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飲酒(其五)》課堂教學實錄及評點

《飲酒(其五)》課堂教學實錄及評點

《飲酒(其五)》課堂教學實錄及評點

執教:余映潮 評點:徐梅柯

時間:2014年4月4日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

壹、直入課題

師:(上課鈴聲響起,余映潮老師用他那慣有的溫暖的微笑環視若大家,聲音清晰而響亮地說)好,同學們,咱們開始上課吧。上課,同學們好!

生1:起立。

生:(齊)老師好!

師:這節課我們壹起學習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這是壹節積累課,下面開始我們的學習。

評點看多了各類講故事、設置懸念、故弄玄虛的手法,這種“簡簡單單”的開講卻帶來壹種別樣的輕松與愉悅。開講即點明這節課的要旨“積累課”表現出教師對本節課課型設計的匠心所在。

二、常識積累

師:這壹環節就是知曉賞識,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著名詩人、散文家。

師:把“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註在書上註解壹的旁邊。(學生紛紛拿出筆快速地批註著)

師:繼續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陶淵明29歲入仕,由於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於41歲辭官,從此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

師:“躬耕隱居”,親自種田隱居起來,陶淵明正是因為“躬耕隱居”才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這是壹個清高的人,壹個有骨氣的人。大家把陶淵明的壹個典故讀壹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成語、典故——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在官80余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該穿官服、束腰帶去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解職而歸。

師:“五鬥米”就是他的俸祿,薪水;“督郵”,壹個上級的小官。陶淵明不願“彎腰”,所以當天就辭職不幹了,歸隱到了民間。這個故事在文學史上都有記載,大家把成語“不為五鬥米折腰”寫在課題的旁邊。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在詩歌創作上獨樹壹幟,他也被稱為“隱逸詩人”“田園詩人”,可以說他是“田園詩派”的鼻祖。我們已經學過他的《歸園田居》,壹起來讀壹下。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師:“帶月荷鋤,夕露沾衣”,這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田園生活,註意壹個字的讀音,人教版“道狹草木長”的“長”註音為“zhǎng”,蘇教版註音為“cháng”。我認為應該讀“cháng”。為什麽?“夕露沾我衣”是因為“道狹草木長”,難道這個時候看得出草木在生長嗎?好,再來壹遍,“《歸園田居》”,讀。

(學生再次齊讀)

師:請接著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陶淵明較晚時期寫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用清新優美的文筆,描繪了壹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師:“土地平曠”,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師:桃花源哪,中國文人幾千年的美夢。我們再來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陶淵明博學多才,好飲酒而長於詩文。《五柳先生傳》真實地表現了他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

師:這幾個關鍵詞要記下來,“清高灑脫”而又“怡然自得”,他是壹個“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五柳先生傳》妳們在八年級下學期就要學到。文中的描寫表現出多麽鮮明的性格啊。請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師:非常窮啊,窮到到人家那裏喝酒都壹定要把人家的酒喝光。就這樣壹個窮人,卻誌向高遠。“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飲酒》”,讀。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組詩、五言古詩、詠懷詩為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酒真情。

師:又要記筆記了吧。《飲酒》是組詩,壹***是20首,都是陶淵明歸隱之後所作,酒後即興之作,體裁多種多樣,《飲酒(其五)》是非常有名的田園詩,五言古詩,詠懷詩;直抒胸脆,揮灑真情。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飲酒(其五)》,我們讀壹讀。(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評點這個環節的教學內容是多麽豐富啊。從作者簡介到逸聞趣事,從廣為流傳的詩文作品到清高灑脫的性格分析,壹個活生生的個性鮮明、不畏權勢、不意虛迷的陶淵明就這樣在教師層層解折之中做然挺立於我們面前,這樣的鋪墊手法,這樣處理教材,這樣大刀闊斧,非有精深的功底才能經取,否則就會失之偏頗。教師將焦點聚集在人物及作品上,循循善汙、因勢利導,學生探幽尋勝、柳暗花明,最後以“性嗜酒”的歷史記載引出新課《飲酒(其五》.可謂水到渠成、美妙無比!

三、讀背積累

師:好的,我們開始第二個學習環節——“讀背積累”。開始訓練大家的朗讀。大家看有沒有節奏啊,有的,二、三節奏。好,讀起來吧。

(屏幕顯示,學生朗讀) 二讀.讀出鮮奏。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師:好聽多了吧,再讀要註意語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語速不能快,要有倘徉其中的感覺,表現美妙的意境,壹起來,讀。(學生齊讀)

師:更好聽了,還要讀出悠長的味道。特別是陶淵明很自得地問自己“問君何能爾”——“問妳啊,妳這個人怎麽能這樣啊?”這其實是壹種自信的感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要有壹種陶醉的感覺。“結廬在人境”,讀。

(學生齊讀)

師:好,越讀越好了。休息壹下,過會兒再練我們的朗讀。來熟悉下字詞,我們先來讀。

(屏幕顯示,學生朗讀)

結廬:構築簡陋的房屋。

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君:指作者自己。

爾:如此,這樣。

心遠:心境清靜高遠。

偏:幽深靜謚。

悠然:自得的樣子。

南山:泛指山峰,壹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

相與:相伴。

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趣。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明卻不知道怎樣表達。

師:有幾處字詞是要做旁批的:“心遠”,心境清靜高遠。“地自偏”的“偏”是“偏遠”的意思,在這裏有“幽深靜謐”的含義。因為心境清靜高遠,所以住在鬧市也覺得幽深靜謐。這兩個詞很關鍵,“悠然”,要懂得它的含義,自得的樣子。“相與”就是相伴。這壹首詩的字詞應該是比較好懂的我們要把關鍵詞弄懂。好,再來讀壹遍。(學生齊讀字詞及解釋)

師:好的,我們再回到朗讀訓練上來,繼續練習朗讀。這壹次,我們要把關鍵的停頓練習壹下。“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地自偏”這三個字要頓開,表示強調。“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已忘言”

要頓開,為什麽要頓開“已忘言”表現出壹種意境,壹種意味,讓我們去揣摩,因此,這三個字要讀得余味悠長。好,“結廬在人境”,讀。

(學生齊讀本詩)

師:啊,多好聽呀。最後壹遍,讀出這10個句子的層次。三個層次,層次之間要略有停頓,我們能不能揣摩分析分析壹下它的層次呢?

生1:我覺得前面的四句應該是第壹個層次,自己在人境中的生活和感受。

師:嗯,表現出自我感慨的味道。

生1:中間四句講的是當時自己身邊的壹些自然環境,而最後抒發的是自己的情感。

師:第二層寫陶醉其中的農耕生活,“采菊東籬下”。人們說,文學史上的陶淵明永遠與“菊”相關聯,我們可以用學過的文章來印證文學史上的菊和陶淵明的淵源。學過了吧?“晉陶淵明……”(學生接:“獨愛菊。”)最後壹層,陶醉在美好的田園,遙看遠方的南山,心中有非常多的感觸,但又不說出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要稍作停頓,然後意味深長地讀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壹起來讀,“《飲酒(其五)》”,讀。

(學生齊讀)

師:嗯,多好的朗讀。好的,請壹位同學起來讀詩句,我們全班同學來讀譯文。朗讀詩句的同學要像我們剛才訓練的那樣壹句壹句地讀好。哪壹位同學來讀詩呢?(壹學生舉手)好,謝謝妳。

(屏幕顯示譯文)

壹生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眾生接: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沒有車馬的喧鬧。

壹生讀: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眾生接:要問我如何能這樣,心靈遠離塵俗,自然覺得偏遠幽靜。

壹生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眾生接:在東籬下采擷著菊花,心情悠閑,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壹生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眾生接:山間景色在傍晚特別美好,鳥兒結伴回歸遠山的懷抱。

壹生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眾生接:此情此景中蘊含著人生的真義,想要說明白卻不知道怎樣表達。

師:(微笑)嗯,謝謝大家,配合很默契。意思也很好懂了,那麽我們就來背誦吧,各自背誦壹下,背起來。

(學生各自大聲讀背)

師:(約2分鐘後)好的,壹起來試,背誦式的朗讀,語速、節奏、停頓深情。背。

(學生齊背)

師:妳們朗讀的拖音非常好聽,“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聽出來了,大家都很投入。

評點這壹環節,教師通過學生整體參與的“五步誦讀訓練法”—讀出節奏-- 讀出語速--讀出味道--讀出意境--讀出層次,多角度地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漸入式的誦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了壹讀時的青澀直白,二讀時的徜徉美妙,三讀時的自信陶醉,四讀時的余味悠長,五讀時的層次韻律,使學生在教師的悉心引導下,每壹次的誦讀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每壹次的誦讀都離作者的內心更近二步。而三讀之後,教師適時地穿插“字詞釋義”,既突顯了關鍵字詞在文中的重要性,又使整個誦讀顯得波瀾起伏。誦讀訓練之後,還有“翻譯”和“背誦”的任務。“翻譯”采用的是直接出示譯文,壹生讀原詩,眾生讀譯文的方式,很好地節約了時間:“背誦”則采用“自由讀背”和“集體朗誦式背誦”的手法,全面激發學生的讀背熱情,很好地完成了預定目標。

四、賞析積累

師:好,繼續我們的學習。這壹環節的任務是賞析積累,有這樣幾個關鍵的地方需要我們細細地品味。

(屏幕顯示)

問題壹:這首詩的主旨表現在哪兩個字上?

問題二:“車馬喧”這三個字妙在哪裏?

問題三:從煉字角度欣賞“悠然”壹詞。

問題四:“此中有真意,欲料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麽?

(教師略作講述)

(學生針對問題開始思考,動筆書寫,教室內寂靜壹片)

師:(約4分鐘後)好吧,我們可不可以交流壹下?就這四個問題任選壹個來說壹說。好,請妳來詮釋。

生1:我選擇第二個問題。我認為,“車馬喧”表面上表達了車馬交通工具喧囂的聲音,但也象征著壹種世俗。作者不是隨波逐流的人,他有壹種對世俗厭煩的心情,就像《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種對世俗的厭倦之情。

師:很好的語感。“車馬喧”有它文面上、表面上的意思,也有它內在的深沈的含義,表面上就是說喧鬧、熱鬧的生活,熙熙攘攘的人群,妳來我往的環境,但實質上指什麽呢?這位同學已經做了很好的詮釋。“車馬喧”指的就是社會的爭鬥啊、爾虞我詐啊等,所以這三個字用得非常好。

生2:我選第四個問題。對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剛才我們通過積累知道,“真意”是人生的真諦。在這個地方,我認為是陶淵明陶醉在大自然中,而其中的人生真諦呢,就是他脫離了鬧市,在自然中感到無比欣悅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感覺。

師:嗯,說得好。“此中”就是此時此刻,就是指采菊的時候,悠然見南山的時候,在“山氣口夕佳”中看到“飛鳥相與還”的時候。於是,這裏的“真意”可能應該是:大自然如此地美好啊,我的歸隱生活是多麽讓人欣慰啊。但是作者不說出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既然自己心裏很有感受了,何必再把它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呢?這樣壹種收束詩歌的方式,實在是讓我們覺得非常有韻味。

生3:我選擇第三個問題。關於“悠然”這個詞,在這壹首詩中,陶淵明沒有過多地描寫景色是多麽多麽地好,但是我們僅憑“悠然”這個詞就能感受到當時田園生活的那種怡然自得。他在自己家旁邊采菊花的時候,輕輕地壹擡頭就望見了南山,這種閑適自得的生活令生活在城市裏的我們很羨慕。

師:“悠然”,就是自得,很閑適地享受生活。其實,“悠然”壹詞不僅僅在直接地寫和南山有內心的交流,“而無車馬喧”難道不是“悠然”嗎?也是“悠然”的,采菊的時候“悠然”,“山氣日夕佳”的時候羨慕地看著山鳥歸巢,也是壹種悠然,悠然恬靜地享受他的生活呀。“悠然”和“自得”是常常連在壹起用的,悠然就是自得。“悠然”壹詞在妳們的學習經歷中出現過兩次,除了這壹次,還有壹次是表現“刷子李”那高超的技藝。刷子李在刷墻的時候,他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他的技藝高超,同樣他也在享受心靈的美好。

生4:我覺得這壹首詩的主旨可能在最後壹句“欲辨已忘言”上。我是這樣想的,他“忘言”呢,就是沒有把大自然的真意直接表達出來,但是同時又有壹種不與塵世相爭,不與世間的人事接觸的想法。如果“言”,就會講很多很多的事,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就會落入壹種喧囂的氛圍中,有時候不說話反而能體會到大自然的壹種美好。

師:哦,“欲辨已忘言”哪,遠離塵世可能是陶淵明的內心所想,什麽都不說,我遠離喧囂的地方,但是“欲辨已忘言”。他沒有“言”說啊,他沒有說出他的真實感受啊,主旨應該是比較鮮明地表達出來的。謝謝妳。

生5:我在想壹個問題,這首詩裏有很多詞都可以表達陶淵明的情感,比如“悠然”啊,“忘言”啊,“真意”啊,但我覺得題目是“飲酒”,那是不是“飲酒”表現了他的壹種狀態——對田園生活的陶醉呢?

師:嗯,很好。但是,他的組詩都是以“仗酒”來命名的呀。

生5:(不好意思地)哦。

師:所以,主旨就不能是飲酒。(教師笑了,大家也笑了)

生6:我找的是“心遠地自偏”中的“自偏”。“偏”字指的是“幽深靜謐”“自”是自己,自己在塵世中向往幽深靜謐不受幹擾(教師接:“很自然就幽深靜謐了。”),抒發出了自己內心幽深靜謐的情感。

師:妳再來說。

生7:我反倒認為是“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我覺得剛剛解釋的已經很清楚了,“心遠”就是指陶淵明心境的壹種清凈與高遠,他為什麽會做到如此的悠然?為什麽生活得那麽快樂,那麽的……還有,第壹句也可以說明,明明是生活在塵世中,而陶淵明卻說“而無車馬喧”。我們都知道,人多的地方肯定有車馬聲,而他都感覺沒有了,就從側面說明了是因為他的心靜才讓他聽不到車馬的喧器,滿心都在感受大自然,沈浸在自然中。

師:(贊賞地)嗯,多好的分析呀,“心遠”壹詞籠罩全詩。

(屏幕顯示)

“心遠”點示全詩的主旨,“心遠地自偏”表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車馬喧”是實在的景象,也象征為權、利爭鬥不休的世俗社會。“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的自得與恬淡。

“真意”的含義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師:(講析)“心遠”點示全詩的主旨,“心遠地自偏”表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當我們的心安寧的時候,我們就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心遠地自偏”點示了多麽美妙的哲理啊,有了心境高遠的心,就有了自己怡然自得的情感世界。“車馬喧”是實在的景象,也象征為權、利爭鬥不休的世俗社會。“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的自得與恬淡。“真意”的含義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有專家分析,“真意”就是陶淵明終身追求的八個字:“安貧樂道,崇尚自然”。“真意”就在自然之趣,崇尚自然,同時安貧樂道,人生的真諦對於他來說就是“安貧樂道”,於是他就歸隱了。

評點這壹環節,教師設置了四個問題,分別從領悟主旨、品味妙處,賞析字詞、理解內涵入手。整個過程設計巧妙,內容豐富,角度多元,精彩絕倫。比如,學生對問題二、三、四的分析,由於導入時教師對陶淵明做了大量的知識性鋪墊,所以,針對這幾個問題,學生回答得頭頭是道,頗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態勢。而教師穿插其中的點評及引申,更是優美而富有詩意,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母語的盎然詩意、精致優雅,更能使學生體悟到母語深邃的哲思。

教學的最高層次,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啟智。唯有啟智,方有獨思;唯有獨思,才會有異彩紛呈的課堂氛圍。余老師冷靜地站在平等的位置與學生商討,含蓄地點撥,盡量激發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拓展。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手法,使整個課堂充盈著智慧的光芒。

五、結課

師:好,我們從整體上來理解壹下《飲酒(其五)》的表達藝術。(屏幕顯示)

飲酒(其五)

淺顯的語言

生動的手法

高遠的意境

美好的哲理

師:(邊出示屏幕顯示邊詮釋)《飲酒(其五)》這首詩語言淺顯,但不乏精美的描寫,它表現出高遠的意境,為我們揭示了美好的哲理。好,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生:謝謝老師。(持久而熱烈的掌聲)

評點結束語幹脆利落,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之感。由四組短語構成的寫作特色精練而準確,顯示出教師高超的總結和概搭能力,同時更是把內在體驗結化為表現和審美的過程,令人回味。

總評:

這是壹節美不勝收的積累課,美出了壹種氣質和神韻,點化了眾人那顆塵封已久的、對自然的渴望之心。它的美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美地積累,沈澱著知識的厚度。“常識積累”,這是課堂上的第壹個教學活動。教師通過“疊加”的手法,將作者簡介、成語典故、詩人作品、人物趣事等巧妙地整合並升華,以厚實的材料鋪墊出壹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引導著學生不停地做筆記,不斷地感受著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種看似平實的手法,卻反映出教師超常的藝術敏感和高卓的糅合能力,令人嘆服。在壹則又壹則的“資料”面前,詩人無比喜悅、輕快的心情,向往超脫、寧靜的意趣,既和盤托出又含蓄深沈,叫人玩味無窮,領悟不盡。所以,才有了後面學生回答“心遠”問題時美妙的話語:“他為什麽會做到如此的悠然?為什麽生活的那麽快樂……肯定是因為他的心靜才讓他聽不到車馬的喧囂,滿心都在感受大自然,沈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中。”

文得元氣而厚,欲使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厚重的文化感,必須喚醒學生的“精神積累”。

(2)美美地讀背,散發著田園的氣息。“讀背積累”,這是課堂上的第二個教學活動。教師通過節奏、語速、味道、意境、層次五個方面的訓練,讓學生體會由語言組合的聲音形態的變化所表達的情感。通過“技巧點潑”“情境演示”告訴學生聲調的輕重緩急,語流的疾徐騰挪,以及它們之間交互更替對文章情感的影響。通過誦讀,教師把文中看不見的情氣。情味、情理轉化成了可感、可觸的聲音形態。這種聲音形態不是簡單的音節讀音,而是壹個個充滿生命氣息的、能表達文本言語的整合體。學生在這樣高質量的誦讀訓練下,壹遍遍地嘗試,壹遍遍地感悟,壹遍遍地提升。

單從“美讀”的層面認識課文顯然還不夠,教師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堂背誦。在壹片激昂的自讀“喧器”聲後,學生流暢而完美地完成了任務。背誦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鞏固,同時也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和想象,為下壹環節的“賞析”蓄勢。

(3)美美地賞析,品悟著情感的內涵。“賞析積累”,這是課堂上的第三個教學活動,也是最為激烈、最為精彩的章節。首先,教師單刀直入,分別從主旨、品味、賞析、理解四個角度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接著,學生之間便開啟了享受自我展示帶來的趣味之旅。那種人人爭先,人人參與的激情,那流暢而充滿自信的語言,那獨到而新穎的詮釋角度,還有教師那幽默詼諧的點評,那信手拈來的佳句,那機智敏捷的思維,無不讓人贊嘆不已。

當語文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不再是枯燥無味而是生動有趣,不再是捉襟見肘而是遊刃有余,不再是縮手縮腳而是神采飛揚時,有誰會不欣賞、不折服呢?

掌聲響起處,是滿樹的平平仄仄之花次第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