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作文《吃虧是福》誰能幫我寫壹篇八百字的文章,詩歌處外,文體不限,急用阿。

作文《吃虧是福》誰能幫我寫壹篇八百字的文章,詩歌處外,文體不限,急用阿。

我們的社會教育我們的是如何讓自己不吃虧,學會競爭,學會做的更好,學會贏得財富和名利。實際上這些註入我們頭腦中的觀念都不能說是正確的,應該值得我們去思辨。妳想,這個世界上總會有比我們強的人,我們總會不如別人,我們遇到的人和事總有對自己不公正的時候。如果把上帝看成宇宙間最聖明的統帥,他也不能保證在每件事上都給予我們絕對的公平。公平是相對的,獲利也是相對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別看有的人成天能占便宜,那是吃虧的時候沒給妳說。別看那些高官和有錢的人,整日養尊處優,有人服侍著,那是在人前,在人後還不如平常百姓活的自在,該當孫子的時候也要當孫子。再從身心健康的角度講,那些處心積慮、想盡辦法讓自己獲利的人,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智慧乃至健康為代價的,他是比壹般的,不付出那麽多努力的人過的好,但是現在的得,很可能是未來的失,他們是在早年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年老以後很可能會得難以治愈的疾病,守著金錢和優越的條件痛苦地生活。所以說何為虧,何為不虧,這些都是相對的,說到底只是壹個人內心的感受,是對自身和自身以外世界的認知。

有很多年青人總是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意,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所得的少。更有的人想少付出,多獲利,甚至有的人認為不勞而獲是最好的。天上真的會掉陷餅嗎?我想壹萬個人裏面也會有壹兩個人撞見。這樣多好啊,不勞而獲,自己可以成天享清福。我對這樣的人是要潑涼水的,在我看來上帝對壹個人的懲罰不過如此,在妳不付出勞動的時候,就給妳想要的壹切。因為妳獲得了滿足,妳就沒有機會進取,妳的心靈成長壹直會停留在幼稚的階段,妳的視野、妳的想法、妳為人處事的態度都會遠遠落後於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長、進步,在挫折、困難中覺醒、奮進的人。當外界有壹絲風吹草動,有壹點不合妳的心意,有壹些小小的挫折的時候都可能引起妳的怨恨、沮喪,把妳的心靈擊垮。所以說壹個人在年青的時候多吃點虧,多付出,少求回報,不能僅僅說這是壹種高尚的品德,更多地應該從人生的勵煉去考慮。成大器者,能在吃虧中歷經磨難,成就自己的事業,不能成大器者,也能在吃虧中經受世間百態,從虧與不虧的世界中,從得與失、成與敗中解脫出來,成為壹個不看重身外之物,不關心別人是與非的人,做到內心平凈,壹生沒有煩惱。在我看來沒有煩惱是壹個人修煉的最高境界,是壹個人享有的重大的福氣。同樣是遭遇與己不利的事情,別人煩惱,而我還是壹如既往地快樂,欣欣向上,這不就是說明我比別人更有福嗎?而有福的前提就是習慣於吃虧,習慣於無所得。

浮躁的社會,促使人們過分地看中身外之物的得與失,促使人們想方設法去用最少的勞動換取最多的財富,如果這壹目標實現不了,就認為自己吃虧了。實際上生生滅滅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常態,人的生活就像是月亮的運轉,有虧的時候,也有不虧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樂於接受吃虧,樂於接受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生命的維度就會更加寬廣。我們看待人和事,無論好壞、美醜和善惡都會非常平和,我們的身心在周遭的世界中會變得非常和諧。和諧之氣自會引來善緣相伴,在外會有寬厚正直的朋友相助,在家會培養出知書達理的好孩子。吃虧是福,是平常百性總結出來的最樸素的真理,如果妳信奉它,自然會成為壹個有福的人。

======================================================================

在人生歷程中,誰都難免遇到壹些吃虧或者受益的事情。從政者,有政治上的虧盈,交友者,有交往上的虧盈,經營者,也有經濟上的虧盈。就是鄰裏之間、同事之間、兄弟之間,只要能發生壹些利益聯系的人,都有可能遇到虧盈之差和得失之辯。

東周列國時期,同是鬼谷子學生的孫臏新到魏國,就被同學龐涓嫉妒加害,魏王輕信龐涓的讒言,孫臏受到了刖刑及鯨面的處置,成了不能行走、面有罪記的廢人,險些命喪九泉。孫臏在萬般無奈的時候,只好用了“詐瘋魔”之計才終得逃脫。孫臏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龐涓以害人始,以害已終,搗鬼有效,但畢竟有限,最終在馬陵道死於孫臏軍師的萬箭之下。這是壹個歷史上吃虧者終得盈,害人者終受辱的很好範例。

宋朝時,李士衡在館閣任職,壹次出使高麗,壹名武將擔任他的副使。高麗方面贈送了許多禮品財物,李士衡並不在意,只是把它交給副使管理。出發前,副使發現船底有隙縫滲水現象,副使不動聲色將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把屬於自己的禮物放在上面,避免自己的東西受潮。船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湧,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張,就急急地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壹半時,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過後檢點壹下,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除了受點潮濕,其余完好無損。從這個故事看出,李士衡原先吃了虧,結果卻是受益者。

以上是兩個古代的例子。作為現代人,各種吃虧和受益的事情也會是屢屢發生的,如何看待吃虧,如何對待吃虧,也是平常人經常碰到的課題。對待這種種吃虧問題,有的人錙銖必較,壹毛不拔,盈虧心很重,過分註重當前利益和現實利益;有的人工於算計,總期望通過吃小虧占大便宜;更有的人緊緊盯住壹些個人利益,挖空心思找便宜、爭利益,但最終也未必能夠如願以償。

我認為,在利益問題上,不管是政治上的,經濟上的,還是交往上的,都應該持壹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壹事當前,更多的應該為組織著想,為別人著想。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得失,更不能把自己的利益置於組織之上,置於親友同事之上。吃虧和受益本來就是壹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不能事事只想著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得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更不能時時怕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壹個受益的結果。

記得十幾年前,還是住平房的時候,我從北京剛調到天津工作。領導上暫時給我解決了兩間舊平房。這房子是50年代初期建的職工住宅,房屋低矮潮濕,與東鄰居宅院相通,兩戶之間既無隔斷,也無圍墻。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兩棵石榴樹,滿院葡萄秧,完全是壹幅鄉村宅院景象。本來我的心壹下子就涼了半截,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我的東鄰本與我同時遷入平房,但他卻搶先壹步,從兩棵石榴樹中間穿過,先砌起了壹道院墻。院墻不但侵入我房界兩尺多,而且把石榴樹也分了家。鄰居們都議論紛紛,說是欺人太甚。認為寸土必爭,絕不能吃這樣虧。

經了解,這裏的宿舍原來都是通排,沒有墻院界限。後來我故宅的前主人,在窗前栽了壹棵石榴樹,鄰居也來效仿。可他頗有心計,栽樹時有意向這邊靠近,美其言曰,給兩棵樹找個“伴兒”。可久而久之,石榴樹就成了鄰居界限的參照物,演變到我現在的鄰居,高墻壹砌,兩樹截然分開,自然侵入了我的地域。

我看兩棵石榴樹,背負著這麽沈重的歷史包袱,深感遺憾。面對砌高的院墻,心想如果去與這個新鄰居據理相爭,恐怕必然是相爭得仇,也不壹定準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犧牲壹點利益,換得鄰居的和睦相處,也許倒是壹件好事。因此決定自己退壹步,對此事沒有交涉和追究。周圍的鄰居們都說我太軟弱,吃了不應該吃的虧,我也沒有多加解釋。幸好圍墻沒有割斷兩棵石榴樹的聯系。樹幹雖然被圍墻分開,但根深葉茂,在圍墻上的上面,樹枝仍成連理,每到金秋八月,果實累累,兩家妳來我往,平生了不少意趣。

在砌墻問題上,雖然我沒有說什麽,但鄰居心裏還是有數的。1996年,恰好我們再次同時喬遷新居,在裝修時,我遇到了壹個很棘手的難題,正在特別無奈的時候,鄰居主動相助,幫我度過了難關。從這件小事我認識到,天地之間的平衡是壹個永恒的主題。無論哪壹個人,無論哪壹件事,沒有永遠的受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吃虧和受益是辯證的,也是可以轉化的。

被世人譽為“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曾留下兩句四字名言,壹句是“難得糊塗”,另壹句是“吃虧是福”。對“吃虧是福”,鄭板橋有這樣壹番詳盡的註解:“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盈滿乃虧損之契機,虧損則會逐漸趨向盈滿,損失自己則有益對方,對方得心平,自己會心安,有了平安,自然就有福氣了。

歷史上很多的賢士君子,他們也都以能吃虧來要求自己和訓誡子孫。能否吃虧,以至於成為古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之壹。被稱為“清初三大家”之壹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經說道:“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由此得知,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絕不是壹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壹個人的品行好否,行為善否的真實寫照。德不高者不甘吃虧,心不誠者不願吃虧,品不正者不肯吃虧,行不端者不能吃虧!如果從正面說,聰明的人才甘於吃虧,高尚的人才樂於吃虧,偉大的人,才肯終生吃虧

回想歷史上的許多人,鮑叔牙與管仲相交時的折節退讓,藺相如與廉頗同為將相時的忍辱負重,張良為圯上老人拾履,居裏夫人為科學獻出生命,魯迅伏案寫作積勞成疾過早離世,雷鋒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用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些都是“吃虧”的,但青史卻永遠記住了他們,並且傳為美談。他們把吃虧當作壹種責任,把吃虧當作壹種福氣,反映了他們個人思想的崇高境界。

我崇尚吃虧是福!任何壹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地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樂於吃虧既是壹種境界,又是壹種自律和大度,更是壹種人格上的升華,只有確立了這樣堅強信念的人,才是獲得了永遠幸福、永遠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