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足球在中國是什麽時候興起的?

足球在中國是什麽時候興起的?

壹、球類運動的起源及蹴鞠活動的形成和初步發展。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蹴鞠最早的名稱是“蹴鞠”,被稱為中國古代的足球。體育史上最引人入勝的球類運動是中國古代球類運動家族中最大的成員。

早在西漢時期,壹位名叫劉向的學者曾在他的著作《別錄》中寫道:“蹴鞠運動員,據傳是黃帝所為。”(引自《太平玉蘭》卷七五四),其子劉欣在《七觀》壹書中也提到:“蹴鞠隊員,據傳為黃帝所制。”(轉引自嚴清·柯俊《中國古代三代、秦漢、三國、六朝誌》(卷41)。在這裏,蹴鞠的起源被設定在4600年前的黃帝時代。因為黃帝時代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劉翔父子都說是謠言。那麽,這是事實嗎?:

1973年,考古人員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葬中出土了壹部帛書——《正鸞十經》。這是壹本專門講述黃帝戰勝蚩尤故事的帛書,裏面有壹段關於蹴鞠起源的傳說:“...黃帝太幸運了,被抓住了。.....填飽肚子,以為自己在低頭,讓人撐下去,多贏的人會有回報。..... "大意是,大約4600年前,中原的黃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河北省涿縣)打了壹場戰爭。這場戰爭打了很多年,然後黃帝部落贏了,俘虜了蚩尤。黃帝為了發泄心中的怨恨,用頭發塞住蚩尤的肚子,做成球讓士兵踢。黃帝是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那時候沒有文字記載,社會文化都是口耳相傳。當時有沒有可能創造壹個足球遊戲?這些信息當然不能作為歷史,但結合人類經濟發展的進程,至少說明足球這樣的遊戲已經萌芽了。但需要註意的是,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來看,相同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可能會產生相似的文化形態,所以這類最早的球類運動不壹定局限於某壹地區。

長期以來,考古學家在山西、陜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新疆、雲南等地的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石球、陶球及相關的巖畫。,甚至在中國西北的湖南。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雲南省滄源縣的高山峭壁上發現了3400年前的巖畫,還畫出了許多人玩球的畫面。這些地區並不局限於5000多年前黃帝部落的遊牧地區,而是覆蓋面更廣。所以無論是實物還是傳說中,人類都有能力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創造出這種不同地域的球類運動。

雖然這些傳說和考古發現並沒有完全證明古代蹴鞠的起源時間和具體地點,但它們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歷史悠久。這些都表明中國是世界上“球類運動”起源最早的地方。這也得到了世界足球史專家和國際足聯的認可。請查看以下信息:

在第壹章《足球的誕生》(Aldao Scheff Qilu Man)撰寫的《世界足球大歷史》(日本人大朱於1977年翻譯成日文,時任日本足協理事監制)中,作者對古希臘、意大利、英國、美國等歐洲古代地區的產生進行了對比分析,明確指出:眾多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要比歐美早得多。公元前2697年黃帝時代,足球技藝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它的名字叫蹴鞠(作者在這裏做了說明:引自西漢劉向的《別錄》壹書)。直到周朝末期(公元前256年),這種球類運動不僅在士兵中廣泛流行,而且在普通大眾中也很流行。文章還著重指出,春秋末期、戰國時期,齊王稱帝(?-301年前),齊國首都臨淄就很流行這項運動。

1985,在中國舉辦的首屆“科達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開幕式上,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先生在致辭中說,足球起源於此,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是無可爭議的。

2001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亞足聯舉辦的蔻馳培訓班上做國際足球發展史報告時強調“足球起源於中國”。

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副秘書長傑羅姆·香檳(jerome Champagne)在倫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盡管許多國家認為自己是足球的發源地,但研究國際足球的歷史學家有確切的證據表明,足球起源於中國——中國古老的蹴鞠是足球的起源。”他還說:“國際足聯將在今年夏天亞洲杯期間正式承認中國為足球的發源地,我們將用這個儀式來表達對中國足球的尊重。”

近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吉隆坡出席了亞足聯50周年慶典。在會見中國代表團時,他再次明確表示,根據專家研究,足球起源於中國。同時,他希望利用2004年中國亞洲杯宣傳這壹理念。

總之,從史前的傳說、考古資料的展示和專家的研究,可以確定以下兩點:壹是史前中國就出現了類似足球的球類運動,並且由於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原因,其出現和流行的地區非常廣泛;其次,類似於後來足球的球類運動,即其形成後的古代足球——“蹴鞠”,最早出現在中國,並得到了國際足球專家和國際足球界的認可。

以上,我們對蹴鞠的起源做了實證分析。那麽,這種球型在前期是如何逐漸發展起來的呢?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它已經從壹種球類運動發展成為具有後來足球特色的“蹴鞠”。據古代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戰國策》、《史記》。其實兩位局長都在講同樣的信息。

二、蹴鞠活動的初步規範化

蹴鞠經過前期的正式命名和發展,在漢代已經發展成為壹項非常專門的足球運動。其顯著標誌有以下幾點:

第四,蹴鞠運動此時已經廣泛普及。它不僅是軍事訓練的壹種手段,而且更受民眾歡迎。軍事上,作為壹種訓練方法,為漢代兵家所重視。在漢代,蹴鞠還被視為壹種很好的軍事訓練手段,因為它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劉向在《別錄》中說得更清楚,指出:“蹴鞠也是壹種武士,所以要因打而練。”這裏提到士卒對用足球訓練感興趣。由此,他們不僅鍛煉了體力,也體驗了實戰中的攻防意識,還在遊戲中得到了樂趣。不僅是平時的軍事訓練項目,戰時也是如此。劉欣在他的《七觀》壹書中也指出:“踩弓之法更微妙,因為談訓士,其樂無窮。至今軍士無事,使踏弓。”歷史學家班固《漢書·霍去病傳》曾記載,霍去病“從軍,...他在長城之外,又缺糧,或者說他自己也沒有辦法,但他還是穿過田野去生病了。”東漢傅謙對此的評價是:“穿地為弓室。”也就是挖地基建蹴鞠場。霍去病帶頭在長城外踢足球,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三國時期,蹴鞠的發展還是和軍事有關的。

《太平毓蘭》卷七五四引《會稽點錄》曰:“漢末三國自立,大革命之年,士以弓馬為役,家以蹴鞠為學。”那時候,普通家庭的男人幾乎都要應征入伍。當兵期間,經常開展蹴鞠等活動。士兵回國後,蹴鞠將在民間進壹步深入。所以“蹴鞠是學問之家”的說法,大體上是符合事實的。

蹴鞠在民間已經成為壹種時尚,無論是官員家庭還是普通百姓。《漢書》記載,漢武帝經常在宮中舉行“雞弓會”。漢武帝的寵物巨人董賢,家裏也養了壹只會踢足球的“Juke”。桓寬寫過《鹽鐵論》,裏面說西漢社會已經很久了。“名門望族,深海捕魚,放狗放兔,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鬥雞”樂在其中,普通人也樂在“高處不勝寒,窮巷俯首帖耳”。在考古學家發現的許多漢代畫像石上,也有顯示漢代民間蹴鞠的圖畫。它反映了蹴鞠已經成為壹項受歡迎的運動。

第五,出現了女子蹴鞠,這是世界足球史上最早的女子足球活動。動起來。

第三,蹴鞠活動的進壹步發展

從上面提到的漢代蹴鞠的發展情況來看,可以發現當時的蹴鞠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規範化程度都達到了中國古代蹴鞠史上的第壹個高峰。到了唐、宋、元、遼、金時期,它的發展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

首先,隨著蹴鞠技術的發展,唐代蹴鞠的工具開始改進。唐代的弓不再是漢代“以魏為對象”的弓,而是壹種帶有球皮和球膽的氣球。據唐·(659?727)《初學者》記載:“弓為球之字,今蹴鞠謂之球類。古代是用頭發纏的,今天是用皮做的。”以細胞為核心,閉氣就能達到。"尤茂《全唐詩》卷五《皮日休》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桂系子弟對皮日休不滿,就以球的結構為題,寫詩嘲笑皮日休。詩中寫道:“八塊尖皮做成球,在火中水中摩擦,壹包余氣如常,挑起拳來,踢卒。“這首詩和上述文獻記載告訴我們,唐代的氣球是用八塊皮革縫制而成的,類似於現代足球的制作方法。其次,在用皮革縫制的球形外殼裏,塞壹個動物尿泡,充成氣球。唐代的鐘無艷在《氣球賦》中也對這種“氣球”作了具體的解釋,其中寫道:“氣為球,質而成,使其能飛躍而悠哉,而自吹而取實。“可見有利於騰躍。這裏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充氣球的發明最早出現在西方的英國,但時間是在11世紀,比中國唐朝發明充氣球晚了三四百年。就氣球的發明而言,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到了宋代,弓的制造技術比唐代有所提高。根據《蹴鞠手冊》和《蹴鞠圖冊》的記載,球殼由八尖皮發展到十二香皮。原料是“熟硝黃皮,真料輕切”。工藝是“密排縫,不露線角”。做出來的球重量應該是“14兩”。足球規格要“碎圓”。可以看出,宋代的弓雖然還是用水火烤的,但是因為達到了12張,所以弓的皮子做得更接近壹圈。古代的稱重儀器是16和1公斤,現在的14大概是430克,和現在足球比賽用球的重量基本差不多。當時手工作坊制作的球有四十種不同的品種,各有優劣。造球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玩家行業的發展反映了社會需求的增加。

其次,出現了更多專門的蹴鞠書籍。宋元時期的蹴鞠專業書籍更加多樣化。現存* * *書有三部:壹部是南宋陳所著的《廣紀·武紀》;二是王運城編的《蹴鞠圖》,又稱演奏樂器;三是無名氏的《蹴鞠譜》。這三本書都反復提到了足球職業組織——圓社。據《蹴鞠譜》記載,如果壹個人參加了壹個圓社組織,就可以走遍五湖四海,因為很多地方都有圓社。圓會對他們進行技術考核,合格後接收。從《蹴鞠譜》等書中也可以看出,宋代足球非常重視對球的熟悉程度和控球能力。而且,人們已經意識到,蹴鞠不僅是為了娛樂,更是為了健身和道德修養。特別是這些專業書籍從不同方面介紹了蹴鞠的具體形制。

第三,蹴鞠形式的多樣化較漢代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唐代蹴鞠的形式已經非常豐富。當時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無目標的蹴鞠活動,壹種是有目標的蹴鞠比賽。第壹種包括幾種形式:壹種是公元664年前由國外傳到日本的“打球”。這是壹場沒有目標的蹴鞠比賽。比賽有十種,從“壹人場”到“十人場”。還有人稱之為“壹般市場戶”。比如“壹般場”的壹人場,身體各個部位都可以觸球,變換花樣。“普通玩家”獨立遊戲,不考慮玩家人數。沒有比賽對象時,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作為個人健身運動進行;壹是八九世紀詩人王建在《宮詞》中稱之為“白打”。遊戲裏沒有目標,但是兩個人可以互相踢,或者很多人可以互相踢。這種蹴鞠特別適合女性,所以王建的《宮詞》裏有壹句“寒食總打老婆”;壹種是“弓”,其中打高爾夫是比賽方式。王維《寒食城東》曾說“蹴鞠多次飛越飛鳥,秋千飛出垂柳”,描寫的就是這種弓,可見當時踢球的高度。唐人康駢在他的劇談中記載了這樣壹件事:京兆府的官員王超,有壹天走過長安的盛業坊北街,在路邊的壹棵槐樹下,看見壹個大約十七八歲的衣衫襤褸的姑娘,正在接幾個軍士踢足球,她控制不了球。她不慌不忙,伸腿穩穩接住,用力壹踢,球徑直飛向幾十英尺外。可見這弓的水平還是蠻高的。同時也說明此時的女子蹴鞠活動已經具備了壹定的技藝。

第二種是有目標的遊戲。

還有壹個左右軍,各16人。

無目標遊戲的比賽方式有兩種,無落點和落點。

第四,這個時候,蹴鞠已經進入了商業化機制。因為蹴鞠很受人們的歡迎,很多商家借此機會做起了促銷文章。據史料記載,汴京城內有不少“蹴鞠茶館”和“角店”。據《蹴鞠圖冊》記載,當時有許多專門制作弓的手工業作坊,有品牌的商業弓有24種,《蹴鞠圖冊》記載有41種。同時,在宋代,也有以踢球為生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南宋臨安城的宮廷宴會上,都有蘇舒、、張浚、等名將踢球。《街瓦》中的演員包括黃如意、範、、張明和蔡潤。這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蹴鞠的繁榮和發展。

第五,宮廷蹴鞠更具特色。宋元時期,喜愛蹴鞠的皇帝大臣很多。錢選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畫的是六個人壹起玩蹴鞠:太宗、趙普、鄭思、楚昭輔、石守信。圖中沒有球門,所以這種“六人場”應該算是《普通場戶》中的踢法李邦彥也是北宋時壹位非常喜愛蹴鞠的宰相。他曾聲稱要“賞盡天下花,打盡天下球,當世官。”因此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浪子宰相”。

宋代宮廷中還有壹支足球隊,足球隊經常在宮廷舉行的各種盛大活動中表演。據《東京夢錄》記載,宋代宮廷足球隊的隊員分為三等:壹等叫“球頭”,二等叫“副球頭”,三等是普通隊員。每個隊有壹個“球頭”和兩個“副球頭”,壹般有十多個隊員。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廷足球隊。

第六,蹴鞠活動進壹步普及,出現了專業的民間組織。民間蹴鞠在宋元時期非常流行。北宋時,開封百戲活動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藝人。初春有“擡眼,蕩秋千會巧笑,摸蹴鞠會狂”(《孟原老東京夢》卷六元宵)。

南宋時期,民間蹴鞠也有所發展。南宋詩人陸遊在《春晚亭》詩中寫道:“涼州十萬戶,蕩蹴鞠猶豪華。”詩中還有壹句“感舊,章蓋思有路自寬”,說“入涼州路似平,蕩蹴鞠乘清明”。可見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面之廣。當時,民間還有壹個足球組織,叫做“雲起俱樂部”或“圓俱樂部”。雲起比把球踢到雲端更高,圓球桿更形象。據蹴鞠蒲的記述,該社在北京已有壹定影響,並有“若論風流,無圓社”“眾人和,三錦爭第壹”之說。這些話是對俱樂部的反思和褒獎。加入俱樂部的人要遵守俱樂部的規則,比如不允許做“人轉身,步後退”的動作;人踩肩膀,背朝後退等危險動作。還規定了“風吹不踢,酒後不踢”等。,並提出踢足球要註意運動衛生。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民間足球協會。民間足球組織的出現,讓這項運動更加社會化。從軍隊和法院的專業隊伍中進壹步在民間普及。

元遼金時期,市民的蹴鞠活動也十分繁榮,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元代對當時市井閑人的活動有很多描述。比如關漢卿散曲裏有兩個“女隊長”的套曲,隊長是園社最高水平的藝人。元代有個女隊長,“蹴鞠庭,明科巷,南北有名,刻意於世。”“關白出場,官場踢館,網下天下無雙,觀眾第壹。”女性蹴鞠藝人的表演在休閑娛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飯後,我邀請我的老朋友,感謝秦樓博物館,並放松我的憂慮。蹴鞠是最浪漫的,所以運動必須溫和。”鄧玉斌的《仕女園會氣球雙關》甚至說:“從來沒有那麽多女隊長,園會常拋蹴鞠,占場陪英雄”等等。這說明蹴鞠在宋以後的元代還是很普遍的。20世紀9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內蒙古遼墓中發現了蹴鞠活動的壁畫。從畫面布局來看,應該是壹般的“白打”踢法,說明遼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也流行蹴鞠活動。

綜上所述,在古代蹴鞠發展史上,唐宋時期的蹴鞠運動是中國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第四,蹴鞠活動的演變和逐漸消亡

中國古代的蹴鞠,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開始整體娛樂化,基本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力。從其發展演變過程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壹,蹴鞠進壹步成為宮廷的娛樂項目。明代的蹴鞠是最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之壹。它的運動方式大多沿襲宋元時期有進球和無進球的比賽,但也有壹些變化,這從王運城撰寫的《蹴鞠圖冊》中可以看出。《童鳴鑒》(卷四十三)武宗鄭德元年記載,武宗朱踢足球:文安郡賊張茂,因“其家與太監結為兄弟”,常出入紫禁城,侍奉武宗皇帝“蹴鞠”。王玉長《崇禎宮詞》中有壹句詩是這樣寫的:“錦緞鋪紫庭,裙衫婀娜,天涯共結和諧,壹簇彩雲止。”這首宮體詩描寫的是宮女陪皇帝寵妃玩蹴鞠的場景。

明代宮廷蹴鞠的活動,在當時的繪畫中也可以看到。在故宮博物院明代人繪制的《明宣宗遊樂圖長卷》中,有壹幅朱元璋的曾孫明宣宗朱瞻基觀看朝臣蹴鞠的畫面。

在《童鳴簡》第壹卷二中,也記載了三次擁軍,說軍隊分裂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酷愛蹴鞠:“每次出校門,不問軍務,只需帶壹件賭具,蹴鞠,並為女子設宴。”說明踢球和音樂是連在壹起的。所以朱元璋稱帝後,傳下聖旨,嚴禁士兵踢球。但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士兵踢球,卻改變不了足球的娛樂性質。

第二,蹴鞠深受婦女和兒童的喜愛。民間蹴鞠之風進壹步發揚光大。張岱《陶安夢》中的“揚州清明”壹文記載,揚州是清明,城裏男女幹完活,賞“鬥雞蹴鞠”。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杜進《美人圖》中有壹幅美人蹴鞠圖。圖為蹴鞠沿襲了當時唐朝的習俗,以普通玩家的活動為主。

與前代相比,明代蹴鞠的社會性逐漸降低,但在文物和史書中仍有不少記載。除了上面提到的明代杜謹畫的《仕女圖》之外,還有蹴鞠的場景,明代王琦的《三個故事》中也有蹴鞠的畫面。此外,在國內外的壹些文物收藏機構中,還有描繪當時婦女和兒童玩蹴鞠的場景。在南京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十二屏巨幅木胎屏風上的壹幅花園貴婦圖中,妳家的壹群婦女正在花園裏玩蹴鞠等娛樂活動,可以說是當時上流社會婦女享樂的真實畫面。考古人員於1956 ~ 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縣明定陵出土了壹件孝敬皇後的女上衣,還在上衣的胸前和袖子上繡有白子戲曲的圖案,包括蹴鞠。在蹴鞠圖案中,有三個少年在玩蹴鞠遊戲,其中壹個少年正在用腳踢球,兩邊的夥伴都在專註地盯著踢過來的球。畫面生動有趣。這些文物生動地向我們說明了壹個道理:蹴鞠仍然廣泛地受到婦女和兒童的歡迎,因此在這壹時期它壹直被用作日用品的裝飾。

第三,文學作品中對蹴鞠的描寫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蹴鞠活動進壹步娛樂化和逐漸衰落的過程。在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全書的小說《金瓶梅》中,有壹段是關於西門慶在李春園看妓女李桂傑踢球的,從中可以了解到明代蹴鞠的流行。小說寫道:“西門慶正在熱鬧處喝酒,忽見三個圓棍上前使了個半跪。西門慶認得,壹個叫白禿,壹個叫小,壹個叫羅。因為他說,‘在外面等著。喝完酒後,我們會四處逛逛。西門慶有壹次喝了酒先出來院子裏玩,然後教桂姐拿著兩個圓棍上來玩。壹個存根和壹個障礙之間,不缺掌聲和奉承,踢來踢去,有些缺點差點被拿走。反而來找西門慶要賞,說:‘桂姐的行頭比以前越來越熟了,還丟了腿,教小人做了壹件事。再過壹兩年,這醫院在這行頭裏也是數壹數二的,比二巷東關的女兒強幾十倍。上面的描述也可以看出這個時期踢球的娛樂性。宋代的足球藝術家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上表演或在城市的瓷磚上表演,而明代的袁俱樂部只能在妓院招待客人。

清初以娛樂為主題的蹴鞠活動還是比較普遍的。在這壹時期的文物中,不時有兒童和婦女描繪蹴鞠活動。但這種蹴鞠運動在明末清初進壹步走向娛樂化,實際上預示著盛行於中國數千年的蹴鞠運動開始進入衰落的邊緣。

出生於山東淄博的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著《聊齋誌異》是清代僅存的描寫當時蹴鞠活動的作品之壹。在清代,史書中很少有關於足球活動的記載。作為《紅樓夢》這樣的封建社會百科全書,書中只有壹處提到蹴鞠,而且只有壹句話,就是“壹個跟班在永路下踢球,真是巧了。”僅在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中,就有不少涉及蹴鞠活動的故事,如王和小崔,其中王對蹴鞠活動有長篇描寫。書上寫著: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父子二人都擅長踢足球。幾年前,父親在錢塘江溺水身亡。王南遊洞庭湖,夜宿湖邊,思念父親的死訊,輾轉難眠。突然看到五個人從湖裏出來,在水面上鋪了壹個大席子,喝著,玩得不亦樂乎。喝完後拿出壹個水晶球來踢。看到那個會踢足球的老人看起來像他的父親,王坐在船上看著。這時,球恰好落在他身旁。王被逗得又踢了回去。老人見此,驚呼道:“這是我的流星翻身。”誰知王踢球太猛,把球踢斷了,湖上的人瞬間都丟了球。原來那四個人是魚精。他的父親被魚精從溺水中救了出來,壹直當仆人。他玩的球是魚脂肪做的。

蒲松齡寫球被踢落時,用了下面這句話來形容:“球內有漏光,似彩虹,忽落,恰似天空的智慧,拋入水中,翻滾沸騰。”如果把這句話搬過來形容中國古代蹴鞠的發展過程,就比較貼切了。中國古代的蹴鞠已經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期,它曾如彗星般閃耀。後來放入清朝社會的水中,只留下壹點點泡沫,最後滅絕。

總之,中國古代的蹴鞠在清代中期逐漸走向滅絕,但幾千年的蹴鞠運動在民間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斷絕。喜歡滑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形式相結合,發明了壹種叫做“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然而,這只是盛行於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蹴鞠活動的余味。清朝中期以後,在社會因素的制約下,隨著近代西方足球的逐漸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終於被取代。

分析中國古代足球的興衰,找出其消亡的原因,大概有這麽幾個:從客觀社會條件看,宋代理學興起,社會重文輕武,但也輕視身體活動的娛樂性。清朝皇室帶著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實行弱民政策,禁止民眾習武和體育鍛煉;戲曲小說的興起和社會娛樂範圍的擴大,相對降低了為娛樂而踢球的興趣;就蹴鞠本身的發展來說,從直接對抗變成了間接對抗,失去了練武、體魄、意誌的特性,降低了足球的社會功能。從自己的娛樂活動到為別人的娛樂活動,從社交節日娛樂到胡同裏的宴會娛樂的轉變,使得足球的社會性越來越窄。這樣,在社會客觀原因的制約下,滅絕是必然的。

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賢明先輩們不僅發明了足球,還創造了豐富的蹴鞠技藝和完備的遊戲規則,為現代足球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可以說這是古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壹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