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文章如下空中閣樓
見過黃河嗎?
沒有。
真的沒有?
在圖片或影象中見過。
如果外國小孩子這樣問我,那就是我的回答。他可能眨著眼睛感到奇怪。其實這並不奇怪,黃河離我們太遙遠,遙遠的只能對它產生想象,然後靠想象去描寫文章。我想那是空泛。如果讓我們再次義正嚴詞血氣方剛地怒斥那些在黃土高坡上砍伐樹木的,排泄汙水的,那要不太多了,要不已經治得絕跡了。黨和政府不是吃白飯的。他們都曉得他們都在積極的治理!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只有壹些不曉得是幾十年代的照片和斷章取義的資料下,還叫我們吼什麽?吼誰?不嫌厭煩嗎?更加重要的是或許我們沒有資格喊,妳什麽都不曉得妳連黃河都沒見過妳憑什麽叫?
然後我開始寫黃河的文章。
黃河流經黃土高坡,從那時候開始,它便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沙土塌方,混入河水。以前我寫環保起勁的時候我會說那個地方應該多植點樹。現在我會覺得很可笑。誰不知道多植點樹?就是怎麽植樹?名曰黃土高坡,就證明這片高原是忍辱負重的生靈,是沈默寡言的貧瘠。
我們祖先在這片土地上得到過黃土地的恩惠,我們有黃土的烙印,正如秦兵馬俑的的靈魂。但我們無能為力報答,至少現在如此,我們能做的已經做到最好了。人類如何進步,靠不斷地對自然的破壞然後再創造。
那麽這樣子的話,我們現在所創造的還不足以修復以前歷史的累贅。所修復我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大的代價,但這值得。
能讓黃河回到過去,這是炎黃子孫的職責: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壹支明燭。”
但是。但是這不覺得好笑嗎?成天坐在教室中遊離在鋼筋水泥之間,連黃河的都沒見過,還怎麽怎麽的去完成職責?我們拼命地坐題目?努力的寫練習?然後考個使未來充滿希望的分數。我們保衛了黃河?不。我們繼續謀殺。因為那成山的油印紙是壹顆顆曾經根牢地固的大樹,可能有些真的是在黃土高坡上抓住泥土的根基。然後我們需要學習,它們就為我們犧牲了……
黃河是條傳送帶,帶來了沿岸的富足,也帶來了無限的隱患。讓我們某些曾經見過他的人腦袋“嗡”壹下——沈重的負罪感。離開後我們照常天天上班吃飯。而像我這樣沒有見過黃河的,可能就更加木然地狂草試卷,草得我們的黃河鮮血淋漓,而我們還在課本的“保衛黃河”當中。
愛爾維修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而人所處的環境是壹個色彩混亂而又主題迷茫的平面。堆積著重復表象的世界,已喪失了向深處挖掘的潛力,它徒有其表。熙熙攘攘的城市成為了壹個奇怪的迷宮,它的起點是我們自己,終點也是我們自己,人們痛苦地在自私與自毀的泅渡之中,在這慌亂的遊戲中。我們既是自己的同盟者,也是自己的出賣者,我們面臨著壹場重大的危機。
但我們卻不曉得。而有些幼稚的人們還在呼喚植樹造林。
黃河總有斷流的壹天,因為它已經無能為力。母親河,“母親”為名啊!就像我們自己的母親也有逝去的壹天,我們的黃河也終會枯竭,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漸漸的獨立,漸漸的不再依賴它。可能這將更好,沒有人再在它上面排泄汙水,也沒有人再在它周圍亂砍亂伐。
這只是我的猜想,對於中國的現狀。我樂觀的猜想也是在三零零五年實現。
外國小孩子繼續問我。
想見黃河嗎?
不想。
因為我有很多作業。
對於我來說,用不著為著條爛泥河操心,眼下好好學習還是最實際的。
故事如下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陜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陜西的大荔、朝邑壹帶。那裏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幹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裏有由桑幹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壹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壹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陜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裏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壹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壹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範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鬥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鬥中擂響,聲聞500裏。戰鬥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壹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壹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壹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壹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壹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壹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壹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陜北,葬在今陜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制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壹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壹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3.與黃河有關的歷史任務的故事:
原始農耕時代;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河姆渡的磨制石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黃河流域的古戰場,請舉出幾處:牧野古戰場;崤山古戰場;巨鹿古戰場;昆陽古戰場;官渡古戰場
5.黃河沿岸的許多城市曾經是歷代王朝的都城: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陜西西安),秦朝定都於鹹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陜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於洛陽,隋唐均定都於長安(今陜西西安),宋朝定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6.黃河沿岸的著名石窟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等。其中雲岡、龍門、麥積山、敦煌號稱我國四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