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歌》是黛玉因擔心賈政懲罰寶玉,而去見袁所作。結果被小姑娘們拒之門外,想自殘。第二天是4月26日,交出芒果種子的時候,按照古代的習慣,要擺好各種禮物,祭祀花神。據說芒果種子種下後就要夏天了,謝過了所有的花,花神只好退位。春花落了,人生經歷落了,像黛玉這種敏感易傷的人會忍不住哀嘆,發泄情緒?這就奠定了《葬花》的情感基調——感春傷春,自憐自艾,淒淒慘慘淒涼,怨天尤人,怨聲載道。這壹次的回信,名為“葬香葬,飛燕泣”,其實卻道出了全詩的主要內容:始於葬花,終於情懷。全詩共52句,***361字,可分為三部分。第壹段以“花謝花滿天飛”開頭,以“無道人去梁空巢”結尾,表達殮葬者的春愁;《1360天》到《自知是花鳥之魂》是第二段,描寫了落花葬人的悲痛;最後壹段從“鳥魂總難留”到“花落人死”,詩人從落花說起,為自己的悲劇命運做預言,寫挽歌。前四句描述了壹幅春末花落的美麗畫卷。落花滿天散落,柳條輕吹水榭,柳絮隨風輕輕飄入窗簾,激起閨房中女兒對春天的向往。她的悲傷無處釋放,於是她“用雙手把花鋤出美麗的閨房,忍受落花。”走在滿是落花的小徑上,詩人的思緒開始隨著桃花和梅花飄散:楊柳和豆莢剛剛好,但桃花和梅花已經落了,燕子殘忍地啄食花草,形成壹個芬芳的巢,明年花草還會再出現,但巢已經落了。花鳥無情,只是在自然變化的規律中循環往復。“風、劍、霜互壓”的環境如此殘酷,花還能鮮艷清新多久?畢竟是“壹次流浪,壹次難求”,葬花人的惜花情懷,到頭來也只是“倚花鋤淚暗”,而他們要獨自面對的,是“青燈照墻”“thewindow”的蕭瑟蒼涼。怎樣才能教人不傷精神?春天匆匆來去,壹點消息也沒有。深夜庭外悲歌,讓人分不清是花魂還是鳥魂。花魂和鳥魂各有歸宿。我只希望我能像鳥兒壹樣展開翅膀,和花兒壹起飛到天的盡頭。但說到底,真的有那個理想的天堂嗎?為什麽不讓我用我的錦囊將妳收藏,讓那片凈土保存妳的高貴。畢竟妳還有我這個花癡要埋葬,但我不知道以後的命運會是怎樣。或許在未來,春花落之時,便是美人老死之時。到那時候,春天已經過了,人也走了,只剩下壹句“花落人亡”!從傷春到感慨,從感慨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向往,從向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黛玉的情感隨著詩壹起流動、轉動,但全詩並不是壹味的自憐。“楊柳飄香,不管桃花飄和李飛”充滿了對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的憤懣;“三月香巢已築,梁間燕太無情!雖然明年可以啄花啄毛,但人去空巢不容易。壹年360天,風劍逼人。”既是對無情現實的控訴,也是被困其中的無奈。“願奴隸長出翅膀,和花兒壹起飛向天空的盡頭。”是對自由的向往,是對幸福的幻想。“今日死而葬之,不知儂何時死”是壹種迷茫的感覺;“如果妳沒有絕招,壹杯凈土就能覆蓋妳的浪漫人生。與其困在溝裏,不如幹幹凈凈。”也體現了黛玉寧死不屈,絕不附和的孤傲性格。而“且看春花漸落,即美人老死,無悲歌為我,不知花落花亡”則是黛玉對自己悲慘境遇的又壹次痛苦預言。正是因為有這樣壹種深刻而強烈的情感,《葬花》才有了感受大地和大地的力量。參考資料:
/htm/xsqy/2005-08-23-34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