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詩詞中的“壹字傳神”

古詩詞中的“壹字傳神”

類別:文化/藝術

分析:

王晚年住在中山趙文齋,寂寞難耐,想為後人編選壹部《百家詩選》。

有壹天從壹本借自宋詞道的書上得到了壹句“飛蛾去愁春”的美句,卻見詞道把“去”字圈了起來,改成了“起來”。龔景仔細琢磨了半天,才笑著說:“如果蛾色能引起人的春愁,何必呢?”之後被重新定義為“蛾色去春愁。”宋倍聞其言,再三稱“是”。

儒者王士禛仔細品味了《詩苑》流傳到清代時的這段軼事,覺得宋詞誤改“詩眼”的原因是“起”不如“去”準確。“氣”字似乎只表明:飛蛾撲火上高樓,樓上人才愁;然而“去”就不同了:春憂在,見蛾人更憂。

相比之下,王世貞哀嘆不已,並寫了壹首《論詩》來抒發感情:

詩人苦尋壹詞,應古而不求。

不是臨川王符節,誰知飛蛾撲火色去高樓。

《山村雨》是壹首田園詩。

雨中壹兩只雞啼,竹溪村路斜靠板橋。

婆婆叫了個蠶浴,閑的在中庭擺著梔子花。

田家賞月少,雨中浴蠶,讓農忙時節的農家氣息更加鮮美。但詩人故意想錦上添花,用妙筆寫下了最後壹句:“中庭閑梔”。其實沒有人是“閑”的,只是他不直接說話,而是要從後面和側面寫。以“閑”襯忙,尤饒。壹位西方詩歌評論家說,用手從金字塔裏挖出壹塊石頭,並不比從壹部傑作裏替換壹句話更難。這裏的“閑”字,正是這樣壹個字。它不僅是整句話,也是整篇文章的“眼睛”。壹旦放置,就不能移動。

唐僧是個很有主見的人,愛寫詩。有壹天,戚跡寫了壹首詩《早梅》,詩中有兩句話:“深雪前村,昨夜幾枝開。”鄭谷以為梅花不早了,因為已經開了幾次了。於是最後壹句話裏的“數”改成了“壹”。戚跡深受推崇,後世學者稱鄭谷為“壹言堂之師”。

據說宋代詩人王平福曾寫了壹副對聯:“平地上鳥飛風煙,半山蒼藤卷雲樹”,向蘇東坡求教。蘇東坡反復吟誦,將句中的“飛”字改為“橫”,王平福十分欣賞。

的確,將原詩中的“飛”字加以概括,改為“橫”字,既明確了鳥是“飛”的,又表現了空間、風和白鳥的關系,更準確地寫出了白鳥振翅高飛於霧蒙蒙的原野之上的形象,可謂惟妙惟肖。

棋手對弈,壹個聰明的棋手可以讓整盤棋活起來。寫詩也是。壹個字的輕松,也能讓整篇文章眼前壹亮。因此,詩人往往會煞費苦心地“煉詞”,以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力求詩歌準確生動。李太白的詩“和壹個吳姑娘,斟上酒,勸我同飲”是用詩的眼光說的。初見新酒熟,江南風景之美在於“壓”字,老杜的馬畫詩“戲禿筆掃花俏”。壹開始是無心作畫,偶然發生,作品就在“來”字裏。"

唐代詩人王維擅長捕捉意象,描寫事物的形態和特征。他的《使之於堡壘》中有壹句話:“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為人所欣賞。香菱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談到王維的詩時,有這樣壹句話:“我讀過他的壹首詩,‘直’字似乎不合情理,‘圓’字似乎太俗了。當我合上書想起來的時候,我好像看到過這壹幕。這兩個妳要再找兩個字,找不到兩個字。王維的這兩首詩描寫了遼闊的邊塞風光。如果孤立地看,“直”和“圓”是常見的,但用在這幅對聯裏,就成了傳神的詞。從繪畫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話的妙處是線條的組合。”沙漠”是壹條橫線,“孤煙”是壹條直線,“長河”是兩條斜線,“日元”是壹個圓弧圓,它們和諧地配合在壹起,形成壹個鮮明的充滿立體感的視覺形象。又如他的《山居秋色》:“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詩中的“趙”、“柳”、“軒”、“東”四個動詞非常形象。“趙”字五顏六色,“劉”字有聲。壹個“玄”字描繪了“浣女”歸來時的音容笑貌,壹個“東”字描繪了荷花和漁船的動態。這是“詩中有畫”的典型,自古以來廣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