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鎮現在隸屬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據《蒼南縣誌》記載,今蒼南為春秋時期東嶽甌人之地。
戰國時期,先屬越國,後屬楚國。
秦朝屬於閩中。
漢代至晉康,屬閩越,東海王管轄之地,惠浦、漳安、康寧、洛陽、安陽、安固等縣。
太康四年(283)後,除安固、永嘉短暫外,均屬平陽郡。
平陽原名石羊,後稱衡陽。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陽。
明洪武二十年(1387)築城墻,建金鄉衛,為浙南海防重地,轄浦門、強子、沙園三地。
金鄉鎮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隆慶的《平陽縣誌》(1567-1572)。
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鄉等沿海居民向內陸移動十余裏。
康熙九年(1670),恢復金鄉邊界,居民遷回土地。
宣彤三年(1911),改名金鎮鄉。
民國二十壹年(1932),稱金鄉鎮。
24年(1935)屬第四區,27年(1938)6月屬江南區,29年屬義山區,36年屬江南區(1947),1950屬金鄉區。
1958年3月稱行政區,同年9月改稱大隊,隸屬金鄉人民公社。
1962 65438+10月更名人民公社,隸屬金鄉區。
1984年2月,金鄉鎮成立,轄大余、師鵬、鹽亭、湖裏、老城、城郊六個鄉鎮。
1985二月屬於金鄉區。
1987年2月為縣直屬鎮,下設湖裏、老城、郊區三個辦事處。
2005年,轄市區、郊區、老城區、湖裏4個辦事處,61個行政村。
全鎮總戶數20022戶,73105人。
2011撤銷鹽亭鎮、大禹鎮、師鵬鄉,其行政區域並入金鄉鎮。
調整後,金鄉轄7個居民區,79個行政村。
鎮* * *原來位於徐穎路,後來因為建設原因部分遷到五村。
金鄉靠近大海。在古代,它是壹片海洋。
後來隨著海岸線的向外移動,壹個個浮出水面。淩影(現在的獅山)首先浮出水面。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在建城時,發現了壹幅“Ojihara從海上來”的碑文,也準確而藝術地揭示了大自然的滄桑。
金鄉古稱潁州,潁州在三國時期周瑜訓練水軍的“於恒造船廠”之內,屬於“惠普地”。
小金鄉浮於唐末。
250年後,南宋皇帝趙建立燕三年(1129),建立鄉,隸屬平陽縣。
至於為什麽叫金舟鄉,有人說金舟鄉從海上漂來的時候,有沈船,有金銀首飾;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金舟鎮南部有金子山和富川山,它們是以彼此的名字命名的。
從湧泉寺的興衰、嶴的石馬、石的陪葬品、梅嶺的摩崖石刻,可以看出從晚唐到宋代,商賈逐漸聚集繁榮。
金鄉地區在三國時期屬於“洛陽郡”。
清光緒二十年(1894),雲巖鄉井頭村村民發現“朱曼之妻墓”,為石砌,刻有文字。
“契”是“契約”、“契約”的古語,也是朱曼買地埋葬亡妻的地契。
朱滿是校尉,在晉獻康四年(294)。可以推斷他駐紮在鯨頭本附近。
鯨頭離金鄉只有30多裏,可見這壹帶自金代以來就有人居住。
另外,1997年6月調查發現,前Ku鎮銅橋村有古代石棚墓。
石棚墓,又稱石墓,壹般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
這證明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先民在江南地區生活繁衍,並把金鄉周邊地區的歷史追溯到上古千年。
至於現在的金鄉城,沒有文字可以考證是否有過海水沖擊,或者時不時被淹沒。
陳後主貞觀二年(587-589),金鄉北郊靈峰建有“金鰲寺”,是金鄉最早的有筆試的寺廟。據乾隆年間縣誌記載,淩雲寺(俗稱東寺)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4年)靈峰。
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的金鄉梅峰湧泉寺、四姑坪庵,據說在歷史上享有“千僧八百尼”的鼎盛時期,遠近聞名,但在清順治年間毀於壹旦。
最近,它被重建以保護歷史文物。
古墓葬被移動時,發現了燒焦的屍骨,可以作為“壹舉燒毀”的物證。
可以看到,金鄉周邊的壹些地勢較高的地區,在商代、周至金代、南北朝、隋代、唐朝都有人居住,宋代也相當繁榮。
梅峰古道上的馬相公崖石刻確鑿地證明了當時有很多商人經過。
北宋在縣級以下設置鄉和首府。
從北宋末到南宋,金舟鄉壹直被發現,隸屬平陽縣,這就是“金鄉”名稱的由來。
至於為什麽叫“金舟鄉”,相傳金鄉地區從海上漂來時,有裝有金銀首飾的沈船;也有人推測,“金舟鄉”南面有金子山和富川山,各以壹個字命名。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命護國公唐河在金舟鄉建城,改名金鄉衛。
清順治十八年(1661),朝廷實行“禁海遷邊”政策,金鄉普門壹帶居民向內遷十裏,邊界外沿海房屋全部燒毀,居民全部從邊界遷入邊界。
他們被遷移到的地方,到處都是悲傷,漁鹽的好處也失去了。
康熙九年(1670),朝廷命“展界”恢復金鄉等地,並稱金鄉衛為“金鄉村”。
後來,在清朝道光年間,有了李耕的《金城圖》。
可見,在清代,並沒有“黃金鄉”這個名字。
民國時期有“黃金之鄉”的稱號,基本保持不變,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81年,“平陽縣”分縣,新建“蒼南縣”,金鄉鎮隸屬“蒼南縣”。
金鄉鎮從北到東,從南到西依次有許多漁港,如巴巴、鹽亭、石浜、大漁和小漁。
鰻魚苗、對蝦、鰣魚、蠑螈、黃花魚、梭子蟹壹應俱全,甚至最珍貴的黃唇魚(俗稱黃幹)有時也會出現在菜市場(現在已經極為罕見)。
還有蟶子、文蛤、跳跳魚、巖乳、黃螺等新鮮美味的海鮮。
“土頭跳過魚煮幹菜”和“清水蛞蝓爬菜籃子”是海鮮豐富的真實寫照。
金鄉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抗日城市。
雖然,抗戰* * *始於明朝中期嘉靖年間,代表人物是戚繼光。
序幕在明初洪武時期,代表人物是唐河。
唐河比戚繼光早160多年。
抗日戰爭是壹場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長期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事件。
從14世紀到17世紀,日本混戰中落敗的武士成了海盜。在壹些封建領主和廟堂地主的支持下,他們與我國的土豪、流氓、海盜勾結,走私掠奪頻繁,成為我國沿海人民的壹大禍害。
據史書記載,早在明初就有侵華日軍的記載,尤其是明朝中期。其中,嘉靖三十壹年後的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殺數十萬。
江蘇、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區受災最嚴重,影響到山東和廣東。
面對倭寇的入侵,沿海軍民奮起反抗倭寇,上演了壹系列震撼人心的悲壯活劇,最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明朝初年,朝廷上層對外敵入侵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壹種是出於民族大義堅決抵制,比如唐河。
另壹類是企圖利用外部敵對勢力為自己的私利和政治陰謀服務的,比如當時的左丞相胡。
胡引狼入室的可恥行為,更加凸顯了唐河的浩然正氣。
設計並監造的國鑫公堂和金鄉衛城有兩個特點:壹是軍事防禦;第二,根據劉吉吉在南京故宮布局“八卦乾坤”。
朱洪武建國後的民族政策是朱升提出的“築墻高築,廣積糧,緩稱帝”的九字戰略國策,這也是朱元璋下令唐河“沿海駐軍”,在浙江沿海設立59個駐軍的歷史背景。
南京故宮的布局和金鄉如出壹轍,是劉基的八卦城。
南京有“玄武門”和“玄武湖”,即采用八卦中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作為城門的命名方法。
所以金鄉的“挖田河”長年改造成水池,金鄉中學老師夏壽安將其命名為“坎池”,也取八卦中“南留北”之意,也寓意救火之意,也沿襲了金鄉是八卦之城的宗旨。
金鄉,古鎮,自洪武二十年(1387)建鎮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經過時代的混亂,衛城在清朝順治年間向邊境移動十裏時,壹度成為榛莽之地。
康熙以後,“展界”重建,主體建築逐漸恢復。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護國公唐河在金舟鄉建城,改名金鄉衛。
明朝金鄉衛掌管平陽縣所有水陸村落,直抵蒲門、前湖。北至沙園(今瑞安)、寧村(今甌海)、海安(今樂清)。
金鄉魏* * *有十壹個村,十五個田。
11個村分別是:廟後村、玉門村、八嶴村、大嶴村、鹽亭村、大中村、小仁村、石塘村、石坪村、大峪村、小峪村。
十五、半湯、尖山、白起、馬集、鳳凰、猴頭菇、商鞅、碧灣、東港、靈門。
下面還有很多橋墩。
如現存的古煙墩山煙墩位於大余鎮小嶴村的墩頂,海拔約250米,是明代抵禦倭寇的警報設施。占地面積100平方米,高約7米,頗為壯觀。
現在基本完好,是明代抗日鬥爭的珍貴實物。
1988被列為蒼南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鄉魏城墻周長9裏30步,總長1.420尺,墻高1.9尺,趾厚2尺,口1.650口,巢43個。
有四個城門,東門和徐穎門;南,靜海門;西,來涼門;北,望京門。
建立塔。
曾經有四個水閘,現在還剩兩個。
城市結構是不規則的條狀堆砌而成,裏面夯的是黃土和碎石。
由於歷史變遷,僅保留部分城基、北門、西門、南門、西門及西門上方的魁星閣。
城墻外有完整的三五十米寬的護城河。
城裏的河流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
護城河上有壹座吊橋。
衛城魏廳前有廣濟兩個大倉庫和小倉庫,占20多個房間,用來收取和支付魏提供的糧食。
巍山(獅子山)上,唯亭有個了望臺,可以俯瞰海防,靠近倉庫。
倉前倉後還有土地廟,寓意土地爺會保佑入庫大事,安然無恙。
從金舟鄉到金鄉建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建城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越界十裏,“漁鹽之益失”,對經濟發展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經過康熙九年的“展”,金鄉人逐漸恢復生計,主要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和漁業。
在農業上,宋元時期的自然災害,或大暴雨,或洪水海漫,人們與自然的鬥爭集中在築堤陡門上。
南宋小淳熙八年(1181),鄉第22任首府林主持修建了“五嶼陡門”,這是最早的壹座誌存高遠的陡門,位於靈峰東北、馬鞍山以南的五嶼山腳下。
而且在吳漁山的巖石上還刻著壹句銘文:“山谷之變,滄海之變;人們用他們的智慧回歸天空。
是深潭,絕對是四川;澤潤思敏,天鵝之年。二十七年後,縣令與林之子林聚雅共同修建了著名的陡門,影響深遠。
為了紀念他們,當地人民修建了壹座“銀雲寺”,並豎立了壹尊王繼亮雕像作為祭品。
林居亞繼承父業,犧牲自己築堤防鹹潮防澇,創造良好的耕作條件;為江南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城墻建成後的600多年歷史中,金鄉長期是壹個以農業為基礎,“工農兵商賈”的城鎮。
城市裏的農民都在城市周圍,但是因為人多地少,城市裏的居民很多都在從事除了種田以外的其他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