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壹篇關於明代銅山水寨的文章,從學術角度討論明代銅山水寨的沿革。嚴肅的文字缺乏趣味性,難以再現硝煙彌漫的歷史場景。但是,每次爬九仙山,每次經過南門灣,我都想到,當年,船在劃,船在飛,壯而猛。有時候我會想起壹個歷史人物,壹個鮮為人知的英雄,他就是沈有容。
在那篇文章中,我引用了《明朝傳》中與我家鄉有關的壹段話:“福建巡撫金欲用奇招,守吳虞、銅山。在二十九年,日本人掠奪村莊,並能夠打敗他們。日本的占領擴展到東方。有能力防守石湖,想辦法消滅它,帶21條船出海,萬壹有風就救14條船。過了澎湖,遇到日本人,殺了幾個人,放了六條船,斬了十五個人,抓了三百七十多個男女。我去了東方,在海上呆了十年。我很高興聽到文武百官都知道他們的功績,他們只配得白金。”
這是沈有容指揮的臺灣省壹場戰鬥的官方記錄。董藩是明朝臺灣省的名字。有學者認為,這是第壹次從外國收復臺灣省的紀錄,銅山水師參與了這次遠征。
當時,沈有容掌管著吳虞和通山水寨。萬歷二十九年(1601),沈有容率領二十壹艘戰船去臺省征討倭寇,途中遇到風暴,留下十四艘戰船。在臺灣省水域與日軍激戰,結果擊沈船只6艘,斬首15艘,抓回男女370余人。單從文字上,平淡的描述看不出曲折的過程。
如果我們看看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我們就可以理解,如果沒有沈有容,這場戰鬥就很難取得成功,或者說就沒有主動進攻的可能。嘉靖年間,戚繼光、於對日作戰,使東南半壁江山清明,但到了萬歷中期,出現了軍備懈怠的局面。將軍怕死,士兵想家,官兵中有恐戰情緒。由於管理不善,福建水師普遍缺兵,吃空餉現象十分嚴重。
有壹次,敵人派出七艘戰船,從廣東壹路掠奪到福建,在浙江燒殺擄掠,回到福建,如入無人之境。大明水師名存實亡,所以避戰。常見的做法是,當日軍船只劫掠完畢撤退時,海軍軍艦尾隨在後進行騷擾,然後報告主動出擊,聲稱打退日軍進攻,俘虜多少。無恥的描述,可見當時海防有多差。
福建巡撫金想要改變這種局面。他雇傭沈有容,不是為了在陸地上殲滅入侵的敵人,而是為了進行突然襲擊,指揮銅海軍攻擊敵人在臺灣省的老巢。
2、
當時有很多性格突出的奇人。沈有容是其中之壹。他的家鄉是安徽宣城,他是壹個世代的學者。他是搞科研的官員,繼承了脈絡。沈有容是唯壹壹個喜歡戰爭藝術並為之著迷的人。他武功蓋世,曾在遼東名將李手下服役,不久嶄露頭角。後來升任千宗,曾經率領二十九名勇士在夜幕的掩護下,面對女真多言部的三千騎兵。他沖入敵陣,奮力戰鬥。雖然中了兩箭,但最終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壹時名聲大噪。
沈有容懂軍事,不懂人情。只對欣賞他的官員,他才是真正和沒有太多繁文縟節的人交往。他專註於軍事,與同事或下屬交流不多。另外,他像個消防員,又像個危機公關專家,在任何地方都呆得不夠久,缺乏官場人情的積累。
沈有容改組吳虞、銅山水師,“洗缺點,鼓舞兵士”但是,官場上有仇人的老生常談。有人說要加強防禦,有人說要誘敵深入,有人說冬天風大,不適合渡海。甚至有壹種觀點認為董藩不是我們的領土,我們應該幹脆放棄。只是沒有人想到主動出擊,的確,連戚繼光都沒有做到。沈有容保持沈默,顯得不合群,在公眾輿論中占少數,與每個人都格格不入。福建巡撫密令沈有容進攻。
“因此,自仲冬以來,每壹天,我都不求軍事事實,而求之。治船、教甲、練火器、種糧,已知是為防禦而設計,不知是為戰爭而設計;人知其防之,不知其渡東。”
時任銅山水寨總經理的張萬吉率銅山水師跟隨征。張萬吉年輕勇敢。每到陰天,他就裝扮成漁夫,駕著小船去引誘小偷。“遇賊自斃。”
萬歷二十九年(1601),臘月十壹,沈有容下令遠征,將士依依不舍。沈有容說,這裏有壹道密令,違者將被斬首。他還說,這次遠征抗擊倭寇所得的戰利品,並沒有交給民眾,全部都是給大家的。這樣,軍紀嚴肅,士兵受到鼓舞。
3、
沈有容的朋友屠龍寫了壹篇關於屏東番的故事,描述了當時的戰鬥場面:“從澎湖再行壹晝夜,到達董藩,日奴早已見我軍,出發迎敵。將軍率眾將士拼死壹戰,個個都是壹百;賊敗了,我們把所有的輜重都扔到海裏讓我軍去撿,卻耽誤了我師。我軍無人乘秋,鬥勁,壹時攻火。”
沈有容的好朋友昌迪也隨軍隊參戰,並在臺灣省呆了壹段時間。他最了解這場戰鬥,寫了壹篇《董藩記》,成為研究臺灣省的最早資料。有人問昌迪為什麽殺了十五個日本海盜。
昌迪說,這場戰鬥的對象都是日本人,不像過去的少數日本人,大部分是絕望的中國人。澎湖西部的海水是藍色的,澎湖東部到臺灣省的海水是黑色的,風大浪高。敵人被打敗了,拒絕投降。他們都被石頭綁著,投海自盡了。這就是他們被殺太少的原因。
戰後,有人問沈有容,為什麽他能出人意料地擊敗敵人。沈有容說,首先,日本海盜實際上是利用軍艦作為渡海的工具,目的是掠奪物資。他們單兵作戰技能高,武器精良,擅長陸戰。但畢竟不是正規海軍,海上作戰能力不強。就是利用海軍在海上與之決戰,就是揚長避短。第二,日本的軍艦沒有我們的軍艦大,也沒有我們的軍艦強。日軍的武器只有鳥和火槍,我們有火炮長矛,在武器裝備上優於對方。第三,雖然我們在風暴中損失了7艘,剩下的14艘是對抗敵人的7艘,但我們還是強弱分明,加上使用了火力攻擊,勝利的概率很大。第四,不告訴士兵忠君報國的道理,就會戰死沙場。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軍人都有妻兒,重賞之下必有勇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大家都會奮勇作戰,自然勝券在握。
沈有容對自己和敵人了如指掌。正因為如此,他幾乎贏得了進攻。他對形勢有著不同尋常的預見。後來他到鄧州當了主管海軍的副司令員,說,我看就這樣壹支隊伍,是不可能抵禦新興敵人的。
4、
臺灣省之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敵人趕出了臺灣省,所以臺灣省海峽平靜了十年。水師在臺省休整時,臺省土著酋長大彌勒親自迎接,說:“扶老攜幼,競以壺漿鹿貢,以鹹手增額,以助我軍掃蕩保安集合。”並邀請沈有容參觀他們的寨子。這是臺灣省人民普遍支持大陸的明證,也駁斥了某些官員所謂臺灣省不是我國領土的謬論。
沈有容的軍事行動也是明王朝顯示其對臺灣主權的重要行動。但當時朝廷因為決策失誤,未能在臺灣省設縣,沒有留下駐軍,這是歷史遺憾。
將士凱旋而歸,福建南路將士史德政在銅山九仙山上設宴慶賀,豪情萬丈地寫下了《跨海之歌》這首詩。那些詩寫得極其誇張,如“揚帆直上助桑,千古壹絕。”“左人右人指石以鞭,風是否會動九天”等等。總覺得文筆之高,折射出官場之淺薄與虛榮。
沈有容擅長戰鬥,但不擅長社交。他得罪了官場,卻不知道得罪了誰。捷報傳到朝廷,除沈有容外,所有文武百官都得到了獎賞,只給了他六兩銀子。他心灰意冷,連續七次辭職,都沒有被接受。
有學者研究,臺灣省在歷史上曾五次被外國收復,僅沈有容就收復了前三次。本文是第壹次。第二次是在萬歷三十二年(1604)。沈有容單槍匹馬在澎湖勸退了荷蘭的威馬朗艦隊。第三次是在萬歷四十五年(1617),設計消滅敵人,活捉69人,把敵人趕出臺灣省。第四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省,第五次是二戰末期收復臺灣省。
沈有容已經在戰場上幾十年了,他取得了無數的成就。晚年寫了《鬥劍錄》,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戰鬥人生。他在福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正直的人為他立碑,善良的文人為他寫悼詞。沈有容很珍惜這些文章,把它們編輯成《來自閩海的信息》出版了。他說:“套話都是華而不實的,但當副手很辛苦。然而,齊敏的優雅和各種名人的流行是持久的,所以他們怎麽敢遮遮掩掩而不明顯?它被編輯並題寫了標題“來自渤海的消息”;為美服務,永遠是家族的瑰寶。”
他很珍惜自己的名聲,生活積極向上,壹直很努力。他的自我期待決定了他的英雄情結。他寫了壹首詩,“飛劍之後,立誌掃煞”,以表心意。我想,其實他的內心是想得到更高的職位,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然而,他得到的最高官銜只是副總司令。他死後,朝廷追授他為都督,即副都督。
?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