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還是很大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情況可以壹窺端倪。
從文學史的劃分上看,49年-至今的文學發展被稱為當代文學。基本上49-77,文壇都被印上假大空的整體時代烙印。50年代是個特別特殊的年代。您這個可以參見文學史書籍。
70年代,以知青文學、傷痕文學為代表的壹批文學作品的出現,在中國文壇形成了壹股主流,但是藝術水準相比較起歐美等世界當代文學的發展,顯然落後很多。無論從思想深度、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上,還是體裁 題材的多樣化上,都是無法相比的。究其原因,跟我們的制度發展、經濟水平發展等方面對人們創造力的發掘和影響是有很大關系的。個人認為這段時間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路遙。
經過70年代十年的筆墨練習,80年文壇湧現了壹批比較成熟的有鋒芒的作家、詩人。比如王蒙,張煒張承誌,蘇童,王安憶,還有北京的劉恒,史鐵生。劉恒和史鐵生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作家。這個時期的作品在保持現實主義精神之余,藝術氣息漸漸濃厚起來。起碼不再只具備“壹切為政治服務”的功能。文學本身的藝術性 可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90年代的大實驗,我覺得個人是挺反對把藝術文學的東西弄成單純的試驗性質的 可操作可流水化的東西。這是很不喜歡此時期的二張二王以及馬原的主要原因。這是文學上的壹場虛假繁榮。對實質的文學發展弊大於利。因為對於大部分小說家而言,講好故事還是比什麽都重要。這時期給我印象還算比較深的有不少作品。喜歡的作家是余華。詩人是以北大為首的幾位,最後都走的走,死的死。另外,食指也是很有創作個性的壹位。
以後的當代文學看的不多。個人喜歡的有王安憶《長恨歌》 余華《活著》 都梁的《亮劍》,?的《蓮花》(看完作者忘了) 等等
而西方二戰後的麥田守望者造成的巨大影響。我個人比較受影響的幾個作家是卡夫卡 博爾赫斯 馬爾克斯 薩特 瑪格麗特-杜拉斯 川端康成等幾位。總體上他們的創作風格非常多樣,文筆、語言在藝術性跟思想性的表達上我認為都是很有高度的。除此之外,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作者非常深沈偉大的胸懷,對世界人生、人性以及人類整體命運的思考,我覺得這種心胸與視野,是中國當代作家普遍缺乏的。
給您推薦幾部作品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博爾赫斯本人對中國文化也很有興趣; 阿根廷人
美國歐·亨利的短篇很優秀,代表:《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 愛倫·坡:哥特式偵探小說的創始人,有《黑貓》《泄密的心》等; 傑克 倫敦的《寂靜的雪野》; 還有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壹朵玫瑰花》,很好看也很詭異;
英國的薩基,《敞開的窗戶》《黃昏》; 伍爾夫《墻上的斑點》; 曼斯菲爾德:《畫冊的壹頁》《小姑娘》;
奧地利卡夫卡有很多,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匈牙利莫裏茲:《七個銅板》;
西班牙:塞拉《求求妳們,別開玩笑》;
法國 薩特《惡心》 波伏娃《第二性》
日本:川端康成的《雪國》;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父》;
哈謝克的《好兵帥克》雖然可能不如《二十二條軍規》精煉,而且還是未完之作,但還是值得看,很好看;
米蘭 昆德拉的《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玩笑 》,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巨著《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是南美的
記不住名字的作品還有《鐵皮鼓》《荒原狼》等,查閱歷屆的諾獎作家,還有很多好作品哦~
延伸閱讀:
以下內容來自《中國新文學百年》
50年代:①詩歌與散文 郭小川、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楊朔、劉白羽、秦牧等的歌頌散文;孫犁荷花澱派②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 杜鵬程《保衛延安》、吳強《紅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紅旗譜》③農村題材與幹預生活小說 趙樹理(山藥蛋派)、周立波《山鄉巨變》等
60年代:文學噩夢年代 趙樹理《套不住的手》《三裏灣》等
70年代:新時期報告文學,徐遲為代表;傷痕文學,劉心武、盧新華等;反思文學,茹誌娟等;朦朧詩,北島、舒婷、顧城等;改革文學,蔣子龍,柯雲路,高曉聲,張潔,賈平凹,路遙等
80年代:鄉土小說,劉紹棠;市井小說,馮驥才、陸文夫等;尋根文學,韓少功,阿城,王蒙、賈平凹、王安憶等;荒誕小說,堪容、王蒙;詩歌出現新生代。新寫實、歷史文學,池莉,方方,劉震雲,蘇童,張承誌等
90年代:新體驗小說,陳建功,李功達、劉慶邦等;新女性小說,陳染、林白等,軍旅題材,朱蘇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