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壹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壹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壹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壹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趁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壹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壹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壹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徐庶
徐庶,字元直,豫州潁川郡人;本名徐福;自幼好劍擊,早年因在家鄉闖禍,化名單福,從此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徐庶的其中壹位好朋友就是司馬徽。
因慕劉備仁德之名投靠他,助劉備破初次南下的曹軍。但由於年老母親仍在許都﹝曹操勢力主管﹞,並被曹操威協,徐庶不得不回許都,臨行前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更發誓不為曹操出壹謀。
鐘 會
鐘會,生於公元二二五年,死於公元二六四年,魏國儒將。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少年時博覽群書,有才藝,誌向遠大,是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儒將,通曉兵法,機謀深遠,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與鄧艾分兵滅蜀,與姜維結為兄弟。謀做西川王時,事發敗漏被衛瓘領兵所殺。
鄧艾
鄧艾,生於公元壹九七年,死於公元二六四年,魏國名將。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曹操占荊州時,家遷汝南(今河南上蔡縣西南),早年喪父,年十二隨寡母移居潁川(今河南許昌市)。鄧艾家世寒微,無祖蔭可庇,且少孤貧苦,但他少年壯誌,聰明好學,精通兵法,打仗善於利用地理,有謀略。任兗州刺史時,引兵在祁山多次與姜維交戰,有功封為安西將軍。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率兵從陰平小路翻越峻嶺,奇襲成都,滅了蜀國,創造了三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戰爭奇跡。後被鐘會誣陷謀反,與兒子鄧忠壹起被衛瓘殺害。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後得赦罪,冤案昭雪。
代表性戰役:
1. 249 年,洮城攻防。
2. 255 年,毌丘儉兵變。110 回。
3. 255 年,洮西會戰。110 回。
4. 256 年,段谷會戰。111 回。
5. 257 年,長城之戰。112 回。
6. 262 年,侯和會戰。115 回。
7. 263 年,滅蜀漢戰役。117、118 回。
典韋
典韋,陳留人。曹操名將。使壹雙鐵戟,勇猛過人。曹操與張繡交戰時,典韋駐守曹操大寨,奮力迎敵,終因鐵戟被盜,受圍斷而死。在這壹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事後,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郡(今山西省)人。曹操手下名將,武藝高強。原為楊奉部將,時值漢獻帝被李jue、郭汜劫持,保駕立功。後歸附曹操,作戰勇敢,兼有謀略,深得曹操喜愛。曹仁守樊城時,徐晃前往救援,不因與關羽有私人友誼而廢公事,仍舉斧與關羽大戰八十余回合。孟達於新城謀反時,司馬懿調徐晃急行軍趕往新城,誅殺孟達,反被孟達壹箭射中額頭,回營後死去,享年五十九歲。
許褚
許褚,三國時魏國名將。字仲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軍中外號“虎癡”。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總督中軍禁兵。曹睿即位後,又進封許褚為牟分侯。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
張郃
張郃,魏國名將,字雋義,河間縣人。早先為袁紹手下大將,官渡之戰後歸曹操。有勇有謀,能征善戰。諸葛亮伐魏時,他率兵追趕,被諸葛亮用伏兵射殺於木門道中。
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先為並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後來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壹五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余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吳軍壹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壹聽說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張遼與諸將大破東吳大將呂範軍,遂因病死於軍中,謚剛侯。
曹洪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堂弟,魏國名將。曹操起兵時與曹仁壹起加入。弓馬嫻熟,武藝精通,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曾救過曹操性命。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李傕、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代表性章回:
1. 198 年,反擊曹軍。18 回。
2. 199 年,勸降張繡。23 回。
3. 211 年,離開韓馬聯軍。59 回。
4. 217 年,勸立曹丕。68 回。
5. 222 年,諫伐東吳;不納。85 回。
曹操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壹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壹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壹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壹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趁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壹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壹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壹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 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篡位廢漢曹魏尊。公元二二○年至二二六年在位。字子桓,曹操的第二個兒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曹操死後繼任為魏王,不久便廢了漢獻帝劉協,自己做了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愛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現存有流傳的詩歌四十多首,後人編輯出版有《魏文帝集》。
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魏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而死,年四十壹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壹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壹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以“建安風骨”稱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寫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如《白馬篇》、《送應氏》等。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曹植墓:位於東阿縣城西南10公裏魚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制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1996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 睿
曹睿,字元仲,競奢華曹睿早喪。他從小就很聰明,深得他父親曹丕的喜愛。曹睿在位13年,死時年僅36歲。
曹奐
曹奐(246-302),是三國時魏國的最後壹位皇帝。公元二六○年至二六五年在位。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孫子。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司馬昭殺皇帝曹髦後即皇帝位,在位時,無可奈何成了司馬昭的傀儡。鹹熙二年(公元二六五年)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取代,被封為陳留王。
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為文學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禦史中丞。黃初七年(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讓,曹魏名將,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他從小就學槍棒,到了十壹、二歲時,武藝就已經很強。十四歲時,又拜師習武。有壹次,有個人汙辱了他的老師,性情剛烈的夏侯惇聽說後,隨即就把那人殺了,然後逃往外地。性情剛烈,武功高強。壹生隨曹操征戰無數次,殺敵建功,最得曹操歡心,出入和曹操***駕壹輛馬車,而且可以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數月後病死。
夏侯淵
夏侯淵,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壹九年,曹魏名將。字妙才,夏侯惇族弟,與曹操本是同族,勇力過人。曹操年少時在家鄉犯了案,夏侯淵為他頂罪,曹操又設法把他拯救出來才免於難。為人頗重義氣,有壹年饑荒,夏侯淵為了養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棄了自己親生兒子。曹操起兵之後,夏侯淵壹直追隨曹操左右。曾隨曹操平定廬江雷緒,於潼關攻馬超、韓遂,戰功較多,封為博昌侯,征西將軍。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軍攻打漢中,被老將黃忠用計襲殺。
荀 彧
荀彧,字文若,豫州潁川潁陰縣人;荀攸叔父。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被曹操追贈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謀士。曹操開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亞於漢高祖劉邦信任留侯張良。後來荀彧聽說曹操有稱王之誌,才發現曹操不是忠貞的漢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這個樣子。這是荀彧個人的人生悲劇。後人對荀彧之死作詩表示感嘆:
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
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
郭嘉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遠量”,自20歲起便隱形匿跡,不與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結英雄豪傑,談論時勢。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為了成就功業,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他發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遂受荀彧的推薦,歸向曹操。曹操本對潁川賢達懷有特殊感情,他認定“汝、潁固多奇士”,所以對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袁紹的劣勢,認為曹操有“十勝”:
第壹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壹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禦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饑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禦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贊,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壹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壹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無怪乎曹操聽後贊不絕口,“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遂“表為司空軍祭酒”。
如同荀彧壹樣,郭嘉在重要關頭也總是為曹操謀劃。如:官渡戰後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連戰數克”。這時,有人主張加強攻勢,徹底鏟除袁軍。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他認為譚、尚都深得袁紹寵愛,袁紹生前又無立嗣,兄弟二人之謀臣“必定鬥其間”。如果我們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將合謀圖外;相反,“緩之而後爭必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壹舉定也。”果如其言,曹軍壹擺出攻劉表的姿勢,袁氏便出現內訌。曹軍回兵各個擊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隨曹操平定烏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謚貞侯。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行同騎乘,坐***幄席”,君臣相得,親密無間。郭嘉說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說郭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問疾者交錯。”不幸而死,曹操“臨其喪,甚哀”,並不無惋惜地對荀攸等人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擬交郭嘉以治國安邦之任,可見曹操是多麽賞識其才。郭嘉死後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壹生的功績,稱贊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述追贈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給曹操的統壹大業以很大影響——至少是曹操認為這樣。次年曹操赤壁失利,還深情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後人有詩贊嘆郭嘉說: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