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曹劌論戰
3.鄒忌諷齊王納諫
4.出師表
5.桃花源記
6.三峽
7.送東陽馬生序
8.嶽陽樓記
9.醉翁亭記
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最早的形式是四言古詩。醇厚古樸,簡質典雅,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發展為五言古詩,主要為漢樂府詩。之後就是七言古詩了,而它的創始人是曹丕。在此之後就進入到近體詩了。最早是五言侓詩,之後出現了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總體評價的話,古體詩比較自由隨性,而近體詩尤其到唐宋時代,格律平仄則是很重要的壹點。唐詩宋詞作為近體詩的代表,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詳情可見文章《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湧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詞,詩歌的壹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壹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裏,她是壹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壹代文學之盛,最著名的莫過於《宋詞三百首》[3] 。
2. 求15篇400字左右的文言文讀《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
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壹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壹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壹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壹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沈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妳怎麽不快點強大起來,妳的兒女在這裏受苦那!”的留日少年。
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裏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壹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裏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
作品的字裏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壹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使其覺得“白發的祖母,是和我不兩立的人”!嗚呼,封建禮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圖》,和《風箏》(《吶喊》魯迅)所想表達的實際大同小異,這可以說是舊中國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弱點所在嗎!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壹面慶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壹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裏,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梁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那麽單薄,那麽堅定的影子! 魯迅先生,中國正在崛起! 《昆蟲記》讀後感 法布爾是壹位法國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今天,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讀法布爾所寫的壹部著作——《昆蟲記》。
法布爾是第壹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 法布爾刻苦鉆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
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法布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並不是容易。
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壹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於自修,精心選擇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
法布爾壹生最大興趣,盡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我多麽渴望像法布爾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壹個又壹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爾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爾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壹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發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麽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壹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麽,也不忽略什麽”。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讀《西遊記》有感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壹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壹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壹。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
3. 急需~八拜之交中的雞黍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也,壹名泛。
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
二人並告歸鄉裏。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
」乃***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別,千裏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式仕為郡功曹。
後元伯寢疾篤,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視之。元伯臨盡,嘆曰:「恨不見吾死友!」子徵曰:「吾與君章盡心於子,是非死友,復欲誰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
山陽範巨卿,所謂死友也。」尋而卒。
式忽夢見元伯玄冕垂纓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當以爾時葬,永歸黃泉。子未我忘,豈能相及?」式怳然覺寤,悲嘆泣下,具告太守,請往奔喪。
太守雖心不信而重違其情,許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馳往赴之。
式未及到,而喪已發引,既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邪?」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
其母望之曰:「是必範巨卿也。」巨卿既至,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異,永從此辭。
」會葬者千人,鹹為揮涕。式因執紼而引,柩於是乃前。
式遂留止冡次,為修墳樹,然後乃去。 翻譯: 範式字巨卿,山陽郡金鄉人。
年輕時在太學讀書,是儒生,和汝南郡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
兩人同時請假回家鄉,(分別時,)範式對張劭說:“兩年後該回來的時候,我將前往貴府拜見妳的母親大人,並來看妳的孩子。”兩人於是互相約好日期。
後來約好的日期將要到了,張劭把約定的這件事詳細告訴了母親,請求母親準備酒食等待範式的到來。張劭的母親說:“分別兩年了,相約的人遠在千裏,妳怎麽會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張劭回答說:“範式是講信用的人,肯定不會違背約定的。”
張劭的母親說:“如果真是那樣,當然得替妳們準備酒食。”約定的日子到了,範式果然前來赴約,登堂拜見張劭母親後,接著開懷暢飲,興盡才離開。
範式在郡上任功曹。後來張劭病重臥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
張劭臨終時嘆息道:“可惜見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說:“我和君章傾心與妳結交,這不算死友,還想找誰呢?”元伯說:“妳們兩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陽郡的範式,則是我的死友。”
不久就死了。 範式(有壹天)忽然夢見張劭手裏拿著帽子,趿著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壹天死,會在某時埋葬,永遠命歸黃泉。
我知道妳沒有忘記我,但怎麽能趕得上我的葬禮?”範式猛然醒來,(想起夢境,)不由得悲嘆流淚。(第二天)便得晚上做的夢全部告訴太守,請求前去奔喪。
太守雖然心裏不相信(會有這種怪事),但又很難違背他的意願,就答應了他。範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後應穿的孝服,算著埋葬他的那壹天,騎馬往張劭家疾馳而去。
範式還沒有趕到,靈柩已經起動運往墓地。到達墓穴後,要下棺埋葬,但靈柩卻不肯下穴。
張劭的母親撫著棺木說:“元伯,難道妳還有什麽願望嗎?”於是將靈柩停了壹段時間,這時只見壹人乘素車白馬,哭著趕來。張劭的母親看見了說:“這壹定是範巨卿來了。”
範式到後,拍打著靈柩說:“元伯妳走吧!妳我生死異路,從此永別。”送喪的有千人,都因此而流淚。
接著範式拉著葬繩送棺木入穴,靈柩才肯前進。範式於是留在墓地,住在墳墓的旁邊,給張劭修造墳墓,然後才離開。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過 秦 論 賈 誼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4. 400字以上的古文,無限篇啊1、過秦論——賈誼
2.、陳情表——李密
3、六國論——蘇洵
4.、赤壁賦、後赤壁賦——蘇軾
5、觸龍說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6、蘭亭集序——王羲之
7、勸學——《荀子》
8、師說——韓愈
9、滕王閣序——王勃
10、遊褒禪山記——王安石
11、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12、阿房宮賦——杜牧
13、秋水——莊子
14、琵琶行——白居易
15、長恨歌——白居易
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傳記都在400字以上。
5. 幫忙寫壹篇400字左右的文言文,有關人物的傳記等,現代的,最好是曹操:人物傳記文言文閱讀集萃 山東平邑興蒙學校 273300 李傳鵬 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陳留 人也。
柔從兄幹,袁紹甥也,在河北呼柔,柔舉家從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為管長。
縣中素聞其名,奸吏數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臨政,吏嘗有非,猶尚容之。況此諸吏,於吾未有失乎!其召復之。”
鹹還,皆自勵,鹹為佳吏。高幹既降,頃之以並州叛。
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因誅之,以為刺奸令史;處法允當,獄無留滯,辟為丞相倉曹屬。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
舊法,軍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重其型。
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給官,主者奏盡殺之。柔啟曰:“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
愚謂乃宜貸其妻子,壹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正如前科,固已絕其意望,而猥復重之,柔恐自今在軍之士,見壹人亡逃,誅將及己,亦且相隨而走,不可復得殺也。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
即止不殺金母、弟,蒙活者甚眾。文帝③踐阼,以柔為治書侍禦史,賜爵關內侯。
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賞。
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 又將開兇狡之群相誣罔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臣愚以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降天父養物之仁。”帝不即從,而相誣告得滋甚。
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於是遂絕。
帝以宿嫌,欲枉法誅治書執法④鮑勛,而柔固執不從詔命。帝怒甚,遂召柔詣臺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勛,勛命乃遣柔還寺⑥。
註:①太祖:曹操。②鼓吹:軍中鼓吹手。
③文帝:曹丕。④治書執法:官職。
⑤臺:尚書臺。⑥寺:廷尉官署。
管仲: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後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
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閑而闚其夫。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6. 急需~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誌。祖母劉,湣臣孤弱,躬親撫養。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鑒。
願陛下矜湣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幸,卒保余年。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