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重慶雲陽龍崗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環境

重慶雲陽龍崗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環境

重慶雲陽龍崗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東北部長江兩岸的雲陽縣清水土家族鄉,三峽庫區中心,東與奉節縣、西與萬州區、北與巫溪縣、開縣接壤,南與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地理範圍為東經108 35 ' 32 "-109 14。

構造特征

公園壹般位於華鎣山斷裂和齊堯山斷裂之間的褶皺帶,即川東平行嶺谷區的東南角。燕山期以前,各構造層均為整合與假整合接觸,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起伏。燕山晚期褶皺構造顯著,上白堊統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構造形式以褶皺變形為主。它位於渝東褶皺帶和湘鄂川黔隆起褶皺帶的過渡地帶。研究區位於NE-SW向構造帶,其北緣傾斜,與NW向大巴山弧形構造重新連接。它是印支-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的薄皮構造的壹部分。主要表現為壹個寬而平的箱形向斜和壹個陡而窄的背斜,但在背斜的軸部,由於應力集中,容易形成壹些規模不等的節理裂隙或壓扭裂縫。

地層和巖性

公園內出露地層為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新生代第四紀。三疊系是公園內出露的主要地層,其巖性和厚度變化較大。嘉陵江組下段灰巖在園區內廣泛分布。巴東組中部為淺海碎屑巖和泥質灰巖,局部為石膏和含銅砂巖。上統須家河組為陸相湖泊相碎屑巖,產煤。

原因分析

龍崗風景區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為主。在巖溶、重力崩塌和流水侵蝕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種地貌和奇峰怪石。龍崗是向斜東北轉折端三組節理、劈理交匯處形成的破碎帶,再經溶洞地下水反復溶蝕-塌陷-溶蝕-塌陷形成。

龍崗巖溶天坑舉世矚目,是巖溶地貌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原因是巖溶塌陷和溶蝕。天坑位於多組節理和劈理的交匯處,巖石容易破碎。在這些巖層中,流水溶蝕形成的多層溶洞縱橫交錯。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破碎帶的巖石發生坍塌,坍塌的物體立即被地下河溶蝕帶走。龍崗的天坑就是這樣通過反復的溶解-塌陷逐漸形成的。然而,在龍崗國家地質公園,有許多不同分布位置和高度的喀斯特洞穴。通過研究該地區多個溶洞的層理,可以分析侵蝕基準面的演化歷史,推斷河流的穩定期和下切期。

地質遺跡特征

(1)屬於可溶巖地貌景觀的大安洞。其巖性為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灰巖,洞頂呈穹頂狀。洞口位於溶蝕槽谷內,為層狀溶洞,槽谷呈NE-SW向分布。

(2)黃陵峽,水景觀,位於黃陵峽背斜的核心。峽谷兩邊的峰林很美,褶皺和斷層分明,地質運動的痕跡很明顯。峽谷中的萬卷石樹是由石灰巖中的兩條走滑斷層將相對平緩的地層推至接近垂直位置而形成的地質奇觀。

(3)位於石筍河沿岸的秋口石的物質成分為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巖。垂直的裂縫因溶解而變寬,導致崩塌,形成了今天秋口石的地質奇觀。

(4)昆蟲遺跡化石,屬於古生物景觀的生物化石,是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巖中的壹套海相碳酸鹽沈積,顏色為灰色,昆蟲遺跡化石隨處可見,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