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三首古詩為杜牧的《清明》、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朱淑真的《浣溪沙·清明》,具體如下:
1、《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壹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沈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壹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壹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2、《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壹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壹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壹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3、《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譯文:
春天,街巷裏的桃花灼灼開放。剛剛換上輕薄涼爽的春衣,想去街上遊玩。那吹面的軟風、樹梢上升起和暖的裊裊輕煙,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飛過的燕子銜泥築起了小巢。然而,她卻走不出這深深庭院,湘簾低垂,朱戶長閉,回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壹到清明後就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