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作品賞析
這壹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壹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品賞析
秋天的夜晚,壹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麽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壹幅淒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年代:唐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壹般.次句 “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作者寫那裏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作品賞析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壹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
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壹江春水.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
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壹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
人送別畫.“煙花三月下揚州”,蘅塘退士評曰:“千古麗句”.在理.
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品賞析: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壹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壹句用 “欲飲”兩字,進壹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註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
從軍行七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品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壹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壹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壹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壹種誤解即因後壹種誤解而生.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年代:唐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詩中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魚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壹起,給人壹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壹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壹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詩人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壹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壹”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壹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向往這種生活.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願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還有壹點值得註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的人生大誌也隱藏在字裏行間.
中心:寫清幽安閑之境,表達了是人順應天性,恬然自適.
贈汪倫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
李白“鬥酒詩百篇”,壹生喜好遊覽名山大川.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壹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請他去涇縣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倫是涇縣的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於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麽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這首詩寫的是汪倫(唱歌)來為李白送行的情景.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壹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從詩中分析,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別董大(其壹)
作者:高適 年代:唐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壹片,以致雲似乎也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暉壹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沈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遊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