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對樓主有幫助,關於李白孤獨的詩很多。
壹個
在唐代眾多詩人中,李白是唯壹壹位被譽為俠、義、勇兼備的浪漫主義詩人。天寶初,四明狂徒何初見李白,驚呼李白是“謫仙”。杜甫《飲酒八仙歌》也說李白是“酒中仙”。他和杜甫都是李白的朋友,眼睛都是白的,可見李白確實和他那個時代的文學家不壹樣。
李白傳奇的壹生和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我們在談論李白的時候,都可以想象出壹個飄散在空中的詩人形象。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研究者筆下的李白,還是生活在普通人心中的李白,都不過如此。事實上,自從他張之稱李白為謫仙以來,李白的形象就已經定型了。這種千篇壹律的歷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傳奇色彩,令後世詩人向往。但這種千篇壹律的詩仙形象,也造成了人與李白之間的距離,接近崇拜者與偶像之間的距離,霧裏看花與雲中觀月之間難以企及的鴻溝,制約著我們沿著詩人外化的思想情感軌跡——詩歌,走進李白心中的奧宅。
其實李白的性格灑脫,追求自由,執著而深沈。在他的情感中,感情像影子壹樣隨著快樂而去。詩人與社會以及詩人自身性格的矛盾,使得李白壹些看似歡樂、飄逸、灑脫的詩歌夾雜著失望、焦慮和孤獨。無論是對世界希望的感嘆,還是對出生的希望,甚至是對現實的抨擊,往往都包含著這種心態。裴妃先生認為李白的詩充滿了憂傷,這揭示了李白詩歌的人格特征和李白在詩歌中的心態。
讀李白的詩,我常常感到豪放、樂觀、灑脫,品味壹種孤獨、仿徨、東張西望的落寞憂傷。李白的詩有時看似樂觀灑脫,其實在詩仙瀟灑的笑容裏,隱藏著壹種飄忽的紫霞仙子衣裙下的孤獨痛苦的心態:
自然生活和酒杯裏的生活沒有什麽區別,世界上沒有什麽是定論的。
醉後天地失,壹頭鉆進枕頭裏。
我不知道我自己,我在哪裏可以找到這種幸福?
——《獨飲明月》第三部
喝了壹杯酒之後,他忘記了生死的危險,忘記了世間的壹切煩惱,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於是詩人感受到了最大的快樂。然而,這能叫真正的幸福嗎?其實這是壹個帶著痛苦淚水的微笑。如果妳堅持去享受,那就是忘記孤獨的快樂。詩人越想得到這種快樂,就越看到孤獨的痛苦折磨著詩人的心靈。這樣的詩還有很多例子。
若春草有意,羅晟於唐寅。
東風吹愁,白發坐侵。
獨勸孤影,面帶香吟壹曲。
常松兒知道什麽?淒涼是為了誰?
手舞石頭上個月,膝跨花琴。
這鍋之外,悠悠不是我的心。
——《獨自飲酒》
孤雲依舊空山,眾鳥已歸。
凡事都有個支撐,我的人生是孤獨的。
上個月在這塊石頭上,醉歌方菲。
——《春日獨酌》第壹部
花兒在下壹壺酒,沒有朋友,獨飲。
舉起我的杯子,我邀請明月,明月帶給我它的影子,讓我們成為三個人。
明月不知飲酒,身前影子在後。
我不得不和他們打成壹片,享受春天的快樂。
我唱的歌是光明而流浪的,我舞的是漂泊前的影子。
醒來壹起開心,醉後各自散去。
我願意和他們永遠在壹起,忘記友誼的傷害,就像銀河的銀河。
——《獨飲明月》壹。
顧瑛對著月亮狂歌狂舞,這是李白的瀟灑。但在茫茫宇宙中,詩人只有明月的孤獨影子作為他的飲酒伴侶。這樣瀟灑奔放的方式裏難道沒有令人尷尬的孤獨和格格不入的超然嗎?所以這些詩都表現出壹種傲立於宇宙的孤獨心態,無奈又無奈。在這種心境下,詩人對著影子翩翩起舞,古月勸酒,更體現了詩人對獨送他的無奈。
孤獨伴隨了李白壹生,直到去世都沒有擺脫。李白臨終前在《近廬歌》中寫道:“大鵬飛,八世震憾,天弱滅之。余風使我興奮,我在桑樹的幫助下遊泳。後人傳此,誰為仲尼哭?”艾路的西征贏得了林,孔子看到後哭了,因為他很感激。如今大鵬鳥等詩人毀於天外,卻沒有孔子,所以沒有人為自己這樣的天才感到惋惜。李白年輕時曾寫過壹首《大鵬鳥賦》,比喻他的遠大抱負和天才。他的詩《論李詠》也說:“大鵬壹日隨風起,沖天萬裏。風若歇,仍能卷走洶湧的水流,可見其獨特的“絕調”。然而,充滿天才和抱負的李白,終其壹生都未能施展才華和抱負,孤獨和憂傷直到晚年仍在無情地摧殘著詩人。顯然,這位以藍天自負,翺翔萬裏的浪漫主義詩人,帶著終生的孤獨和遺憾離開了他所憎恨和熱愛的世界。
二
李白的孤獨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才華未遇,生不逢時,是李白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伴隨著這種不變的基調,是壹種政治上的被遺棄感,沒有壹種避難感。李白是壹個封建文人,他的心理結構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塑造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無論是受儒道甚至佛教教育的,都要思考和解決人生中的主要問題,無非就是出與入的問題。或當官,或躲藏,或先在後出,或當官後藏,或當官後藏,並由此形成各種不同的人生觀。道教“寧在穢穢之遊戲中快,不為有國之人所持”(《史記·老莊沈晗列傳》)。典型的是“畫中拖尾”(莊子秋水),“住窮巷,不好意思織樁”,而不是“舔痔者得五騎”(莊子列禦口)。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賢文》),這是典型的入世後的人生哲學。與道家全面否定入世不同,儒家積極主張入世,但也為士人找到了壹條妥協之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秦伯》)。所以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壹生苦不堪言,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魯行不通,就跑到齊國,在那裏碰壁,又跑到陳、蔡、魏等小國。另壹方面,他又贊揚顏回的人生態度,即“壹個人只能吃壹口,壹個人只能喝壹瓢,人在陋巷不能擔其憂,回去也不改其樂”(《論語·永業》)。但後來的士人,無論是仕還是隱,以及魏晉士人的仕與隱的態度,都是從這樣的思想文化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封建士人的群體心理結構。
李白年輕時有強烈的功名利祿之誌,“為現世之事而自負”(劉《唐代翰林學士》)。這種強烈的救世觀念顯然來自儒家的治國平天下思想。但是,李白不是壹個普通的文人。他的俠義人格和他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獨特氣質,即他豐富的想象力和脫離現實的奇思妙想,使儒家的救世思想融化為詩人自身主觀精神的催化劑,並自然地擴展為世界上其他人的傲慢、自負和虛名:“只有當妳稱自己為能參與外交事務和面子的德國人時,妳才能謙遜和墨跡。”然而,李白的傲慢與自負往往與現實相矛盾,這使詩人對自己的政治前途陷入了壹種無奈的狀態:
壹個整體沒有支撐,遠離孤獨的跡象。
千裏之外,落葉還會再落。
——《中野給王大勸住高楓石門山》
天寶初,玄宗招李白進京。李白以為展現人生抱負的機會到了,躊躇滿誌:
大國之王掙紮良久,撲到地上追趕。
魁地奇的愚夫瞧不起可憐的朱買臣,如今我背井離鄉去長安,西去秦。
我帶著燦爛的笑容出去了。我怎麽會是久居草野的人呢?
——《南嶺孩子不進京》
出門的時候老婆抓著我的衣服問我多久回西部。
如果妳回來的時候戴著金印,不要看到蘇秦下飛機。
-“不要進去”
以為名聲唾手可得。李白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詩情畫意,以至於作者甚至認為過去與現在,理想與現實往往處於壹種混沌的狀態,所以在申請去北京的時候,他飄飄然,自以為是蘇秦。越是對現實期望過高,失望就越大,何況李白是用理想和假設來期望現實的!所以長安受挫被送走,李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他的成名理想和由這種理想驅動的熱情頓時煙消雲散,於是壹種被世界拋棄的強烈孤獨感充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報紙上引用的《獨飲明月》這首詩,就是這個時期寫的。本來詩人的政治避難所和理想港灣都在魏闕之上,現在又要離開這裏。如無葉之舟,如無根之秋篷,何去何從?詩人的心在發呆。隱居?“道若衰,我乘叉浮於海”(《論語·公冶長》)。正如孔子曾經說過的,“沒有隱藏的路”。窮是自孔子以來學者的唯壹出路。李白長安,失意,也自詡飛得高,行得遠:
我也去了金馬,藤蔓跟著我壹起爬。
相思在哪裏?月桂樹長到了頂點。
——《給我生幾個孩子》
在此期間,李白確有求仙訪道之舉:“白獲釋後,出祖籍訪燕雲使,請北海高賜道於宮”(《草堂集序》)。寫了很多關於神仙的詩。但如果把李白的活動說成是“泄憤”,他可以找到自己的解脫;如果是詩人理想的避難所,也不是必然的。沒錯,李白的確把隱居作為人生目標之壹,但那是在他的政治夢想實現之後,像範蠡、呂忠廉、張亮壹樣,在他實現了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之後,瀟灑地回到了家鄉,而不是在他取得成就之前:
如果沒有人幫助妳替換妳的心,妳壹個人有什麽好處?
——《致魏子春書記》
然而,這種功成身退的理想安排,只是詩人的壹廂情願,現實中並沒有兌現。還錢不是在成功之後,而是在“嚴觀談話”和“帝王之術”之前。這時,詩人的隱居不是出自他自己的內心,也不是真正的目的和歸宿:
我沒有死,但世界拋棄了我。
——《送蔡任山》
那是被世界拋棄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所以他此時的孤獨感很深。
壹旦妳到了金馬,妳就飄進了壹個會飛的天蓬。
客人壹天撤離,玉瓶已經空了。
——《東吳飲》
門前車馬漸少,故人相伴,不是真正的孤獨之痛,而是詩人政治前途似飛自怨,落葉自樹的漂泊感和失落感。這才是真正讓詩人感到絕望和無望的孤獨和冷寂的痛苦。
如果說政治上的被遺棄感和沒有歸依感的孤獨是詩人的理想和詩人人格與環境的沖突造成的,那麽李白的孤獨和寂寞只能說是來自於詩人的主體和詩人的人格本身。前者可稱之為流亡者的孤獨,後者則是詩人孤傲自大,不願隨波逐流的孤獨。姑且稱之為自我放逐的孤獨吧。自我放逐的孤獨,尤其能顯示詩人性格的力量和光輝。
李白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俠義風流的性格,加上天生的才華和良好的教育,常常使他感到自負和特殊優越:“容天望道,不屈不撓,不肯幹活”(戴壽山答孟少府傳文)。“有經濟才能,可以抗巢節,寫作可以移風易俗,學問可以研究天人”(《宋仲誠自薦》)。“常欲壹鳴驚人,壹飛沖天”(範《唐左拾翰林學士李墓碑》)。這種自命不凡的自我意識使詩人在思想上與壹切有情眾生相分離,與普通文人相遊離,與社會脫穎而出。他鄙夷普通士子所采取的科舉取仕方式,更鄙夷壹生老死的儒生:
恥生濟南,九十背古文。
——《要審何其昌好》
他鄙夷群臣,並“以千馬為戲耍現任朋友,視其為糞土”(蘇軾《李太白碑·尹姬》)。其詩雲:
金白墻買歌笑,壹醉方休五月輕。
——《追憶似水年華送妳遊縣城參軍》
頌九天主,逗紅浪綠聖賢。
——《玉壺吟》
捧壹朵菊花,逗兩千石。
——《宣城9日》聽說崔四時宇和宇文太守遊敬亭爬山的時候不壹樣。後賞酩酊,遣崔。”
至於那些靠鬥雞發家的有錢有勢的人,請皇帝寵溺,李白以與他們為伍為恥:
我都沒臉跟著那些沒膽量,紅雞白狗賭梨子小米的人。
——《很難走》第二部
李白高傲的自我意識實際上在精神上使自己與社會隔離。出於李白主觀精神的自我放逐固然是詩人自覺的行為選擇,但這種選擇會付出孤獨的痛苦。
鳳凰饑不啄粟,只吃食。
怎麽能和雞和刺爭壹頓飯呢?
早上唱歌,晚上喝酒。
海上飛很遠,壹個人冷。
——《古風》第十四
詩中的鳳凰,因其高貴的天性,羞於同類雞,只好忍受“獨來獨往”的孤獨。這只孤傲的鳳凰,正是李白心靈的化身。在李白的很多詩中,都表現了詩人自我放逐所帶來的孤獨和不解。
客人唱《白雪公主》,它卻飛上了天。
白唱這首歌,天下傳誰?
試為巴人歌唱,媾和者千千萬萬。
燕子何祖道,嘆空淒然。
——《古董》第21部
苦笑,誇我生日,知己自在。
——“當我給王判官,我回廬山隱居。”
我有吳越曲,這個音沒人知道。
——《給薛派的書》
我有潔律真,她在水裏藏了很久的泥。
當人們拋棄它的時候,它正和顏在壹起。
——《贈範金祥》
誰知道臥龍客?唱長歌愁廟。
——《南方鄉村遊》
美美的,誰來傳香?
——《古風》第26期
尋找知音體現了李白珍愛世界的強烈願望;知音安心的嘆息,折射出的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孤獨感,當然也透露出春雪的驕傲。
壹方面是孤獨的悲哀,另壹方面是從這種孤獨中嘗到了自我優秀的驕傲,這可能是李白從自我放逐中得到的兩種心理體驗。在李白的詩中,經常出現壹些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士、縱橫家、俠客,如呂望、管仲、蘇秦、張儀、範蠡、呂中聯、侯穎、馮異、、張亮、韓信、諸葛亮、謝安等。這些歷史人物在李白的詩中反復出現,壹方面體現了李白的英雄意識,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也是對孤獨的心理補償。李白強烈的自我意識導致了他孤獨、寂寞、不被理解的孤獨意識。相反,他用自己的獨特感和自豪感對自己的孤獨意識進行了心理補償。就連他在政治上被拋棄造成的孤獨感也被這種專壹感和自豪感抵消,獲得了暫時的心理平衡。
君平拋棄了世界,世界也拋棄了君平。
——《古風》第十二部
不僅是天下棄君平而不上任,也是君平棄天下而不服務。這是來自個人和社會的雙向拋棄。李白被放逐於世的心理失落,因為不甘於推眉弄背,在自我放逐中孤獨而自大,實現了暫時的平衡。
天下天天哀,澆風散春之源。
不采桂枝,就住邪木根。
所以桃李樹二話不說就吐花。
無論大運旺不旺,群雄逐鹿。
回到廣成子,進入無極門。
——《古董》第二十五部
生於季節葉的渾濁世界,卻能從渾濁世界中自拔;
出則與諸侯媾和,逃則鳥瞰巢。
——《送顏子元去隨州紫陽先生宴夏樓演鄞縣城山冬夜序》
謝安四十歲,躺在東山的白雲裏。桓公累征,相依為命...大人先生們,神和鬼契合在壹起,正合適。——《江夏送錢公去韓棟序》
延陵尊漢室皇帝,為何要壹把長劍立在玉階上?
——《答王十二寒夜獨飲》
他雖與王侯交朋友,但保持獨立人格,豪放孤僻。在李白心中,他自己就是這樣壹個獨壹無二的英雄。因此,詩人首先感受到了孤獨的痛苦,然後在自我放逐的孤獨自大的彼岸體驗到了別人無法體會的非凡快感。
在李白的壹些詩裏,也有壹種孤獨旅途的憂傷。
活著的人是過客,死去的人是回歸者。
天地相逆,哀怨長存。
月兔空,扶桑成薪。
白骨無聲,松樹知春嗎?
嘆前後多,浮光掠影不夠!
人生不過是壹個獨自行走於天地間的過客,獨自走過逝者,消失在浩瀚無垠中,成為新的“歸人”。然而,修修補補求長生不老的幻想,斬斷了所有關於仙界的狂想,讓孤獨的旅行在短時間內受限,成為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殘酷現實。這種天地間壹個過客的悲涼孤獨之旅,是來自詩人個體生命和宇宙覺醒意識的深刻孤獨。
東邊角落的日出似乎來自地下,
過了漫長的壹天,我又去了海裏。六條龍在哪裏?
它的開始和結束都是沒完沒了的,人也沒有精力,可以和它纏綿很久!
青草不感謝它在春風的榮耀,樹木也不抱怨秋天的落葉。
誰揮舞著馬刺,帶動四大財富?萬物有起有落,這是自然的。
-“日復壹日”
只有當詩人意識到有限生命和無限宇宙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就像上面這首詩壹樣,他才能在有限和無限、死亡和永恒的強烈對比中體會到這種荒涼的孤獨感。
孤獨的旅行意識,帶有深刻理性精神的出租車文化。自漢末儒者思想解除了漢代儒家宗教神學的束縛後,儒者中出現了壹股思考人的存在價值和人生意義的理性思潮。生與死、存在與虛無成為漢末以來文學作品中最驚心動魄的主題。早在《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人生如過客的感傷之情:“柏在青陵上,石在雷流中。天地之間的生命,突然像壹個過客”,“茫茫陰陽動,而生命就像朝露。人生忽如寄,人生不固。”此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這種無常與孤獨意識幾乎成為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白天起風了,場景是向西流的。鼎盛時期不來,百年後我就死了。住美宅,散於山野”(曹植《自序》),“壹與二三子,非齊所托乎?”對神秘的根源進行真正的探究,涉世者為路人。我知道我以前所期待的,空房就是我的家”(王羲之《蘭亭集序》,“宇宙悠悠,人生少如百。時過境遷,鬢角已白”(陶淵明《飲酒詩(十五)》哪裏,在我面前,是逝去的歲月?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思天地,無涯無涯,孤獨孤淚下”(陳子昂《幽州城樓》)。時間太長,人生如帖,人生如帖,不見前人,無限的宇宙與有限的生命的巨大反差強烈壓迫著讀書人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洞”。自然,他們的作品流露出無常的感傷和通過理性思考對幻覺的認知。李白孤獨旅途的悲傷也是基於這樣的群體心理。
當然,李白孤獨意識的形成也有個人的原因。李白壹生從未放棄成功的理想。正是因為他急於做出成績,所以他看時間非常迫切,對時間的流逝有著敏銳的感覺。然而現實卻壹次次擊碎他的理想夢想,成就落空,歲月蹉跎。這些都必然會引起詩人對生與死、存在與虛無的極大關註,使他產生深刻的無常感和人生如孤獨之旅的悲涼感。
天地是壹片雲,這個身體是壹點點。
——《侄兒高旺送別》
黃河東流,白色夕陽西下。
過川流光,漂泊不相待。
如果妳在春天離開我,妳會很久嗎?
我應該去雲螭欣賞風景。
——《古風》第十壹部
貌若飛,景如風。
草青霜白,太陽西,月亮東。
中國的寺廟經不起秋天,反而變得衰弱。
古代聖賢,壹個個誰成功了。
——《古風》第28期
昨天的朱顏子,今天的白發讓我想起。
棘生石虎堂,鹿去姑蘇臺。
自古以來,皇宮、城門緊閉,灰塵微黃。
不喝,老人們就放心了。
-“葡萄酒”
這些詩歌所表達的無常意識和逝去的悲傷,有著深刻的歷史感和驚心動魄的生命感。不用說,這些詩也表現了李白遊仙的思想,流露出及時行樂的負面情緒。但如果我們不滿足於對這些詩的膚淺理解,自然會在李白求仙、追求世俗享樂的思想和情感之外,感受到壹個哲學家對生命和宇宙本質的清醒認識;感受壹個熱愛生活,熱愛理想的詩人,卻又無奈又悲傷;感受詩人對世界的渺小感和孤獨感。
三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壹下李白的孤獨對其詩歌的影響。
首先,李白的孤獨給了他的詩歌壹種崇高感。
在以往的美學作品中,崇高的產生往往被認為是由外部物質世界(如物體的巨大尺寸、強大的力量、可怕的災難等)產生的壹種審美體驗。)作用於審美主體。事實上,崇高的生成不僅可以來自於物質世界對審美主體的作用,也可以來自於人的精神力量對審美主體的作用。英國美學家李說:“崇高存在於精神或物質震撼人心的壯麗之中,這是穩定的,而不是不可預測的。它不僅包括我們賦予崇高感的外在事物的宏偉,也包括靈魂的高貴與偉大。沒有靈魂的高貴和偉大,最高貴的藝術和自然的作品永遠是暗淡的。”最重要的是,李白的孤獨給了他的作品壹種崇高感,即來自詩人精神的力量。兩者都是孤獨的,只是心理機制不同。有的是出於先驅者的超前意識,也就是世人常說的“偉大的孤獨”;還有的是因為自己卑微、懦弱、頹廢的性格;還有的是因為性格孤傲。李白的孤獨大致接近後者。他的孤獨感,雖然也有意識形態與同時代人不同的心理孤獨,如先行者魯迅咀嚼的“我走得太遠,失去了伴侶”的苦果;當然,並不是弱者缺乏自信逃避,沮喪的失敗,消極的自暴自棄。李白孤獨感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於他高傲自負、倨傲不羈的性格本身。這種性格導致他在精神和行為上脫離了社會,釀成了孤獨的苦酒。李白的孤獨意識實質上是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心理機制上的。這種孤獨感給他的詩歌帶來了卓爾不群、標新立異的性格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孤傲性格力量的崇高。“這種崇高感不是來自我們看到的情境,而是來自我們體驗到的力量。”《入酒》是李白的名句。壹直以氣勢著稱。詩人的“千古愁”是“舊日清醒人,先賢被遺忘”的孤獨和苦悶,即詩人的政治流亡和他的遠大抱負不被理解。詩中類似“黃河之水何以出天堂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的巨大情感沖擊,來自詩人“天賜人才,隨它去吧錄用!”的自信與自負還有我高貴又不屑的性格。正是這種人格力量與輕視天賦和個性的社會現實的激烈碰撞,產生了這首詩的情感沖擊。所以,讀這首詩,我們會感受到壹種開放的、宏大的、強烈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我認為是詩人高傲的人格力量帶來的高貴體驗。這種崇高感體現在《傅亮吟》、《襄陽歌》、《答王十二夜》等名篇中。李白的壹些短詩也有孤獨給作品帶來的崇高感。獨坐敬亭山是李白天寶漫遊宣城12年時寫的:“飛鳥高,孤雲獨去閑。”相見不倦,唯有敬亭山。“我初讀這首詩時,有壹種‘心中無’的感覺”(鐘惺《唐詩十六卷評點》)。然而,在深深的味道裏,鳥兒飛走了,寂寞的雲也飄走了。廣袤的大地上,只有敬亭山和詩人默默的待在壹起,彼此欣賞。這種情況自有它的孤獨感,自有它的高傲自大的人格力量。如果說“眾鳥飛高,孤雲獨去閑”反映的是詩人被世人拋棄的悲情,那麽“我百看不厭,唯有敬亭山”則是“太白玩世,願獨留人間,在壹件沒心沒肺的事上求壹知己”(余碧雲《詩境界略》)。表現了詩人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在詩的深層意象中,有詩人的崇高境界和天地之間並肩而立的敬亭雙峰,幽雅中隱藏著孤獨與超越的精神力量,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獨特之處。
其次,李白的孤獨感給其詩歌帶來了深深的悲傷。
李白是壹位具有英雄性格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敏銳的人生體驗而孤獨,卻能從自戀中獲得心理補償。從狂飲、狂唱、遊山玩水、遊仙丹中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使得李白的壹些詩具有悲而不郁、悲而無比豪邁、迅捷的特點。應該說,這也是李白詩歌具有豪放飄逸風格的原因之壹。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產生壹種錯覺,以為李白的詩只是充滿了青春和歡樂。事實上,並非如此。李白的作品往往有著極其深沈的悲涼。悲傷的原因有很多,孤獨是其中之壹。詩人缺乏才華和政治上的憤慨導致了流放;忽高忽低,不被理解的悲傷;以及壹個人孤獨生活的悲哀,不時侵入他的作品,給作品帶來深深的悲哀。《獨酌明月》、《春日孤芳》、《東吳吟》、《將進酒》等詩詞都有這種傷感。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為什麽會產生?詩歌的主題是什麽?古往今來,解決方法很多,比如訴訟。作者認為:這篇文章真的是詩人覺得朋友入川的作品,未必真的有什麽政治手腕。但自開元十二年前後李白出蜀後,便以諸侯自居,向伸出援手,追求自己的名利理想。他因“南學北迷”(《上安太守李長史》)而失意。在他這壹時期的作品中,很難找到知音,也很難找到孤劍。開元十四年,李白在揚州作詩《淮南書·臥病寄語趙正軍》:“武輝為浮雲,飄如過客。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歲月匆匆。善計與俄棄捐,病是棉劇。古琴藏空盒,長劍掛空壁”表達了詩人壹事無成,未能遇才,虛度年華的悲傷。“所以,也不能排除李白在蜀中寫《難行》時,有意無意地把孤獨旅途的艱辛和悲傷註入了詩中。其實,詩中的“嘆”“但見”“聞”“使人聽此”等詞,都是對孤獨旅人的自覺提醒。詩中既描寫了蜀道的孤獨、壯闊、危亡,又描繪了壹個孤獨的旅人在荒涼的險境中跋涉,有壹種孤立無援的感覺貫穿了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為主旨的詩的字裏行間。而這個孤獨的旅人,與其說是李白的朋友,不如說是李白本人。在幻境中孤獨徘徊於蜀道之間的悲情,是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執著於成就,卻遇不到才情,屢遭挫折的悲情寫照。
綜上所述,李白雖然是詩人,但並不總是優雅的。在他心裏,常常有壹種無法排遣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直接影響了他的詩歌,給他的詩歌帶來了崇高感和悲涼感。還需要指出的是,李白詩歌的風格是豪放的。但孤獨所帶來的崇高感和悲涼感,使其相當壹部分作品具有在奢華中見孤獨,在奢華中見悲涼的風格特征,這是研究李白詩歌風格時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