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書中十篇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青年時期不同人生經歷和經歷的文字。我們學了壹些(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阿昌和山海經),(藤野先生)等等。
2.《朝花夕拾》(《追憶似水年華》)原名是魯迅的回憶散文集。請簡要介紹其中壹項的主要內容(課堂上學到的除外):
(《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小時候,我和我的伴侶真的沒有什麽好看的圖。我最早的畫冊是《二十四孝》。其中,最讓我不解,甚至惡心的兩件事,就是“老賴招待親戚”和“郭巨埋孩子”。)。
3.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思想)、(革命)偉大的科學家。
4.作者在筆記中提到,他喜歡看壹本書(《進化論》)。
5.《五艙社》裏,父親讓我背(《劍略》),讓我感到痛苦。
6.《我》和很多人都喜歡在《遊戲之神》裏看。
7.吳蒼輝描寫了作者小時候的急切和興奮,揭露了封建教育對孩子天性的壓抑。
8.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深切地表達了對日本誠實熱情、沒有民族偏見的紳士的懷念。
9.魯迅先生曾在雜文筆記中描述過新派與舊派的區別。
10.魯迅小時候最喜歡在(百草園)玩耍。
11《藤野先生》描寫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學習生活,並描寫了他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的幾個片段,說明了他在仙臺醫學院時人生的重要轉折。
12,“好。那麽,我們走吧!”“找另壹種人去”這句話出自魯迅的(筆記)。
13,魯迅在雜文筆記中用(烏煙瘴氣)壹詞諷刺洋務派。
14.《朝花夕拾》中引用的《長恨歌》中的詩是(上圖,他尋找綠色的虛空,下圖,黃色的春天,但他在兩個地方都沒有找到他要找的人)。
15,“狗?貓?《老鼠》中,作者小時候在床頭貼了兩張花紙:(八鴿媳婦)和(老鼠嫁人)。
16,魯迅看到小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看《兒童世界》時,為中國的兒童感到可惜。
《17,晨花晚摘》共有六個主要人物,包括壹個單純善良的保姆(大媽媽),壹個治學嚴謹、平等待人的老師(藤野先生),和藹可親、沒有民族歧視,壹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的正直、倔強、懦弱的朋友(範愛農),嚴格而有愛心的(周伯宜),自私的。
18.《藤野先生》壹文中,作者“棄醫從文”的理由是(觀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強烈的愛國主義)。
第二,選擇
1,“無常”這種“鬼與人,理與情”的形象,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原因如下:(d)
壹、形象看起來不錯
b、活潑幽默
c、能勾走惡人的靈魂
d,公正的裁判在冥界。
2.在藤野先生中,作者放棄醫學而投身文學的原因有:(c)
壹、被日本同學歧視
B.王先生不重視自己
c、拯救民族精神
學醫太難了
3、朝花夕拾,阿昌的性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壹項不是阿昌的性格特征(C)?
a、迷信B、不拘小節
c、馬虎D、簡單
4.阿聯和見魯迅父親時引用的醫學是什麽?(二)
a、壹對螞蟻B、壹對蟋蟀
c,壹包苦菜D,都不是。
5、《小資筆記》,衍太太把偷珠寶的事告訴魯迅後,她有沒有造謠(A)?
a,是b,不是
6.選擇正確答案(D)
壹、魯迅寫《範》只是為了回憶往事,緬懷和懷念。
b、範愛農不喜歡甚至討厭她的丈夫,所以他不主張在丈夫去世時發電報。
魯迅記憶中的範愛農很壞。
《範愛農》講述了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和回國後與範愛農交往的幾個生活片段。
7、下列文章中不屬於“晨花夕拾”的是(a)
a、風箏B、無常
c、父親的病D、藤野先生
8、《早晨的花》中敘述魯迅為了尋找“另壹種人”而去南京求學的經過是(b)
a、《武藏匯》B、《筆記》
c、《父親的病》D、《無常》
9.魯迅早年學醫的國家是(A)
a、日本B、美國C、蘇聯D、英國
10,範愛農和魯迅第壹次見面是在:(c)
a、東京B、北平C、橫濱D、紹興
11.在《朝花夕拾》中,魯迅以鬼魅嘲諷人生,以冥界諷刺人間,將“君子”嘲諷鞭撻得淋漓盡致。是哪篇文章?(二)
a、“瑣事”B、“無常”
c、《二十四孝》D、《狗貓鼠》
12,以下文章沒有提到“龍媽媽”:(d)
a、狗貓鼠b、五艙俱樂部
C.二十四孝圖d .筆記
13,“這是壹個高個子,長頭發,白眼睛,總是看著人好像不理人。”這段話描述了:(b)
a、孔乙己B、範愛農
C.藤野先生和壽·吳京先生
三、簡答
1.作者討厭貓的哪些特征?
貓偷吃魚,深夜在樹上大叫。
2.為什麽魯迅經常回憶藤野先生?目的是什麽?
原因:“在我認為的所有老師中,他是最讓我感激和鼓勵我的壹個。”
目標:從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中汲取力量,繼續與“君子”作鬥爭。
3.《無常》中所塑造的無常形象為什麽會受到百姓的喜愛?
因為世界上沒有正義,惡人得不到應有的報應,“正義的審判在陰間。”
4.總結二十四孝工作的主要內容。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童書入手,回憶小時候看《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著重分析了“冰上求鯉”、“老賴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責這種封建孝道漠視子女生命,以“惡心為樂”,“不尊重古人,壞教後人”。作品尖銳地批判了當時反對白話文、崇尚復古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