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西江月 井岡山》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西江月 井岡山》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1、寫作背景

該詞是毛澤東同誌為贊揚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寫的。時間是9月5日前後在遂川大汾,當朱雲卿把黃洋界保衛戰的情況向毛匯報後,毛澤東有了感觸,才能欣然命筆寫出《西江月·井岡山》。

2、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3、註釋

戰旗在山下搖蕩,戰鼓及軍號聲響徹山頭,任憑敵軍團團圍困,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動。整飭的防禦工事已嚴陣以待,所以更加團結壹心如築成的堡壘。黃洋界上紅軍炮火轟鳴,快馬報之敵軍在漸濃的夜色中逃去。

擴展資料

賞析

這是壹首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的贊歌,是壹首抒寫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光輝史詩,是毛澤東許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詩詞中最早的壹首詞。

這首詞題為“井岡山”,內容卻不是描寫山景,而是通過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軍民第二次反“會剿”戰鬥的關鍵壹仗——黃洋界保衛戰,熱情歌頌井岡山人民武裝鬥爭的勝利。

這首詞匠心別運,畫意盎然。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善用古語和成語,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練,極富感染力,典型與高度概括了井岡山鬥爭的形勢和特點。典型概括是這首詞壹個突出的寫作手法。作者在詞裏熱烈贊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

黃洋界保衛戰是紅軍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壹個戰例,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壹次戰鬥,卻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鬥爭的壹個縮影。它高度概括了整個井岡山鬥爭的形勢和特點,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紅軍民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同時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權包圍中,小塊紅色政權區域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形勢,生動地表明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對於爭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

它是所有革命根據地能夠勝利發展的生動寫照。作者在這首詞中沒有寫戰鬥的具體過程,也沒有渲染戰場的慘烈景象,只寫了戰鬥的重要地點和戰鬥的結果,以根據地軍民歡慶戰鬥勝利,敵人連夜逃遁結束,可謂別具壹格。

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