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不能理解《玫瑰戰爭》,不要說妳理解《權力與遊戲》。
”“讓他們的頭掉在地上。這句話在歷史上的重復頻率可能比“讓他活著”還要高,至少在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心皇後的名言就是這句話。然而,在這裏,這句話不是壹個脾氣暴躁、滑稽可笑的小醜喊出來的,而是壹個7歲的小男孩。這個男孩不是普通人。他是英國國王亨利六世和有“紅皇後”之稱的安茹公主瑪格麗特的獨子——英國愛德華王子。可惜的是,亂世讓這個男孩坐不到儲君的位置,他不得不具備壹些這個年齡不應該有的“素質”,包括對血腥的冷漠和殘忍。他說這話的時候,壹場殘酷的大戰剛剛結束。14616年2月16日,聖奧爾本斯爆發了第二次戰役,這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中最血腥的屠殺之壹。紅皇後領導的蘭開斯特黨,率領壹支軍隊對抗她的死敵,前不久被她處決的約克公爵的同伴沃裏克公爵領導的約克軍。她的目的是奪回她的丈夫,亨利六世,誰是軟禁在這些約克郡。超過25000人在戰場上激烈戰鬥。這個7歲的男孩見證了白色的雪花覆蓋了灰色天空下被鮮血染紅的荒原。6000多具屍體橫陳在凍土上,斷肢被扔得到處都是。現在,兩個被護送的騎士出現在他面前。他們是敵方的兩位將軍,威廉·本維爾男爵和托馬斯·克裏爵士。男孩看著他們跪在他的腳下,他母親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我的義子,妳想怎麽處決這兩個騎士?”" " "讓他們的頭掉在地上!"這是7歲男孩的回答。這個回答顯然讓他媽媽很滿意。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讓年幼的孩子盡早知道了國王應該掌控的生殺大權。然而,被處決的騎士之壹,當時被人們稱為“高尚正直”的威廉·本維爾男爵,在被處決前詛咒道:“願上帝毀滅那些教唆妳說這話的人!殺戮:必要的技術手段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讀者來說,這場戰後的殺戮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戰後以敵將首級祭旗,以血擊鼓,是早在孔子時代就被推崇和堅守的戰爭原則。雖然“殺俘不祥”的古訓由來已久,但並不妨礙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采取的殺人行為按規矩進行。然而,在《玫瑰戰爭的英格蘭》中,處決本維爾和凱瑞引起了廣泛的憤怒和不滿。因為這兩個人都在服從保護亨利六世免受傷害的命令,所以他們沒有參加戰鬥。嚴格來說,他們不是戰鬥人員,所以他們應該被豁免,亨利六世還說,他將保證他們勝利後的生活。然而,無論是中世紀的戰爭傳統,還是國王的黃金承諾,都被空中揮舞的斧頭斬斷了。這壹事件影響深遠,以至於20世紀的政治家丘吉爾在他簡明有力的《英語國家史》中專門留出篇幅講述了這壹事件的始末,最後評論道:“人無惻隱之心,卻要殺人報仇。”書中的丘吉爾會被引導說“讓他們的頭掉在地上!7歲男孩,形容“暴怒,與年齡不成比例”(與史實大相徑庭。其實愛德華王子是壹個勇敢無畏的人,天性公正),這和他對這次事件的評價壹樣,是壹個“從雲端發出道德隆隆雷聲”的保守政客。作為壹個繼承了西方古典歷史學家“抑惡揚善”觀念的作者,他顯然更重視這壹事件的道德勸誡。但對於新世紀的歷史學家來說,在做出道德和價值判斷之前,需要進行技術分析,而最現實的判斷往往是歷史人物最有可能的動機。在這壹點上,我們可能不得不認同段譽宏在新作《血之王冠:玫瑰之戰》中對這壹事件動機的簡明解釋:“女王要培養壹個比丈夫更無情的接班人”。這種說法顯然不符合後世的道德標準,但從歷史背景來看,卻是最合理的解釋。愛德華王子的特殊地位和他成長的戰爭環境,要求未來的王位繼承人必須從小就學會如何留在血腥食物鏈的頂端。按照中世紀的標準,7歲的男孩不應再被視為乳臭未幹的人。根據中世紀歷史學家J.C .羅素的研究,中世紀英國貴族的平均壽命大致為32歲,而底層平民的生命周期大概只有21歲。這意味著在這個亂世,復雜的人生經歷不得不被壓縮在極短的生命中。和現在比,壹個人16歲勉強算成年。當時12歲的他要學會領兵打仗,領主的兒子們往往20歲就繼承了爵位,已經能熟練地與覬覦權力的兄弟們抗衡。誠然,雖然最浪漫的騎士傳奇和最輝煌的武訓詩都誕生於中世紀,但卻為隨後幾個世紀的作家和詩人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包括美劇《權力的遊戲》,其真正的歷史源頭就是這部《玫瑰戰爭》,幾乎每個主角都能從中找到歷史原型。雖然這部改編自喬治·R·R·馬丁同名小說的美劇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已經足夠嗜血了,但與真正的玫瑰戰爭相比,前者的嗜血無非是盯著戰後凝結在大地上的血漬,而後者則伸出舌頭,舔著刀刃上那殷紅的帶著溫熱腥味的液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玫瑰戰爭》寫的書不能讓讀者覺得是用生鐵蘸血寫的,那麽它就是還原歷史的敗筆。段玉紅的書,恰恰展現了這場權力爭奪戰最冷酷、最血腥、最現實,或許也是最沒有道德的壹面。叛國和自相殘殺的行為成了權貴的標準,而忠義和道德往往充當了覆蓋大廳血池的地毯。剛剛擡出來的斷頭砧上還流著溫熱的血,後面還會擡進來。1471年5月4日,在《玫瑰戰爭》中的圖克斯伯裏戰役中,蘭開斯特的軍隊被摧毀,王位繼承人愛德華王子被殺斬首:貴族的終結。只有當他的紅色天鵝絨外套衣領被劊子手撕開時,歐文都鐸才開始相信他即將與斷頭臺上的死亡約會。當他把頭放在鐵砧上時,他感嘆道:“這個枕頭放在鐵砧上,就像躺在凱瑟琳王後的腿上壹樣。”行刑前不乏騎士的榮譽感和優美的文字,後來成為威爾士詩人傳唱的詩句之壹。然而,背後暴露的卻是壹個毀滅性的事實:貴族的末日正隨著倒下的斧頭來臨。歐文都鐸口中的凱瑟琳王後,曾是前國王亨利五世的妻子,現任國王亨利六世的母親。亨利五世死後,她又娶了歐文·都鐸(詳見166-168頁《血之王冠》)。在中世紀,尤其是在英國,女性享有比歐洲更多的財產權和繼承的爵位和土地,帶著爵位和土地再婚的現象很普遍,慈禧太後再婚也就不足為奇了。他不僅是國王的繼父,也是中國受人尊敬的貴族,與當時反叛的威爾士有姻親關系。就像段譽宏在書中指出的那樣,這樣壹個著名的貴族,按照當時的戰爭規律,是壹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可以從敵人那裏換取壹筆巨額的贖金。在壹個人們只能手拿錢袋招募士兵的時代,贖金是騎士的主要收入來源之壹(四處劫掠是另壹個重要來源)。因此,從經濟角度來看,處決歐文·都鐸是不值得的。此外,只有經過適當的司法審判,證明他們確實犯了叛國罪,才能對貴族執行死刑。雖然“叛國”是犯罪,但是按照正常程序,處決壹個貴族是要費壹番周折的。但下達處決令的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卻甘願放棄巨額贖金,無視戰爭的規則和法律。俘獲歐文·都鐸的莫蒂默十字之戰(發生在1461年2月1日)是19歲的年輕貴族第壹次帶領約克頓家族在蘭開斯特王軍的戰鬥,按理說這個初出茅廬的士兵應該遵循戰爭的規律,哪怕只是故作姿態,但他年輕的心卻浸泡在復仇的沸騰苦酒中。他的父親理查德,老約克公爵,壹個月前在戰場上被蘭開斯特王軍殺死。蘭開斯特軍隊也違反了尊重戰場上貴族屍體的規定。首領克利福德伯爵(Earl Clifford)不僅蓄意殺害了約克公爵的小兒子、愛德華的弟弟拉特蘭伯爵(Earl Rutland),還找到了約克公爵的屍體,割下他的頭顱,做成紙冠戴在頭上,將戴著紙冠的頭顱和另外兩個約克頓人的頭顱壹起釘在城門的木樁上,嘲笑約克公爵覬覦王位的野心:“看,這個!”愛德華處決歐文·都鐸,蘭開斯特黨的貴族,是為了報復他的父親。另壹方面,克利福德伯爵殺死了愛德華的弟弟,並砍下和嘲弄了他父親的頭顱。他的復仇是他的父親老克利福德伯爵在五年前1455的聖奧爾本斯壹戰中被約克公爵理查德殺死,長期在街頭受辱。當他激動地刺向愛德華的弟弟拉特蘭伯爵時,他喊道:“在上帝的憤怒中,妳的父親殺死了我的父親,約克家族的血腥血統可以下地獄了!”當時他已經不經意間喊出了這場戰爭的唯壹規則:復仇,消滅敵對的貴族血統。復仇: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必須指出,血親復仇的確是中世紀的騎士精神之壹。作為繼承人,為父報仇,中世紀的道德沒有錯。《聖經·舊約》中的《民數記》詳細規定了復仇的方法和地點。日爾曼法系雖然允許用血償代替復仇的規定,但在法律上仍然把同倫復仇排在第二位。在征服者威廉的法令中,允許殺死父親或兒子來收取血債。在中世紀的史詩中,復仇往往是備受推崇的俠義美德。正如《血之王冠》中詳細描述的那樣,我們可以從《玫瑰戰爭》中的戰爭中找到壹條復仇鏈:從1455年聖奧爾本第壹戰,克利福德伯爵被約克公爵殺死,到1460年桑德堡圍城期間,克利福德伯爵砍下約克公爵的頭顱為父親報仇;1461年,在莫蒂默十字戰役中,馬奇伯爵愛德華殺死了歐文·都鐸,為父親約克公爵報仇。壹個月後,在第二次聖奧爾本戰役中,7歲的愛德華王子下令處死兩名約克騎士,這是對歐文·都鐸的又壹次報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貴族的每壹次復仇殺戮都是對貴族制度的壹次大切割,而這壹切都是以貴族最珍視的血親復仇榮譽的名義進行的。約克公爵的兒子愛德華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他也因此得以登基為王。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後,他進軍倫敦。3月4日,他在聖保羅大教堂受膏,加冕為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二十五天後,在雪花飛舞、狂風暴雨的湯頓戰場上,克利福德伯爵因喉嚨中箭而死。英格蘭的愛德華四世因殺弟辱父之身而報了仇。然而,復仇對他來說已經不是生活的主題了。已經加冕為王的英格蘭愛德華四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摧毀敵對的貴族勢力。他在戰場上的時候,對著追趕約克黨敵人的士兵喊道:“放過那些普通人吧,放過普通人吧!殺主!殺主!當時的他不僅忘記了早已確立的戰爭規則,還表現出了他作為壹個獲得皇權的君主如何加強自己權力的考慮,正如段譽洪在書中所寫:“現在金錢並不重要,消滅敵國領主才是首要目的。“在隨後的戰鬥中,英格蘭的愛德華四世堅持這種滅絕當地貴族的嚴酷政策。在1464的赫克瑟姆戰役中,被俘的蘭開斯特貴族和騎士被斬首六個或12。1471年的班納特戰役和圖克斯伯裏戰役是對蘭開斯特貴族的毀滅性戰役。為了實現他們“殺死領主”的冷酷口號,英格蘭軍隊的愛德華四世甚至沖進圖克斯伯裏修道院,砍死在那裏避難的蘭開斯特黨人。據估計,有2000多名蘭開斯特士兵在圖克斯伯裏陣亡,戰鬥發生的地方被稱為‘血草甸’,壹直保存至今。幾乎所有的蘭開斯特貴族都在這場戰役中喪生,而文章開頭提到的他下令“讓他們的頭顱落地”的亨利六世國王的兒子愛德華王子也在這場戰役中喪生。據說他被帶到英格蘭的愛德華四世面前,莊嚴宣布:“我來恢復我父親的合法財產,他的王位被篡奪了。“這位勇敢的年輕人被憤怒的英格蘭愛德華四世和他的兄弟打臉,割喉,刺死。1485年8月22日博斯沃思戰役中,理查三世騎著白馬與敵作戰,最後慘死。(1864,彩色木雕)這個殘酷的情節是莎士比亞在他著名的戲劇《亨利六世》中寫的,是最令人嘆息的情節之壹。我對妳們三個說,我比妳們高貴,妳們都是漢奸。妳篡奪了我父親和我的王位。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中,讓愛德華王子如此痛斥英格蘭的愛德華四世和他的兄弟們,然後慷慨赴死。去上層只有壹條捷徑。踩在敵人身上,每壹步後面都要留下幾個被砍下的腦袋。只有貴族頭頂的王座才是最穩固安全的。如果妳不夠穩重,肯定有個不安分的腦袋。結局:割草必須連根拔起。1485年8月22日,被後人賦予魔鬼形象的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的袁野戰役中陣亡。2012年,萊斯特壹個地下停車場出土的遺骸證明,他是唯壹遭到報應的君主,盡管他生前和死後的所作所為與那些殘忍無情的君主並無不同。”他全身有十處傷口,其中八處在頭部,後腦勺已經裂開。“理查三世的慘死不僅宣告了玫瑰戰爭的結束,也恢復了被戰爭和亂世蹂躪的道德感。創造了壹個完美的惡的形象,所有的惡都屬於壹個人。至少在表面上,都鐸王朝的君主保持了正直壹方的道德面貌。然而,他們的血管裏壹直流淌著血腥的基因,卻不像《玫瑰戰爭》裏那樣肆無忌憚。新國王也將使用斷頭臺來對付謀反者。殺戮仍然是必要的,即使是為了娛樂倫敦市民。被砍下的貴族頭顱,並不壹定比玫瑰戰爭中的那些貴族更罪孽深重。寫了《國王理查德三世傳》的托馬斯·摩爾,歡迎新王朝,激怒老國王,是斷頭臺上的謀殺犯之壹。新君主們也熟悉權力和血腥。雖然《血之王冠》只寫了亨利七世的登基和都鐸王朝的建立,但《玫瑰之戰》最後的受害者是在戰爭結束半個世紀之後。英格蘭的弟弟愛德華四世,克拉倫斯公爵,因反抗國王而溺死在壹桶酒裏,但他的女兒瑪格麗特還活著。到1541時,她已經69歲,早已淡出政壇。然而,在位的國王亨利八世害怕她純正的約克郡血統,下令將她斬首。然而,約克家族的最後壹個孤兒並沒有安靜地等待死亡。她躲開斷頭臺,但最終被憤怒的劊子手追上,抓住她的頭發,用斧頭將她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