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講的是傳說中羚羊晚上睡覺時,為防止受到侵犯,以角懸樹,腳不著地,有歹心者難以覓得其蹤影。後來借用到文學創作上,意思是創作仰仗於靈光壹現,無法進行理性的闡釋。
羚羊掛角。指羚羊夜宿時,掛角於樹,腳不著地,以避禍患,舊時多用該詞語比喻詩的意境超脫。無跡可求,多指處事為文不著痕跡。同“無跡可尋”。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翻譯:盛唐的詩人著重在詩的意趣,有如羚羊掛角,沒有蹤跡可求。所以他們詩歌的高妙處透徹玲瓏,難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響,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鏡中的形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擴展資料:
無跡可尋近義詞:
壹、杳無蹤跡
讀音:yǎo wú zōng jì
釋義:指壹點蹤跡都沒有,謂不知去向。
出處:“李逵叫娘吃水,杳無蹤跡,叫了幾聲不應。”(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二、無影無蹤
拼音:wú yǐng wú zōng
釋義:指蹤:蹤跡。沒有壹點蹤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也作“無蹤無影”。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壹回《莊濯江話舊秦淮河 沈瓊枝押解江都縣》:那兩百只小船都裝滿了,壹個人壹把槳,如飛的掉起來,都穿入那小港中,無影無蹤的去了。
三、杳無音訊
讀音:yǎo wú yīn xùn
釋義:意思是指沒有壹點消息,形容信息斷絕,了解不到對方的情況。
出處:宋·黃孝邁《詠水仙》詞:“驚鴻去後,輕拋素襪,杳無音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羚羊掛角
百度百科——無跡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