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剛是我久久不能忘記的愛國青年。雖然他在劇中只是壹個北大學生,但他在當時動蕩的社會中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不怕當時北洋政府的抵制。他不僅積極參加平時的愛國運動,還做出了許多喚醒當時愛國青年的舉動。當他在巴黎和會上得知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後,獨自來到河邊過了壹夜。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在找他。找到他的時候已經天亮了,郭新剛頭發都白了。他像壹個白發蒼蒼的八十多歲老人。他看不出此時的他還是壹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雖然在劇中他壹夜光頭。但也以誇張的方式表現了郭新剛對國家的誠意。他對國家的愛是完全的,毫無保留的。這其實反映了當時政府的黑暗。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只能委屈求全。作為戰勝國,中國甚至應該把山東讓給其他國家。這是郭新剛所不能理解的,也是當時這種愛國青年甚至各界愛國人士所不能理解的。
因為這份對祖國的熱愛,郭新剛壹夜之間失去了理智,也因為對祖國的熱愛,郭新剛拖著病體在五四時期的青島寫下了血書。最後,郭新剛也把自己奉獻給了國家。這種對祖國的赤誠之心,是對當時政府無能軟弱的壹種側面攻擊,體現了當時郭新剛這樣壹個熱血青年的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