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類地名以本地大姓後加“厝”字命名。“厝”意為“停柩”。引申為停柩的地方,在閩南,這種停柩的地方叫“大厝”,即“祖厝”、“祖屋”,這是先祖早年開家發業的地方,閩南語引申為房屋。隨後代的不斷繁衍,該地帶就以宗親關系把本地名字以姓氏加“厝”字命名。柯厝、邱厝、柳厝、劉厝、鐘厝、葉厝、郭厝、肖厝、施厝、許厝、黃厝、盧厝、麥厝、莊厝等村是較典型的代表。如:
柯 厝:明代,柯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柯厝,清時,因此地盛產海蠣(俗稱蚵),故得名蚵厝,1985年復稱柯厝。
W ~( y; h% [
潘 厝:宋末潘氏村民從河南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潘厝。 - a) ` }: }: C! g+ q! b% P
方厝、林厝:古縣村的方厝自然村以方姓得名,林厝自然村以林姓得名。 (二)因姓得名 4 P" j, U7 g( [3 L' V* E) o
l9 r! Q. A1 \+ I0 [$ F( W6 Z% }- `
陳莊、夏盧、東張、前燒、呂罔寨、吳曾池與塗嶺,屬於因姓得名的地方。 , n' A7 t6 Y( T9 m- k# {
陳莊:開發時莊姓與陳姓大抵同時到達,後來在發展繁衍中兩姓人成為本地大姓,加上在相互來往中關系逐漸密切,如同壹家,所以村名叫為陳莊村。 6 V' j% i5 T0 y1 l- L
4 i/ j4 z1 W. }, V# Z- Z
夏 盧:則為原夏、盧兩姓雜居得名,後人漸漸誤傳為“下盧”。
\# O v) S1 N" ?/ f
塗 嶺:現在的塗嶺鎮是早年通往福州的古道,因嶺上有塗氏三兄弟來此居住,過往客商就因“塗氏兄弟在嶺上居住”而把這個地方叫為“塗嶺”。 1 s( L3 b5 v, Q# |
東 張:據傳,古時董、張二氏村民先後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張,不久衰敗外遷,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此建居,仍稱董張,後音訛為東張。 7 H3 ?# f8 q* K ?7 ^
前 燒:據傳古時錢、肖二姓村民先後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錢肖。後衰敗外遷,許吳等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後來當地方言誤傳為“前燒”。 : A) o! b5 B/ r5 W% K
1 ^/ [* h( E# _% w0 L) m/ _
呂罔寨:呂罔寨位於塗型村委會後厝村之西側,據傳,元末明初期間,有個姓呂名罔武夫到此山上建寨稱主(原寨內宅第及寨門尚殘存),故得名。
^+ Q( `- A! p* o% I7 h
吳曾池:古時,姓吳,姓曾兩戶人家***住於峰尾壹地,並在宅前挖壹池,故名吳曾池。
此外,另有後張、前黃、前郭、後陳也屬以姓得名。 } m) e7三)因山川得名
羊角山:因該地有座山坡,山坡有兩塊巨石,巨石彎如羊角高聳,故該山被稱為“羊角山”,村莊就隨之被稱為羊角山村。
Q4 f' W
象 獅:因村邊有兩座山,其狀如大象和獅子,分別得名為“象山”和“獅山”,古時建村時也就因此取名為“象獅村”,今方言諧音為“上西”村。
m5 j- p1 |
荷 池:因村前有壹個大池塘,該池塘狀如荷葉而被叫為荷池。
' ^ |
槐 山:宋孝宗年間,遷於此地的村民始祖瑞公好植槐樹,那時此村前槐樹茂盛,村南有格頭山,故取“槐”和“山”稱為槐山。 * u: ]! k; J1 N q i/ t
$ h3 @4 t' I! U' u% f: c$ \- f
惠 嶼:此為壹島嶼,因橫亙在湄洲灣上,猶如屏障,故得名橫嶼,後來肖厝村民析分於此建居開發,形成壹村莊,取屬惠安縣轄之意,改稱惠嶼。 $ k1 B: |2 }) O* L" v: w/ i
6 b( p; n1 x3 ?6 D; [! @" ~8 D
塘 頭:古時,蔡氏村民遷此建居,因村前有口大池塘,故以此地形地物取名塘頭。 / k4 `- ~' ~) s, h* X
秀 溪:原名小溪。因此地系山谷間壹坑壟,中間有許多小溪流,故名小溪,1981年雅稱為秀溪。
O( ^0 p, [, N" [
模 柄:古時,此地壹小山丘形似器皿之柄,何氏村民從輞川錢埔村遷此建居,故取名模柄。 ) P0 a+ T: T; w* W
鳳 林:因此地有座鳳山,樹林茂盛,故以此命名鳳林。 1 @ p# ~# q% s B; n
田 墩:古時,連氏村民析遷於此,建居在壹大田洋之土墩處,故得名田墩。
聯 巖:此地有座巖山,其周圍有村莊相聯環抱,故命名聯巖。
鳶 峰:此地有座小山丘,名曰“鳶山”,民國時在此設鳶山保,1949年冬與輞川五峰合並命名鳶峰。
筆架寺:因山上有三個峰巒,形似婦女之頭髻,後來惠安知縣陳永年登上此山觀賞風光時,把三個峰巒比喻為“文人投筆之架”,從此改稱為筆架山。山之頂部的仙公寺,因山得名,叫筆架寺。 4 ]- Y# Y M7 f# x% A" O: A3 p7 ]
菱 溪:古時,因溪上遊“雙峰對峙,相敵不相讓,中束壹水,貼然而過,形似菱角”,故得名菱溪。 6 g( U* O, R( c5 |; }5 M' {
8 p# m! M( w+ O# G
鳳 山:因此地主村處在鳳山之旁,故以山命名。
割 山:古時此地有座小山頭叫鶴山,陳氏村民遷此建居,以山取地名,後來因方言誤傳為割山。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 \6 P. p3 t% Y8 w) a
) u0 J; Z j, E% }, Y
寨 後:古時此地北山嶺上築壹寨,後來吳、王、鄭等氏村民遷此,各自沿此寨之後坑谷緩坡地建居,故得名寨後。(四)因物得名 , h" _6 n0 m+ X6 E! {
這類村名來源因村中有具代表性的事物,如:
樟 腳:因村子裏有壹株齡約700多年的大樟樹,爬到樹上,村子就如在腳下壹般,故而得名樟腳,意為樟樹腳下的村子。
白 井:因村中有白氏祖上建造的壹口精致的八角井,人們把這口井稱之為“白井”,村子也因這口井得名。
h
後 樓:因有望海樓而得名。 3 D! d* r) ~/ T \( j. K' ^
奎 璧:因村中有兩塊大石頭,狀如龜和鱉,被名為“龜石”和“鱉石”,故建村時稱“龜鱉頭”村,現方言簡化 j
菜 堂:當年此地有壹尼姑院,當地方言稱為“菜堂”。
虎 石:因早年村子前後有兩只石虎而得名。
o/ U
仙 仔:古時此地風景秀麗,宛如仙境,故建村時命名為仙境村,後諧音為仙仔村。 ) D' n' W1 [5 r
土 樓:因村中有座大樓叫土樓(黃素土樓)而得名。 % f/ c, \ T# B
7 C5 m/ N/ `. e7 R9 s
屈尺厝:當年開家之時所住的房子相交成九十度角,如同屈尺。 3 X g; `' o/ P% T* ~( h0 V; G
石 橋:當年通往該村的主道用石板鋪成,因底下溝多,此石板路如溝上之石橋。
柯寨、下寨:古時,此地山峰有個寨,後來柯氏村民遷此建居,稱為柯寨,後因人丁繁衍,析遷建居在寨之下端,故稱下寨。 ) L' r8 w1 J! ]
鵝 頭:古時,潘氏村民從莆田大圳遷此,建居在鱷頭,後方言諧音為鵝頭(潘氏祖墓有此碑記)。 : ~5 i- L: G5 b* q( z8 G) r
大 路:古時此處系大道口,陳氏村民從仙遊牧鴨到此定居,因當時建居在大道之旁,故得名大路。
東 亭:古時此地有座毓英亭,後來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亭之西側,故稱東亭。 6 z9 G b8 T7 j; B
下 朱:古時,朱氏村民遷此建居後,建座“霞珠宮”,村以宮得名,明時因倭寇侵擾而被毀滅,後來林氏村民到此建居,沿用原村名,漸漸又被方言誤傳為“下朱”。 ( O3 \- _, D$ M( `8 L. y
u% C5 q3 O9 q
十八社宮:元代,陳、林等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後,由18個姓氏族人合建壹座宮廟,故定名為十八社宮,村以宮得名。
天 竺:因此地有座古寺廟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
西 楓:古時,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外厝村之西邊,故名西邊,後因村旁有棵大楓樹,改稱西楓。 # b7 Q- r8 X' y5 F
+ ]/ l! v1 }' h8 r2 |/ p
上 樓:古時林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峰尾半島西南側上端,因村中有座樓房,故得名上樓。 ) L0 I6 M5 y9 I
前 埕:古時,陳、莊二姓村民從永春先後遷此,建居在壹大荒埔地,其村前開辟為曬谷埕,故取名前埕。
安 兜:據傳,古時此地為壹澳頭,連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澳頭旁垵阪地,故以地形取名垵兜,後書寫簡化為安兜。
大 廳:古時,連氏村民由仙遊蓋尾遷此開基,建壹座祖厝大廳,逐漸繁衍發展成為壹大村莊。 " o/ {. J5 p$ t/ h' u. j2 J! b
/ R; ~: w' j" X% K' E
紅 庫:古時,此地有壹坑壟,每逢山洪沖刷,其坑內均為紅泥水,故稱之為紅礦。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壟之旁而得名紅礦,後來當地方誤傳為紅庫。
u1 s1 |7 t3 ~# k
新 宅:古時,唐氏村民由江西菜宅遷此另建新居,故取名新宅。 `. @9 |# P4 M' W8 e! r
龍山宮:古時,郭氏村民析遷此建居在塔山頭之東南,靠近溪流之處。為祈求平安吉祥興旺,建造宮廟,取名龍山宮,地以宮名,亦稱龍山宮。
G7 ~' c6 Z ]( \* {
大霧山:因山峰高大雄偉峻峭,山巔常見雲霧繚繞,故得名大霧山,又因頂峰較開闊有小臺地形似壹帽,亦曾稱為大帽山。 . @: L. X. \0 \( w, K
+ U6 G" U; k I, A9 v: @
塗 坑:明代,劉氏村民從莆田涵江遷此,建居在坑壟緩坡地,故取名土坑,後改“土”為“塗”。 ; @2 Z5 [$ x: w5 b5 r! A9 x6 g9 Y! Y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 P! q; s+ m: L2 e X8 s
錦 川:此系莊氏村莊,位於壩頭溪畔,川流不息,民國時命名錦川。
! |6 D4 b
官 路:村中大路是古時通往縣城的官道。
外 厝:據傳,古時此地樺樹甚多,後來林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樺樹之旁,故得名樺厝,後因當地方言誤傳為外厝。
S' H' Q! o(五)因歷史事件等得名
即因該村歷史上曾發生富有紀念意義的故事而得名,如: ; j1 n$ U/ D. Q0 w3 B9 N$ H+ c
% P' j# ]# ?+ R8 t; n) l$ a
南 埔:宋朝理宗時,莆田有壹林姓官員在廣州為官,期滿返鄉,路過此地時見此地風景奇異,決定在此定居,因覓得佳處而詩興大發,根據王勃《藤王閣序》中“畫棟朝飛南浦雲”中的“南浦”給該地命名,後諧音為“南埔”。
y9 g
世 上:明時,該地先祖從惠東張坑遷來此,據說其遷徒原因是被人所迫,為了讓後代子孫記住這事,該村命名時被叫“徒上”,後方言誤傳為“世上”。 7 n. t" ]. J o
驛 阪:該地是古時通往福州的官道,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設立驛阪鋪,置郵亭,供往來官員憩息和供急遞文書事宜,所在村隨之被稱為驛阪村。 - G4 p9 y" h4 K" Q m3 R
鳩 林:原來的九峰鄉在上世紀50年代時大鄉分小鄉,因該村有14個姓聚居在壹起,村子東北又有壹座小山丘,丘上樹木枝繁葉茂,每晚引來鳩鳥大片在此盤旋,故命為鳩林村,意為諸姓雜居和睦相處。
h古 縣:因此地水陸交通之便,古時曾建分縣於此,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晉江縣拆設惠安縣,因今惠安螺城士紳競爭,雙方采取稱兩地水決定,重者為縣址,由於螺城士紳在水中溶進糖(又有說為鹽)而勝出,而該地為了紀念這壹事件而名之曰古縣。
香芹、張芹:宋時蔡氏到此地定居,給該地命名時因蔡與菜同音,又因為他們認為所有菜中只有芹菜最香,故以蔡比為香芹菜,得村名為“香芹”村;後又有張姓遷此,看法又與他們所見略同而把村子又命名為張芹,所以該村既叫香芹,又有張芹之說。 $ ?# v% ^: |# b
樓仔下:古時,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居於東張,明末析遷於此,建造壹座小樓房,後因人丁繁衍,村落向此座樓仔之低處拓展,故得名樓仔下。
先 鋒:因五十年代初此地創辦壹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命名為先鋒,其名稱沿用至今。
y9 k6 f/ S6 X
路 打:明代,黃氏村民從張阪遷此定居,因村民住廬屋,生活艱苦樸素而得名“廬樸”,清代諧音為“路樸”,後誤傳為路打;另有壹說,黃姓遷來時,以打鐵為生,故得名為“爐撲”,後諧音為“路打”。 " _" u9 ?% f! M
塗 型:古時,陳氏村民從樟腳梨嶺遷此定居,因燒磚瓦建大片曬坯之土埕,故以此得名土埕,後來諧音為塗型。 4 z% o- g: s" [/ x# U/ B3 X1 }
2 T, b5 _6 j! [$ T2 h( E
前 歐:據傳,古時錢氏村民遷此定居,以燒陶瓷甌碗為業,故得名錢甌,後因遭匪患而外遷,出氏村民遷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以後因當地方言諧音為前歐。 ; T" l" @ z; N g- ?
" A9 O4 y! d2 X3 F) d _
清 美:據傳,古代此地是個澳頭,築有倉庫,後來潘、黃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因村建在碼頭倉庫之尾端,故得名倉尾,後來諧音為村尾,民國設保時,方言雅化為清美命名。
五 社:1955年此地五個村莊成立五個農業社,1958年公社化,五個社組建壹個大隊,故命名為五社大隊。 . @" |3 {0 F; A" K9 } C) v4 d
3 u5 z1 J1 Z5 a- n4 R' P
誠 峰:早年此地設誠實、誠忠二個鄉,1958年公社化時,取其誠字與峰尾之峰字命名為誠峰。 ' x4 T x0 V; s: d5 C
: P$ b5 I8 G7 W9 {' I* E W& k, S: t
誠 平:原名誠樸,於1956年建立農業合作社取名誠鵬,1958年改稱誠平。
坑 內:1982年與鳳安大隊析分另置大隊時,取其項、下坑內之坑內命名。
x6 T+ P- Y' t( ^
三 朱:據傳,民國時,因民事案,朱氏三個村各被捕壹人,縣衙傳訊“三朱”而得名。
普 安:古時,張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多墓葬的荒埔,村民難以安寧,故倡導“普渡”,祈求平安。而村則以此得名普安。 # x- S* X ?1 L" b
" t+ q' l: Q/ X9 j4 |8 ~- [
黃 田:據傳,古代黃氏村民到此定居,沿溪兩旁開墾田地,故得名黃田,因遭匪患獸害而外遷,後來陳、賴、許、吳等村民相繼到此建居,仍以黃田為統稱。
西 吳:據傳,古時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塔山之西,故得名西吳,因弱小受欺而外遷,後來連氏村民到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 . b; @6 }0 q5 {( |
3 N# }1 Z4 S d
潼 關:元時,地方武裝首領陳潼,曾在此古驛道隘口築關修寨,駐紮兵營,故稱陳潼關,後簡稱潼關。
新 厝:早時,吳氏村民從草壟村析遷於此,另建新居,故稱新厝。
肖厝港:古時,此處沙格村開發較早,曾稱為沙格澳,後因蕭厝崛起,海事繁榮,名蓋沙格,遂得今名。
x* Q: \
華僑橋:1963年,界山籍華僑籌集資金,在龍馬溪與南楓路交叉處建壹座石拱橋,故名叫華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