被滅亡的故國復仇雪恥。朝廷命令將他就地正法。秋天,秋雨連綿,謝靈運在羊城被處棄市刑,死時僅四十九歲。壹代文豪猶如壹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劃過壹道短暫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NO2:高啟

高啟,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縣人,與張羽、徐賁、宋克、王行等十人稱“北郭十才子”;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也稱作“明初四傑”。被推為明朝第壹詩人。在文學方面,高啟可以說是壹位天才,也是壹位文壇“超級模仿秀”,而且學什麽是什麽,用紀曉嵐的話說就是“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不過,高啟的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師古之後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獨庵集序》)。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壹幟的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

朱元璋從壹開始就不太喜歡高啟,這除了高啟不肯接受戶部右侍郎壹職,不給皇帝面子,不願順從,不肯合作外,還在於他寫得詩多次有意無意的觸動和冒犯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看來,高啟作為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了,竟然表示不聞不問,他的政治、思想、行動與明王朝是怎麽保持高度壹致的?另外,高啟在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為五鬥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殺成癮,這除了對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別熱衷於消滅文人。於是,朱元璋隨便找了個借口定下死罪,朱元璋還親自去監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高啟被腰斬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壹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這個當過放牛娃、和尚的農民皇帝終究被壹個文人以生命的代價所羞辱。像高啟這樣壹個性格高昂自傲的詩人,生不逢時的遇到了像朱元璋這樣壹位號稱“中國第壹屠夫”的殘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NO3:薛道衡

薛道衡,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榮耀壹時。薛道衡從少時就是壹個用心於文章字句之間的人,他喜歡在沈靜中構思,史稱:“道衡每至構文,必隱坐空齋,踢壁而臥,聞戶外有人便怒,其沈思此。”《昔昔鹽》壹詩,辭采絢麗,對仗工整,描寫鋪排,極為細膩,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壹句,為千古吟誦的名句。當時,薛道衡的詩名就極著,《隋書》講:“江東雅好篇什,陳主猶愛雕蟲,道衡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文風極盛的南方都很推崇道衡的詩作,可見其成就之高。但遺憾的是,這樣壹位風流才子,卻生活在隋煬帝的統治之下,隋煬帝是個極其自負的人,他曾對別人說:別人總以為我是承接先帝而得帝位,其實論文才,帝位也該屬我。”他的內心如此狹隘,怎麽能容得下薛道衡呢?難怪他在殺了薛道衡後還說:“看妳還能再作出‘空梁落燕泥’否?”這固然是隋煬帝醜惡的內心世界的大暴露,但另壹方面,也說明薛道衡在當時確實是詩才出眾。

NO4:方孝儒

方孝儒,字希直,壹字希古,明初浙江寧海人。他是壹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是當時的大儒。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明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咨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采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壹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復勸說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依然還是不屈服,他說:“好,我寫!”他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淩遲處死。

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壹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壹族,***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壹些幸運逃脫的族人自此也不敢再姓“方”,改姓“施”。施者,方人也。

NO5:禰衡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縣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孔融把禰衡推薦給曹操,希望曹操能夠任用禰衡。誰知禰衡卻不領情。他不但托病不見曹操,而且出言不遜,把曹操臭罵了壹頓。曹操知道禰衡善擊鼓,就召他為擊鼓的小吏。壹日大宴賓客,曹操讓禰衡擊鼓助興,想借此汙辱禰衡,沒想到這個才子竟當著眾賓客的面把衣服脫得精光,大罵曹操和他手下諸多的文臣武將,使賓主討了場大沒趣。曹操正當招攬人才的時候,雖然惱怒,不好加害,於是想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把禰衡押送給荊州牧劉表。劉表讓禰衡掌管文書“文章言議,非衡不定”,禰衡不但經常說其他同僚的壞話,而且漸漸地連劉表也不放在眼裏,說起話來總是隱含譏刺。劉表本來就心胸狹窄,自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願擔惡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了。

黃祖性情暴躁,有壹次黃祖在戰船上設宴會,禰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當著眾賓客的面,盡說些刻薄無禮的話!黃祖呵斥他,他還罵黃祖這個“死老頭,妳少啰嗦!”當著這麽多的人面,黃祖哪能忍下這口氣,於是命人把禰衡拖走,吩咐將他狠狠地杖打壹頓。禰衡還是怒罵不已,黃祖於是下令把他殺掉,禰衡僅二十六歲。

NO6:曹植

曹植,字子建。建安三曹之壹,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領壹代詩歌文學之風騷,還是中國佛教梵唄音樂的創始人。

曹植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領壹代詩歌文學之風騷,還是中國佛教梵唄音樂的創始人。曹植自幼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壹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壹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遊生活,壹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

NO7:柳永

柳永,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壹,代表作《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是時已是年近半百。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於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壹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對此,不與置評。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壹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他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壹卷流傳至今。作為北宋第壹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NO8: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他之所以能夠登上權力的頂峰純粹是個意外,在古代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生於帝王之家便有了繼承王位的可能,李煜本無心爭權奪利,壹心向往歸隱生活,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無奈命運弄人,於宋建隆二年繼位,史稱李後主。李煜的優柔寡斷,使得他犯下了許多政治錯誤——該殺的不殺,不該殺的殺了,最後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

李煜盡管當皇帝的路沒有能夠走好,而且走得相當糟糕,但是,他在詩詞史中的地位是非凡的。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壹位皇帝。他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壹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甚大。

李煜在亡國之後,他在宋朝的首都大書特書自己的亡國傷感之情,毫不畏懼。最後因壹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的豪邁思國之詞《虞美人》被宋太宗在七夕之日也就是他四十二歲生日那天用牽機毒殺(牽機藥有人說是中藥馬錢子,服後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抽搐,頭腳縮在壹起,狀極痛苦)。

因為這首詞,忘卻了他的諸般不是,甚至國破家亡也可以原諒。他信手拈來的文字,胡亂地組合了壹下,就把心中的苦悶壹古腦地訴說了出來。他很天真地,很認真地想著故國的樓閣。他只是個詩人,只會聽天由命。他不懂政治,他之所以想念他的國家,是因為他懷念那裏的自由,而此刻他卻像籠中鳥壹樣,呆滯地看著窗外的天空,任羽毛漸漸脫落。。。

NO9: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傑出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漢族,廬陵人,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壹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祥興元年(1278),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遂被張弘範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不聽,壹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壹詩抄錄給張弘範。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寫《過零丁洋》廿天後,南宋在崖山海戰慘敗後,陸秀夫背著八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

元世祖忽必烈愛其才,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壹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松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壹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紮,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妳現在還有什麽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妳要死?我偏不讓妳死。我要關押妳!”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1283年1月9日(農歷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NO10: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京派代表,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老北京人(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壹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舍出生於北京壹個貧苦旗人家庭。壹歲半喪父,繈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意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壹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於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於1918年畢業。

“老舍”這壹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壹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壹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壹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老舍壹生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壹顆璀璨明珠。

文革中,同許多老壹輩愛國文藝家壹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沈於北京太平湖,終年67歲

參考:

/qzone/460251764/1271089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