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詩初期,從南宋過來的劉辰翁、趙孟頫等崇唐而詩風清麗婉約,從金過來的元好問、劉因等學習蘇軾而詩風古樸豪放。
元詩中期,虞集、楊載、範槨和揭俱斯,號稱元代四大家。這時出現了壹批能運用漢文寫作的少數民族詩人,著名的如貫雲石、薩都剌等。
元詩末期,出現了許多直接揭露社會黑暗和階級矛盾的作品,代表詩人如朱德潤、王冕等。
明詩初期,詩壇代表詩人為宋濂、劉基、高啟,他們由元人明,詩文兼擅,對扭轉元末纖弱萎靡的詩風起了良好作用。
明詩至明成祖永樂到明孝宗弘治時期,出現了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弘治、正德年間出現了以李夢陽、何景明等為代表的弘正體,他們提倡學習秦漢古文和漢魏盛唐詩歌,反對臺閣詩。嘉靖、隆慶年間出現了以李攀龍、王世貞等為代表的嘉靖體,吹噓擬古詩風,認為詩自唐玄宗天寶後都不值壹看。萬歷年間,出現了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體,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推許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蘇軾。同時出現了竟陵人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體,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但詩作又流於晦澀纖巧。
清詩初期,詩壇出現兩類詩人,壹類原為明臣後仕清,如錢謙益和吳偉業;另壹類甘為遺民,不肯仕清,如顧炎武、吳嘉紀等。
康熙年間,王士滇以倡導“神韻說”而被尊為清代第壹詩人,他的詩以七絕最有特色,表現了壹種清新蘊藉的風致。之後,從康熙末年到乾隆、嘉慶年間,又產生了許多詩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詩人如倡導“格調說”的沈德潛,倡導“性靈說”的袁枚,與袁枚合稱“江右三大家”的蔣士銓、趙翼,及詩風質樸潑辣的鄭燮。有影響的詩人還有論詩力主“肌理說”的翁方綱,詩作感傷動人的黃景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