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草的暗示性詩句(草在古代詩歌中暗示著什麽)

關於草的暗示性詩句(草在古代詩歌中暗示著什麽)

1.草在古代詩歌中暗示著什麽

1、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退化了的人才。

從屈原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陰陽失和喻君臣不協)。這壹傳統在中國詩史上影響深遠。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王維《春過賀遂員外花園》

2、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

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興》),文天祥希冀復國

如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孟浩然期望歸隱。

3、草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相思的物象。

《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在江淹《別賦》中就有這樣的描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軍南浦,傷如之何!”這壹意境常常在古詩中出現。比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謝眺《酬王晉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詩人著眼於草每到春來總要重現新綠,著眼於春草重生像回歸壹樣,即由草的“歸”聯想到人的歸,好像回歸壹樣,所以常把草作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壹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顧況《贈遠》)及“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斷續”(姚月華《怨詩》),都是如此。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所以古典詩詞中,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系在壹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比如,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送閻二十六赴郯縣》),還有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這些都是著眼於草的連綿,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

宋範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 盡還生。 秦少遊

4、移情: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總是多彩多姿。詩人常用壹種移情的手法,即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跡滅,秋草向南悲”(顧況《別李別駕》)、“上有如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實際上是人悲、人傷心,詩人卻說草悲、草傷心,這樣就顯得靈動含蓄,讓人覺得余味無窮。在表達懷人情愫的詩句中,還有壹十分成功的、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於想起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後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牛希濟詞句大致經歷了這樣壹個藝術流程。

5、草又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比如“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寇準《踏莎行》)、“高梧月白繞非鵲,衰草寒露啼鳴螀”(陸遊《秋興》)。草在渲染悲哀氣氛中的作用極強,因而在挽歌、懷古詩中,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楊亦蕭蕭”(陶淵明《挽歌詩》)、“春草何茫茫,王孫舊此遊”(劉長卿《過漂母墓》),後者如“君王不少見,芳草舊宮春。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劉長卿《青草宮懷古》),“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長江流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竇鞏《南遊感興》)至於杜甫與崔灝的名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就更為人們所熟知了。

6、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白居易名句:“野火燒不訂梗斥妓儷幻籌濰船璃盡,春風吹又生”。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7、感時傷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以寸草難以回報春光的照臨比喻子女難以報答母親的撫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是以碧綠的草色比喻消閑的人心和淡泊寧靜情懷;

“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形容讀書之樂如窗前春草綿綿無際。

2.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

梅:“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梅象征高潔,不畏嚴寒。 詩文中的梅: ☆ 壹枝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裏,春至不知來。(盧照鄰《梅花落》) ☆ 吳王醉處十余裏。

照野拂衣今正繁。經雨不隨山鳥散。

倚風疑***路人言。愁憐粉艷飄歌席。

靜愛寒香撲酒樽。欲寄所思無好信。

為君惆悵又黃昏。(羅隱《梅花》) 梅花:德性與氣節的代言人 ☆ 梅花自古就被賦予德的品性,民間流傳著許多吉祥、喜慶的相關習俗。

梅花集高潔、秀雅、堅毅於壹身,其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無數仁人誌士所喜愛。 ☆ 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

梅花綻開五瓣,象征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

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壹花天下春,江山萬裏雪。”

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 ☆ 魯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過壹個比喻:“中國真同梅樹壹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壹個樣子,壹忽兒挺生壹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

他還請人為他篆刻過“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懷。 ☆ 明·王圻《三才圖會》認為:“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

明代李漁曾論賞梅:“風送香來,香來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凍而花亦凍”。梅傲而不俗。

其色分紅白及綠,另有蠟梅,色黃如蠟,香氣濃郁。梅壽可逾千載,枝幹虬曲,身姿蒼古,其芳愈寒愈媚,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遇冰雪更添飄然風儀。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來更是造化奇絕,踏雪尋梅,呵氣凝香,滿目嬌色,風雅至致。 ☆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壹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

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以下取自網文《宋代詩歌中的梅花意象》) ☆ 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誌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壹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

北宋中期,經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壹步深化。蘇軾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性,壹方面,如前人壹樣淋漓盡致地展現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誌趣,另壹方面也寄托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

☆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蕩,土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於山林,渴望過壹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壹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 君子、隱士、處子玉女,梅花的這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通的核心--貞潔的象征。

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又壹重要意象。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

詠梅詩之不同於壹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壹代壹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傲的心靈境界。 柳:“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湊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劉禹錫《楊柳枝詞》) ” 柳與留音近,詩詞中的“折柳送別”有暗示性,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雕;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草色幽深,暗示愁緒,思離人。

古詩文中凡寫到離別遠行、抒述離愁別恨,就總要以草來作寄托或映襯。 關於詩中的“草”,可以參看 /ddxr/pe_jkch1.htm上金開誠的《說詩中之草》 牡丹: 詩文中的牡丹 ☆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欄桿。(李白《牡丹》) ☆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 ☆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白居易《秦中吟》之十《買花》) ☆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徐凝《牡丹》) ☆ 牡丹,以其雍容。

3.帶有草字的詩句並有相同的暗示意義的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4.描寫草的詩句古詩大全

1.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漢·無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霜早。 南朝宋·劉俁《詩壹首》

3.壹叢香草足礙人,數尺遊絲即橫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南朝梁·何遜《與蘇九德別》

5.深庭秋草綠。南朝梁·柳惲《搗衣詩》

6.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7.葉舒春夏綠,花吐淺深紅。唐·李嶠《萱》

8.雨中草色綠堪染。唐·王維《輞川別業》

9.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唐·杜甫《旅夜書懷》

11.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3.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唐·韓愈《遊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唐·張繼《洛陽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張九齡《感遇》

16.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17.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8.柳絲裊裊風繅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唐·白居易《天津橋》

19.春盡雜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

20.杜康能散悶,萱草能忘憂。唐·白居易《酬夢得以萱草見贈》

21.色嫩似將藍汁染,葉齊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淺,造化無遺功。低徊壹寸心,不敢怨春風。唐·曹鄴《庭草》

23.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唐·戴叔倫《蘇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26.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唐·李商隱《晚晴》

5.帶草的詩句

詩中草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6.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不同暗示性,能引起

隋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代西安的霸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霸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再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壹起。李白《蜀道難》詩雲:“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的啼叫又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