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田家壹年的收獲已經完成。這時候交房租,交夥食,壹切都有條不紊。農民將利用剩余的糧食釀酒,用於冬季至日和元旦祭神、祭祖和家宴。七月詩經唱道:“八月剝棗,十月得米。為此用春酒來慶賀眉毛長壽。”十月釀酒的習俗在這片黃土地上流傳了兩千多年。
田家釀造的冬酒多以雜糧為原料,以藥材為曲,純度較低,故民間稱之為“濁酒”、“雜酒”。宋代詩人朱軍在《酒經》中也記載了釀制冬酒的訣竅,說:“持甕作冬醪,冬月釀酒,使人持甕快,味佳。”為了釀造壹壺好酒,農民們不得不自己拿著酒壇。
除了十月釀酒,還有十二月釀“蠟酒”的習俗。阿清朝沈初記載:“蘇城盡作蠟底酒,四月中旬清,色味佳。”據說蘇州人習慣12月下旬釀酒,明年4月拿出來。
就“脯酒”的釀造方法而言,唐代韓鄂《四季編》中有記載:“正月十二(十二月初八),取水壹石,放於缸中,曲末浸三次,然後食米四鬥。第二年正月十五,要種三鬥米。二月二日,有三鬥米。壹直開到4月28日。”可惜的是,這種蠟酒雖然以12月釀造而得名,但明年初夏才制成飲用,所以並不是舊冬喝的“蠟酒”。
南宋詩人陸遊在《山西村遊》壹詩中也提到了“臘酒”:“莫笑農民渾臘酒,好年養足雞豚。山叠水流曲折正愁無路可走,柳綠花開間突然出現壹個山村。吹簫打鼓的日子近了,村民們還是穿著樸素。從現在開始,如果妳悠閑地乘坐月球,工作人員會整夜敲門。”
在季末和冬季,作者在山野迷了路,心裏暗暗擔憂。突然,前面的路暢通了,壹個村莊出現了。農民群眾見客人到來,熱情地拿出冬釀濁酒,殺雞殺海豚,宴請客人。作者被農夫待客的真誠所感動,說如果從此升起,他就帶著明月來到農夫身邊,壹醉方休。
有意思的是,根據詩中的描述,可以判斷季節是在冬季至日和元旦前後,所以他所謂的“臘酒”其實是農歷十月釀造的冬酒。
冬釀除了“濁酒”、“雜酒”等俗名外,還有“秋露白”、“十月白”、“杜茅柴”、“朱”、“丹桂黃”、“玫瑰紅”等雅號。其中後三種可能與冬釀中添加的配料有關,其中“桂花黃”很可能就是今天蘇州仍很流行的“桂花冬釀”。
桂花是蘇州的市花,蘇州園林常以桂林為景。在中秋節,人們收集並腌制盛開的桂花,然後他們可以制作桂花糕,桂花芋頭苗和桂花元宵等時令美食。另外,就是釀造桂花冬酒。現在的桂花冬酒不是民間自己釀的,而是酒廠生產的,所以更香更純。冬天去蘇州旅遊,喝兩杯時令酒,更能體會江南的迷人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