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杏花村。”這首詩完美地反映了清明節的自然環境和悲傷氣氛。按照由來已久的風俗習慣,人們往往在清明節掃墓,但掃墓儀式不是在清明節舉行,而是在臨近清明節的“光棍節”。據說只有和尚在清明節祭祀掃墓。那為什麽要在清明節去掃墓呢?
相傳秦末,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經過幾輪大戰,終於奪得天下。當他榮歸故裏,本想祭拜父母的墳墓,但由於連年戰亂,墳頭長滿了雜草,墓碑參差不齊,有的斷了有的斷了,墓碑上的字也認不出來了。
劉邦非常難過。雖然他的下屬也幫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黃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袖子裏拿出壹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塊,緊緊地握在手裏,向上帝祈禱:“我的父母在天之靈,現在風刮得這麽大,我要把這些小塊紙扔到空中。如果紙落在壹個地方,風吹不動,那就是我父母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扔到了空中,果然,壹張紙落在了壹座墳前,不管風怎麽吹,劉邦跑過去仔細看了看那模糊的墓碑,果然,他看到了上面刻著他父母的名字。
劉邦高興極了,馬上讓人把他父母的墳整修壹新,從此每年清明節都要去他父母的墳前看看。後來民間像劉邦,每年清明節都會去祭祖墳,用小土塊在墳頭上壓幾張紙,表示掃墓。
清明這天,會摘下新的柳樹,做成柳條環,戴在頭上。正如民間諺語所說,“狗生來黃,永遠不會在清明穿柳。”其實,清明節穿柳的習俗起源很早,正如清代傅查敦榮的《燕京時》所言:“清明節穿柳者為唐高宗,三月三日賜租未央,贈大臣柳圈,說穿之可免中毒。也是今日老師的遺產。”
據田明汝城《遊西湖筆記》記載,杭州清明節是這樣的:“壹日,全城葬於丘上,南北山之間,車馬眾多,飲酒吃飯,在單家村店賞遊,或戲草,隨波漂流,日落忘歸。”這裏描述的既是上墳,也是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