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誰浩劫催成,馬革分歸①,蟲沙競化②,更摧殘瘴雨蠻煙;試回看,越裳殄瘁③,漢幟蒼茫④,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⑤。何處巫陽招得⑥,關門月黑,塞上雲昏⑦,盡淹滯忠魂義魄⑧;倘他日,三界輪回⑨,九幽度脫⑩,願都為壯士,重來邊塞愾同仇。 註解: ①馬革,為“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 於沙場。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②蟲沙,比喻戰死的將士或因戰亂而死的人民。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穆昔南征軍不歸,蟲沙猿鶴伏以飛。 ③越裳,古代國名,也有說越裳即越南。殄瘁(tiǎn cuì),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於絕境。 ④漢幟,漢王劉邦軍隊的旗幟。《漢書·韓信傳》:“拔趙幟,立漢幟”,這裏指中國抗法軍隊的旗幟。蒼茫,指遼闊無邊的意思。 ⑤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壹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國殤”又喻為為國戰死者:國殤,殤魂,現寓意國家的悲傷。“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表達了岑毓英憂國憂民、惜懷死難將士的悲壯心情!“布奠”,即寫上逝者姓名、籍貫系在各自發辮的布條作祭奠。正是:“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淒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見唐朝李華《吊古戰場》) ⑥巫陽,古代傳說中的女巫。《楚辭·招魂》:“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王逸註:“女曰巫,陽,其名也。” 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又詔巫陽反其魂,徐命之前問何冤。” 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古直《感事》詩之二:“滾滾珠江水盡寃,巫陽不下復何言。” ⑦關門,關口上的門戶。《周禮·地官·司關》:“國兇劄,則無關門之征。” 鄭玄 註引鄭司農曰:“無關門之征者,出入關門無租稅。” 唐岑參《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贊府赴選》詩:“客舍草新出,關門花欲飛。”這裏指邊關。塞上,指邊境地區。 ⑧淹滯,原意為有才德者而久淪下位,也為拖延、久留的意思,這裏是遲滯、積壓之意。 ⑨三界輪回,萬物演變、升級、破滅得到的循環就是三界輪回。三界輪回是不可能有重生的道理,只有相似的演變、升級、破滅。好比人死了,還有其它人活著壹樣,總是有人的存在。 ⑩地獄九重,又稱“九幽”;度脫:佛、道教語,說是超度解脫人世的生死苦難,到達仙佛境界。《雲笈七簽》卷七九:“累禱名山,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已相掩。” 背景: 1885年4月4日,中法兩國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停戰條件草約,中法戰爭結束。中國軍隊不敗而敗,清廷命滇軍班師回關。1885年7月,岑毓英奉朝命被迫回師關內,在河口等地布兵留守邊關,並在河口蓮花灘祭祀得意門生、部將楊玉科等陣亡將士,這是岑毓英寫下的八十八字祭祀長聯,挽聯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岑毓英當時悲壯的情愫且報國壯誌未酬的復雜心情。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無論東南沿海閩臺戰場,還是越南戰場上的東線,清軍都有不同程度的潰敗。只有西線滇軍在岑毓英的指揮下,無論進退,都保持戰場上的主動。馮子材組織鎮南關--諒山反擊戰,使人們信服地承認他是壹個抗法的民族英雄。岑毓英兩次出關,組織宣光攻城戰,取得了宣光、臨洮大捷,並勢如破竹,直搗越南河內,形成了徹底消滅法軍收復越南之勢。因此,岑毓英是壹位不折不扣的抗法民族英雄……當時戰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僅宣光包圍戰,是岑毓英任西線統帥,親自指揮的最大壹次攻城戰,從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聯合攻城,滇軍死1000多人,傷2000多人。又,諸軍屯戍安南未歸之際,重嶂疊嶺中煙嵐成瘴,士卒染疫歿者甚重。班師時無法將戰死將士運回,只得剪下死者發辮,書寫犧牲將士姓名、籍貫於布條系在發辮上,足足用了八十余匹軍馬馱運,岑毓英於河口蓮花灘約諸將設醮薦祭死者忠魂。這副長聯,正是岑毓英當時親題垂於齋壇的挽聯。 釋義: 是誰浩劫?造成多少男兒浴血沙場以馬革裹屍還,英勇的將士們競相在戰場上犧牲,更有甚者還被惡劣的瘴雨蠻煙所殘害;暮然回頭看,越國似病入膏盲陷於如此絕境,飄揚著茫茫壹片的戰旗更顯得如此蒼涼,這無限國殤啊,為國捐軀的忠魂,祭祀妳的只有各自在向著茫茫天際搖曳著的布奠。 何處巫陽?招得如此邊關門戶煞人的風高月黑地,邊境上烏雲彌漫地暗天昏的景象,盡然在遲滯著烈士的忠魂義魄傾淒悲;倘若有他日,眾將士們有三界輪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脫俗地從九重地獄中奪胎超度,願都為壯士啊,誓死為保疆護國,帶著錚錚鐵骨重來故國的邊塞同仇敵愾奮勇殺敵! 岑宏澤 於2011年7月20日
大理觀音塘裏的軟文大師岑毓英
從小接觸到的歷史教育、文化宣傳,潛移默化的在腦子裏形成農民起義值得膜拜、王朝末期反動派橫行的定論,以致於看到“八路”兩個字都覺得像看到親戚的名字壹般親切,哪怕眼前的只是公***汽車的線路;看到某某運動、起義黯然收場,總覺得有多壹樁千古傷心事,將滿腔的怨恨全部加在滅火者身上。
在大理,曾經對堅持反清鬥爭18年的杜文秀起義充滿敬佩,而到現在,對於靠鎮壓有功步入仕途青雲的岑毓英的厭惡程度卻有所衰減。這與闖王急沖沖進京又倉皇逃命,對從語文課本中“黃河渡口壹夜急白了頭”、“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精彩橋段塑造的正面形象的打擊壹樣,壹正壹反兩個例子,闡釋不情願與逐漸改變的看法之間的糾結。
改變的原因,在於接觸到信息爆炸碎片的增多,從窺斑知豹到全局掃描,思想的木偶終於得到了壹點靈性。
給岑毓英的正面加分,與他領銜岑家“壹門三總督”的光宗耀祖、笑傲江湖無關,和他鏟除馬嘉理、加強臺灣防務、痛打法國鬼子息息相關。但“在其位謀其政”,優秀的考核業績能增加形象分,但不足以改變壹個鎮壓者的負面形象,最多減少厭惡程度而已。
直到在觀音塘看到他寫的壹幅對聯,成為改變的催化劑。加上後來又看到他重修昆明忠愛坊、大觀樓,又清除被阮元修改後的“主旋律”版大觀樓長聯,讓幕僚趙藩重新書寫原版懸掛的故事後,咬牙切齒的恨已經松動。
平定杜文秀起義起義後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帶頭修繕了觀音塘,將石頭亭當仁不讓的作為宣傳工作的主陣地,非常有頭腦。
觀音塘是大理修建最早、最有知名度的寺廟之壹,地處蒼洱壩子中間,不論是以前的茶馬古道還是現在的214國道,都將熙熙攘攘的車水馬龍放在山門之外。巨大的人流量使觀音塘成為形象宣傳的絕佳地點,傳播率和覆蓋率在大理首屈壹指,壹傳十、十傳百的效果立刻顯現。
精明的岑總督正式看重這壹點大做文章。
不過,雖然壹身的輝煌主要體現在武功上,但他也深知宣傳的要義不在於狂轟濫炸,而在於壹點就透的四兩撥千斤手法。
本次形象宣傳,僅僅用了寥寥可數的30個字,做成觀音亭前的壹幅對聯,成為軟文的經典案例——
負石阻兵,本菩薩心腸,顯出英雄手段;
書畫擒逆,托神仙幻夢,竟成將帥功勛。
上聯不用多說,下聯不僅壹舉去掉手上的血腥氣,還將鎮壓與殺戮與吊民伐罪、菩薩心腸劃上等號,不能不佩服這15個字的巨大威力,和軟文大師的深厚內力。
大夥壹看對聯,都會畢恭畢敬的向岑大人請教下聯的答案。
岑大人壹臉嚴肅,眉頭微鎖,壹幅往事難追、此情不堪的樣子,緩緩說道:“天兵圍困大理很久,我雖然遠在百裏之外的彌渡,但無時無刻不在為早日攻克反賊的‘紫禁城’而著急萬分。有壹天晚上,我夢見壹個金甲天神向我招手,說菩薩送給我壹樣東西,醒來手上就有壹幅字畫。更奇怪的是,裏面竟然是天兵與反賊的對陣圖,還寫著‘洛陽觀音’四個字。我把這件事告訴了雲階(楊玉科),他起初也不知道怎麽回事,看到上面有‘觀音’,就到五裏橋天兵大營旁的觀音塘去上香。他抽了壹簽,簽文是‘棋逢敵手要藏機,黑白盤中未決時;到底欲知誰勝負,鍋蓋山裏相機宜’。後來反賊楊榮在上關鍋蓋山向雲階投誠,表示要將匪首獻於天兵。”
岑大人看著眾人壹臉的驚愕,微微壹笑,又說道:“當時雲階向菩薩許願,如果成功破敵,定要重塑金身。戰亂過後,我們就來還願。我想也是啊,很早以前,觀音菩薩就在大理顯靈,嚇退敵兵,現在又幫助天兵平息戰亂,真是對妙香佛國大理的壹貫眷顧啊。”
言外之意如同鐘聲傳遍大理:觀音幫的人,肯定是好人;這樣的人做的事,肯定是為人民服務。
可能由於殺業太重,大理人都不喜歡他和楊玉科,這個段子也流傳不廣。但文革期間,革命群眾毀去觀音塘中全部佛像,他和楊玉科的“書畫擒逆”對聯卻有幸保存到現在,成為文化遺跡的壹部分,不得不佩服這位軟文大師的攻心力作。
在武侯祠寫下攻心聯的趙藩,當時正是他的幕僚。就像現在,有些好的提法,很難分清是領導的最高指示,還是秘書的妙筆生花。 趙先生的攻心路線和岑大人想法到底誰是著作權人,已經無從知曉。
雲南牛街文物古跡
9、岑公祠。 岑毓英之生祠。位於牛街壹街現南華街,坐南向北,占地440平方米,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至光緒十五年六月建。內有頌揚岑毓英的木刻《禦賜祭文匾》,該匾木制,長120厘米,寬80厘米。光緒十五年四月岑毓英病逝,六月,禦賜祭文。後存於牛街文化站。
岑毓英系雲南總督,岑公秉性忠毅,才識過人,由諸生從事戎行。鹹豐、同治年間,雲南四匪倡亂,兵事孔殷。其出奇制勝,克服省城,肅清大理等府,掃穴擒渠,全滇底定,厥功甚偉,光緒九年,統兵出關,卓著勞勛,朕禦極後,擢任雲南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