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請問表達魏晉南北朝佛教歷史情懷的詩詞?

請問表達魏晉南北朝佛教歷史情懷的詩詞?

許多史詩是佛教教義的真實詮釋。正所謂“今昔推悲,貴賤歸故裏。”漢武玉堂的人在嗎?時嘉神宮是空的。”(馮雪《悼古》)“都說黃金可以滋潤房屋,誰想屍骨化為塵土。”(杜荀鶴《進城辦事》)“北芒坡上,松樹下,全是金玉墳。”(徐夤《十裏煙籠》)“何必去找失主的屍骨呢?我也知道曾經有人玩弄權力。”(羅隱《北邙山》)這是對諸侯英雄事業的全盤否定;”天空輕孤鳥,萬古銷沈於其上。看韓家的事業,五陵無秋風。”(杜牧《樂遊墓群》)鳥語青青,蟬語黃,宮中秋色。行人莫問在過去,古老的國家來到東方流動。”(許渾《鹹陽城西望夜》)這就意味著,任何強大繁榮的王朝帝業都不可能長久,都將湮沒在空氣中。這壹切都印證了佛教“壹切法皆空”的教義。

佛教的核心在於“空”字。佛教認為,“空”是世間萬物的本質和本性。事物之所以虛幻,不是因為不存在,而是因為存在只能是暫時的、原初的;並不是說它是無形的,而是它的外相和內質始終處於壹個生成、駐生、壞、空等“四相遷移”的過程中。人的壹生如此,壹個朝代的歷史也是如此。在唐人眼中,興衰最快的是魏晉南北朝。尤其是以建業為中心的六朝,每個政權都存在的時間很短,其由盛到衰的過程非常清晰。所以晚唐人往往以六朝興亡為中心,無論是“六朝文物連空,天輕雲閑。”鳥去山中,人唱哭。”(杜牧《宣州開元寺水閣》)或“黃花黃葉老吳宮,六代奢燭散風。龍虎衰微,好好休息,鳳凰臺灣有名。(李群玉《牟林懷古》)或“六朝雨霏霏草開,鳥鳴”(韋莊《臺城》)都揭示了六朝奢華景點如夢如幻,壹去不復返的事實。韋莊《雜感》壹詩,通過吟誦前朝興亡史,最生動地展示了“色為空,空為色”的法意:“漠北建商滿景鎮,昔日繁華為帝家。不愛廣陵太虛,但曾經的吳沒有成為壹座空城。魚龍馬如夢,浪漫煙火有情。旅人不倦俯視,自古嘆墟。”由此他得出結論“南朝三十六英雄爭興亡。國有家是夢,龍為虎是空。”(《上元縣誌》)。可以說,在晚唐這類史詩中,作者明顯是以史證佛,或者說是以理觀史。所有對歷史的吟唱,不過是在強調壹個字“空”,壹個字“幻”。現實不僅因“空”而虛幻,也會因幻滅而歸於虛無。所謂“幻如泡沫世界,憂而生疾。”(韋莊《寄興》)詩人之所以常常將昔日紫禁城的繁華與今日廢墟中荒蕪的村落、夕陽的孤煙作對比,是為了突出人的生命虛無縹緲的無常。所以,面對自然的山川,魏晉人往往註重精致山川的精神,在獲得大智慧之後,感受到壹種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晚唐時期映入人們眼簾的,更多的是冷煙枯草,秋風夕照。他們以冷煙野草襯托故國的繁華,以秋風夕照象征王朝的慘淡未來。如果兩人都悟出了“空”字,那麽魏晉人是空而後靈,晚唐人是空而後寂。

晚唐詩人在知道世間萬法皆空的道理後,卻未能從根本上解除心中的憂慮。原因是對空的理解只停留在意識層面,只是外界環境造成的表面感受,而不是用個人智慧通過個人修正來表現悟空的本性。這是歷代學者哲學家對佛教的認識無法進壹步提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