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抗戰劇,有雙星,壹個是亮劍,反映華北八路軍抗戰,壹個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反映西南國軍抗戰。這兩部劇作為半虛構的歷史小說,都表現了中華民族在最危險的時刻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國抗戰精神的集中體現。
但“上校”苦不堪言,遊擊隊出來了,團被滅了,炮灰團因為沒死,最後被處決了。這種不夠樂觀的戰爭劇,註定是不得人心的。大刀砍在鬼子頭上的酷炫電影《亮劍》,收獲了壹大批忠實觀眾。
平心而論,竇良的小說《亮劍》幾乎全是關於李雲龍的主角光環和心路歷程。而所謂的國軍名將楚充其量也就是男四號、男五號,在電視劇裏,楚上校居然成了的心腹,彼此欣賞,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感情。其實這完全迎合了很多人對國軍將領的美好想象。整個抗日戰爭,這樣壹個戰鬥勇氣、團結友軍等優秀品質的軍事將領,居然挑不出壹個來。
電視劇《亮劍》最大的敗筆其實不是楚雲菲,而是李雲龍的晚年生活。事實上,李雲龍之死最能體現“劍精神”。李雲龍之死,其實有兩個悼詞,壹個是田豫的名篇《昨日淩江橋上飲酒》,壹個是楚的《滿江紅》。
這兩句話,都出自宋代,的《臨江仙》講的是的英雄風範和感情生活,而楚的《滿江紅》講的是的軍旅生涯。
和臨江仙壹起的,還有壹段楚雲菲對李雲龍的“定論”:
駐紮在該島的所有國民軍士兵對李雲龍將軍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國三十壹年冬,李將軍率部在野狼谷與日軍激戰。肉搏戰,侯口數百,日軍聞風喪膽。民國三十三年,李將軍在晉西北剿滅裝備精良的日本特種部隊山本,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低劣的裝備與敵人浴血奮戰,實為中國軍人之楷模。
這段話,加上《滿江紅》,很有味道。妳不妨嘗壹嘗:
在閃亮的盔甲上刻壹把匕首,記住轅門剛建立的那壹天。磨盾鼻揮千張紙,龍蛇猶濕。鐵馬嘶嘶營壁寒,築船夜渡風浪。誰可憐,猿臂如此壹般,無功壹級。
平榮策,參軍。零散,清理不仔細。傳承茶經,不定期復習。我怕客人說榆樹果醬,教我的孩子背《采花集》。我沒有男人強壯,為什麽不呢?
這篇《滿江紅》的作者是劉克莊,壹個平淡無奇的南宋詩人。尚缺講了自己在軍營的生活,講了當時的繁華和無比驕傲的狀態。下壹部電影表達了我未能實現的抱負的哀嘆。我本來就有平榮政變和參軍的玩意兒,只能收起來,不能跟別人說。
從表面上看,這是楚哀嘆被冤枉,只能以自殺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但如果深入思考壹下,恐怕也包括海峽兩岸的輿論攻勢。
然而,其實這裏的思考,其實完全是作者竇良本人的思考。因為如果楚雲菲真的敢在電臺上贊美李雲龍,他可能已經被秘密警察帶走了。
有壹個故事,壹個海島知識分子在他對面說了壹兩句好話,然後他就害怕秘密警察天天來他家。有壹天,我聽到憲兵的腳步聲,精神崩潰自殺了。
如果楚雲菲真是胡璉那樣的老狐貍,如果這種同情是相反的,他絕不敢說,甚至想都不敢想!
事實上,楚雲菲從來沒有進入過李雲龍的心裏。李雲龍選擇開槍自殺,表達了他對國家的忠誠以及軍人和硬漢對待不公的態度。這種情況在解放軍根本不存在,因為解放軍官兵都受紀律約束,這是解放軍超強戰鬥力的根源。
很有意思的是,小說中最後保護李雲龍的梁山支隊甚至暗指“南京路上的好八連”。事實上,所有解放軍都有良好的紀律,李雲龍也不例外。
對於解放軍官兵來說,國家富強,人民豐衣足食才是最重要的,個人榮辱還不夠!楚雲菲沒有叛變,也沒有造反,根本不是信仰三民主義,就是不能丟了美國的大米和雪茄。
這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