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無樹,明鏡臺非臺。佛性永遠清凈,哪裏會有塵埃?
眾生的身體是知識之樹的知識,眾生的心就像壹面明亮的鏡子。明亮的鏡子很幹凈,哪裏會沾上什麽灰塵?
菩提樹無樹,明鏡臺非臺。它什麽都不是,不管是什麽,哪裏會有什麽灰塵?
菩提不過是在尋找心,為什麽要跑到外面去尋找深奧的佛教思想呢?修行自己,極樂世界就在眼前!
白話文釋義:無菩提樹,非明鏡。只要性是空的,怎麽會有塵埃?眾生之身是開悟智慧之樹,眾生之心就像壹面明亮的舞臺鏡子。明凈的鏡子,哪裏會沾上什麽灰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就什麽都沒有,哪裏會沾染灰塵?菩提只朝心望,何苦向外界尋求神秘的佛教思想?這樣修煉自己,天堂指日可待!
註:“菩提”是古印度語(梵語)菩提的音譯,意為覺悟和智慧。用來比喻人從夢中醒來,恍然大悟,達到佛法的境界。
“菩提無樹,明鏡非臺”兩句都采用了倒裝句法結構。佛性是梵文和中文都翻譯的名詞,翻譯過來就是“覺知”和“如來”,有時也叫“涅槃”或“真如”,也是“如來藏”的代名詞,是佛教徒追求的精神目標和理想境界。清凈:佛教術語,遠離惡行和混亂,稱為清凈。
哪裏有灰塵:這句話針對的是“永遠擦不掉,不要制造灰塵”。佛性清凈,色空,故塵空。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氣質的東西。
擴展數據
《菩提歌》見於《壇經》,所以稱之為菩提歌,是因為它取材於菩提,而* * *有四首詩,屬於五言絕句。惠能(638 -713),盧氏民間姓氏,唐代嶺南新洲(今廣東新興縣)人。
唐朝僧人慧能是禪宗的創始人。他是禪宗六祖,在世界上被稱為禪宗六祖。唐中宗追逐偉大的禪師。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佛教僧侶之壹。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趙玲塔。
《四菩提詩》的前兩首詩,針對的是《五香樹》這首優美的詩,旨在說明“鏡”的清凈;即“自性”的純粹性,這是佛教徒堅信每個人都能達到理想狀態的主觀條件。
這首詩和那首美麗的詩在練習方法上有原則上的不同。《五香書》使他失去了洪仁傳人的資格,但他卻成了北宗的創始人。慧能的這首歌是對秀之美的全盤否定,直接抓住了“見性成佛”的關鍵,所以被稱為“頓悟派”。
第三首詩,見於六祖法寶壇經,廣為流傳,並為全唐詩所補充。此詩由《菩提詩》第壹首演變而來。關鍵在於第三句,由慧心主導,把“佛性常凈”改成了“佛性常凈”。
大乘佛教所謂的“空”、“無”,是以“假心”、“假境界”而言的;就“誠”和“真”而言,絕不是“無”。
第四首詩,見於《鄭達藏壇經》,以修行方法為主,反復申明向人求實、自求佛是慧能教導弟子成佛的必由之路。在他看來,求佛者只求自悟,而不求虛妄。他們專註於壹種情況,讓事情變得簡單,實現他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