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嘹亮的軍號響起;士兵的血在黑夜中變得漆黑。
紅旗半滾,援軍沖向易水;夜霜重,鼓聲陰沈。
我要在黃金平臺上向妳報告,我要帶玉龍走向妳的死亡。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中的壹個老話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戰爭不斷。如元四年、史載四年(809),王承宗起義軍攻益州、定州,愛國將領李率兵救援。元和九年,他壹馬當先,突出重圍,打擊吳元吉叛軍,殺敵而逃。
從壹些關於《雁門太守行》詩的傳說和資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全詩* * *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第壹句話既講風景,又講事情,成功地誇大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況。“烏雲壓城欲摧”壹詞形象地揭示了敵軍的數量之多、兇猛之猛,交戰雙方的實力之懸殊,守軍的艱難處境。城內守軍與城外敵軍對比。突然,情況有變,壹縷陽光透過雲層,映在守城士兵的盔甲上,只見金光閃閃,耀眼奪目。此刻,他們正準備戰鬥。這裏用日光來表現守軍的營地和士氣,場面十分精彩。據說王安石曾經批評過這句話,說“當烏雲壓頂城市,太陽還有光嗎?”楊慎聲稱自己確實看到過這樣的場景,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是不能劃等號的。敵人圍城時,未必有烏雲。守軍列陣時,未必是陽光來照耀歡呼。詩中的烏雲和陽光是詩人創造環境和意圖的手段。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方面描寫了陰森淒慘的戰場氣氛。已經是深秋了,所有的樹都搖搖欲墜。在死壹般的寂靜中,喇叭響了。顯然,壹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號角之聲無處不在》勾勒了這場戰爭的規模。敵人憑借人數優勢,叫囂著前進,步步緊逼。防守隊員並沒有因為力量薄弱而臨陣退縮。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天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輪交錯、肉搏戰的激烈場面,只是對雙方撤軍後戰場上的情景做了粗略但富有表現力的描摹:戰鬥從白天持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大塊胭脂般的血紅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這種陰沈凝重的氣氛烘托出了戰鬥現場的慘烈景象,暗示著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士兵仍處於不利地位,為接下來的友軍救援做了必要的鋪墊。
最後四句是關於救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在沂水附近”和“半卷”有著極其豐富的含義。在黑暗中行進,制止它,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面向伊河”既表示戰鬥地點,又暗示士兵有“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這樣壹種剛烈豪情。然後描述苦戰的場景:救援部隊壹接近敵營,就敲鑼打鼓歡呼,投入戰鬥。但夜是如此的冷,如此的霜,以至於連鼓都打不動了。面對許多困難,戰士們並不氣餒。“我要在黃金平臺上向妳報告,我要帶著玉龍走向妳的死亡。”黃金臺是戰國時期在蕭東南所建。據說他曾經在臺上放了很多黃金,說不惜重金吸引天下文人。詩人引用這個故事來表達士兵們為朝廷效力的決心。
壹般來說,不宜用色彩鮮艷的文字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而李賀的詩幾乎每壹句都有鮮艷的色彩,如金色、胭脂、紫色,不僅鮮艷,而且色彩豐富。它們與黑色、秋色、玉白色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壹個詩人,就像壹個才華橫溢的畫家,特別擅長上色,用色彩表現事物,用色彩感動人,而不僅僅是勾畫出輪廓。他寫詩時很少使用畫線的手法,總是借助想象把事物塗上各種新奇厚重的色彩,有效地表現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讓畫面更生動,他還把壹些性質不同甚至矛盾的東西混在壹起,使之平行錯位,形成強烈的對比。比如城市上空的烏雲隱喻著敵人的囂張,太陽的光輝展現著守城將士的英姿。兩者對比鮮明,色彩鮮明,愛恨分明。李賀的詩不僅精彩,而且貼切。奇特和恰當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征。這首詩,色彩斑斕斑駁,描繪了慘烈悲壯的戰鬥場面,堪稱離奇;但這幅色彩斑斕、形態奇特的畫面,準確地展現了特定時間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局,十分貼切。只有它的陌生,才讓它更新穎;只有合適的時候,才覺得真實;奇而恰到好處,從而形成壹種渾而感性的意境。這是李賀寫詩的絕活,對他來說,既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