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七步詩,鳥鳴兼,芙蓉樓送辛漸,江畔獨步勻花的賞析

七步詩,鳥鳴兼,芙蓉樓送辛漸,江畔獨步勻花的賞析

《七步詩》賞析---------------

註釋:

豆萁:豆稭。釜:鍋。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

又,“幼兒版”的《七步詩》被改編成這樣: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壹直心懷忌恨,有壹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壹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幹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壹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誌》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壹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壹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鳥鳴澗》賞析--------------------------

譯文:

春天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雕落。寂靜使春夜裏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時時發出的鳴叫在山澗中回響。

鳥鳴澗

年代:唐 作者:王維 體裁:五絕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的山水詩裏,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本詩亦然.而"人閑"二字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更突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小詩主要描繪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 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動襯靜,寓靜於動。“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二句寫出了壹種靜謐恬美的意境: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春桂在無聲地飄落;夜半更深,萬籟俱寂,似空無壹物。接下詩人又寫出了更有詩意的壹幕:“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由於山中太幽靜了,因此,當壹輪明月突然升起,皎潔銀輝灑向這夜幕籠罩的空谷時,竟然驚動了山中的鳥兒,於是在幽谷溪邊鳴叫起來。這叫聲似乎壹時打破了山中的寧靜,但它又讓人感到空曠的山中更加幽靜沈寂。王籍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這首小詩與此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細品味,王籍詩句不免給人以說理的感覺,哲理意蘊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動的描繪,而這首詩卻寫得形象逼真,生動自然,情趣無限。詩中雖然寫的花落、月出、鳥鳴,但是“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唐詩鑒賞辭典》),可見還是後來居上。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壹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壹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壹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註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壹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壹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