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出塞王昌齡的詩

出塞王昌齡的詩

出塞

朝代:唐朝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詩三百首,邊塞,戰爭,憂國憂民,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相關翻譯

出塞譯文及註釋

譯文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互文的修辭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戰爭卻壹直不曾間斷,已有無數將士血灑疆場,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就不會讓匈奴的騎兵跨過陰山,侵犯我中原。 

註釋1、但使:只要。2、龍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聖場所。衛青第壹次出塞便直搗龍城,將其付之壹炬,在心理上,給敵人以沈重打擊。3、飛將:指漢朝的飛將軍李廣,資治通鑒和史記均有記載。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折疊∧

相關賞析

出塞講解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這是壹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壹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壹種出路。壹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裏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壹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裏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裏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壹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壹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誌: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壹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壹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沈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