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詩詞中的寫景手法

古詩詞中的寫景手法

妳好。

古典詩歌中的七種景物技巧

壹、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1、比喻、擬人、誇張、借代。2、對比(正對比、負對比)、對比(即正對比)、色彩渲染、繪畫、名詞列表(圖像疊加)、線描等表達方式。3.動靜結合(動襯靜、動寫靜、靜寫動)、正邊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遠近結合。註意“寫景手法”和抒情方法(直接和間接,又分很多手法)不能混為壹談。“寫景手法”就是寫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第二,例子

1,正面和側面景物描寫相結合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讓人壹目了然;也可以從與之相關的側面景物入手,而不是正面景物,從而揭示事物的特點,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的結合可以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鮮明突出。比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壹樹千枝,比金還嫩,比絲還柔。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

第壹句和第二句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描寫了楊柳在春天的美麗形態。這樣美麗的垂柳,應該受到人們的欣賞和珍惜;但詩人的第三、第四句卻是橫著轉的,描寫的是它荒涼寒冷的處境。詩中只在第三句解釋了垂柳生長的地方,刻意給人壹種突兀感,強調了詩歌轉折處的特寫,強調了垂柳不合適的地方。“西角”是背對太陽和寒冷的地方,“荒園”是沒人去過的地方。生長在這樣的地方,垂柳再好,誰來照顧?我不得不孤獨壹整天。而另壹方面,那些不那麽柳樹的人,卻因為生在他們的地方而被贊美和珍惜。詩人對垂柳深表惋惜。這裏的落寞與前兩句寫的動人韻味形成鮮明對比;對比越鮮明,感嘆越強烈。

王昌齡《從軍》“大漠風塵,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已報生擒。”第二句以側面描寫形勢,通過寫風很大,卷起紅旗便於急行軍,來描寫戰爭的慘烈。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故國群山環抱,潮打空城歸寂寞。這首名為《石頭城》的詩,很明顯是寫“石頭城”的,但詩是從石頭城周圍的景色——山、潮汐、月亮——開始的,描寫了石頭城這個“故國”的衰敗與荒涼。

2.動靜結合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為了營造意境,特別註重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壹種常用的寫景方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上,詩人往往別出心裁,“字字珠璣”,“境界盡出”。如賈島《與李寧隱居》中“推”與“叩”的選用,王安石《瓜州行舟》中形容詞“青”用作使役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例子,在動詞的使用上也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景物,往往以壹種意境描繪動靜,又往往以靜為主,以動襯托靜的方式,形成意境與意象的和諧統壹。所以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離不開襯托。

如王維的《山居秋夜》,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詩人王維不愧為描寫山水的專家,動靜結合是他描寫山水的主要手法之壹。詩人描寫的景物中,靜中有動,靜中有靜,動靜結合構成了動人的意境。第二副對聯“松樹林裏的月光”是靜態的景象,但妳所看到的,又寫著月光透過松枝灑滿大地;而“溪水中的水晶石”是壹幅動人的畫面,壹種氣味,動靜結合,構成了壹幅美麗可愛的風景畫。第三個環節是詩人用“竹聲”襯托山的寧靜,這是他所聽到的,用“蓮花樂章”襯托水的靜謐,這是他所看到的,他所看到的和他所聽到的交織在壹起,“鬧”和“靜”相互對照,頗有意境。

3.聲與色的結合(畫與畫)古詩的景物往往涉及聲與色。這是詩人運用感官從多個角度來寫場景,使讀者仿佛置身於場景之中,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絕句中“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第壹部分是壹組對立的句子。草堂四周柳樹眾多,新綠的柳枝上有壹對黃鸝鳴唱,壹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五彩繽紛,形成清新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劉翠”是早春物候,柳枝剛剛發芽。“兩只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顯示出壹種生機和壹種喜慶的意味。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只長腿的鳥優雅而自然地飛翔。萬裏晴空,白鷺在“藍天”的映襯下色彩異常鮮艷。兩句中接連使用“黃”、“翠”、“白”、“青”四種鮮艷的顏色,編織出壹幅美麗的畫面;第壹句也有聲音的描寫,傳達了極其歡快的感情。

4.虛實結合“虛”和“實”是兩個很大的概念,具體來說,無形和有形,抽象和具體,想象的記憶和現實。比如《傷逝》是虛幻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壹江春水》、《壹葉扁舟》、《春草》、《楊柳岸風殘月》是真實的。古詩詞往往用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某種感情,或者將某種感情賦予想象或幫助。學生在欣賞這首詩時,應該註意詩中什麽是真實的,什麽是空的。以及詩人是打算表現真實還是空虛。只有了解這幾點,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的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象制造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壹種溢出的情感。

比如高適的《碉堡上聽簫》和《雪潔胡天牧馬,羌笛月下守樓》。請問梅花落何處,風壹夜吹遍天山。”詩中有壹兩句其實是描寫風景的。描述的內容是冰雪融化,放牧馬匹的季節已經到來。傍晚,戰士們趕著馬回來了,天空灑下了明月的光輝。在這樣遼闊而清澈的夜景中,不知是哪座守備樓奏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的曲調!三四句話就把“梅花落”拆了,仿佛風吹的不是笛子,而是落梅的花片,散落壹地,壹夜之間,色香味彌漫了整個天山。這首詩通過聽音樂,想到家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的秋天,表達了戰士們深深的思鄉之情。

5、點面結合壹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描寫的景物也是如此。它們總是與周圍的風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詩人寫山水,不是孤立地寫主體,也是圍繞主體的相關物象,點面結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釣魚——雪”在點面結合中的運用。《戴笠翁》在圖中比較小,但在很顯眼的位置,是全詩的中心,《壹葉扁舟,壹襲竹衣》屬於點的描寫;前兩句“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屬於表層論述,詩中描寫了人物處境從“鳥飛去”到“人消”的苦寒與孤獨,並在“山”“徑”前冠以量詞“千”“萬”,突出了人物的堅忍與卓絕的性格。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壹點,包括全面性。

6、遠近結合看同壹個場景,觀察者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俯視、仰視,視覺形象會呈現出多種變化。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穆圖的《山行》“遠寒山石徑,人在白雲生。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二月。”前兩句描述的是秋山的前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的巍峨風光,表現了詩人攀登的勇氣。第二句描寫的是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白雲飄動的天空下隱約可見幾戶人家。最後兩句描繪了秋山的特寫。“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話充滿了生機,鮮艷奪目,清新蓬勃,形象生動,給人壹種秋光勝於春天的美感。

7.線描技法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之壹,大致接近於西方繪畫中的素描或速寫。其特點是用簡潔的墨線勾勒畫面,形成寫意,無對比,無色彩。這種繪畫方法引入詩歌創作,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精心雕琢,層層渲染,更不用說旋律或襯托,而是通過抓住描寫的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幹脆簡潔的語言,樸實平實的文字,幹凈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狀、明暗(聲音),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文的《上善晨行》“晨起征司,客將悼故鄉。雞啼茅店月,人走板橋霜。槲寄生葉子落在山路上,橘黃色的花在哨所的墻上。因思淩渡夢,雁滿歸池。”兩首詩的第二聯是六個名詞(即六景)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詞。可見早去的辛苦。在公雞啼叫,眼睛還活著的時候,顯然是很難早走的,冒著路上的寒霜。

8.“金烈(意象疊加)”所謂“金烈”,是將所有名詞或名詞短語通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形成生動可感的意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壹種修辭手法。通俗點也可以叫圖像疊加。“李進”又稱“李詞”,最早見於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壹書。又如“我看見壹只孤雁渡過星河,我聽見夜石上有幾千只洗濯槌”(《秋夜和秦城詩》),給人以強烈的味道和詩意。第壹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中壹只孤獨的鵝在飛翔,第二句是聽覺形象——千家萬戶的鐵砧聲。上下句的連環疊加,既生動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又構造了壹種悠遠悲涼的意境。

比如文《上善晨行》中有壹句名句:“雞鳴如草堂,人披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和六個意象組成,反映了上善黎明前的壹幅完整畫面:殘月高掛,公雞在鳴;在小屋招待所,想家的客人們早早起床,匆匆趕路。沒想到,過了板橋,寒霜冷了,腳印也冷了。真的是“莫道君早走,早行人多”。全詩僅用六個疊加的意象突出了“早走”二字,有壹字不漏的“早”的神韻。短短十個字,不僅有風景和情懷,還有動態旁白。美妙之處在於沒有動詞。如果寫“壹只烏鴉在茅草鋪上啼叫,壹座人行橋上霜花”,意思可能是完整的,但不會流傳至今。

再比如柳永《玉林令》中的名句:“今夜何處夢醒?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拋開了悲傷、怨恨、相思等直接表達內心的詞語,沒有訴諸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相當吸引人的場景,再切入“曉風”和“殘月”兩種色彩,讓人得到了鮮明的對比和呼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命名結構)排列成三組,每組為壹個特寫。風景在自然界曾經很普通,但壹旦詩人的藝術組合,普通的事物強烈地渲染出壹種淒涼蕭瑟的氣氛,把讀者帶入壹種孤獨寂寞的藝術境界,這幾乎成了風景寫作的絕唱。

希望能幫到妳,謝謝,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