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歌德·歡會和離別》經典詩文賞析
我的心在跳,趕快上馬!
想到就做到,毫不躊躇;
黃昏已搖得大地睡下,
群山全都掛起了夜幕。
橡樹已經披上了霧衣,
仿佛巋然屹立的巨人,
黑暗從灌木林中窺視,
張著無數黑色的眼睛。
月亮出現在雲峰之上,
透過了霧紗淒然觀照,
晚風鼓起輕捷的翅膀,
在我的耳邊發出哀號;
黑夜創造出無數妖魔,
我的心情卻非常振奮:
我的血管裏好象著火!
我的心房裏烈焰騰騰!
見到妳,妳甜蜜的眼光
就灌給我柔和的歡喜;
我的心完全在妳的身旁,
我的壹呼壹吸都是為妳。
玫瑰色的艷麗的春光,
烘托在妳花容的四周,
妳對我的柔情——啊,上蒼!
我雖巴望,卻無福消受!
可是,隨著熹微的晨曦,
離愁已充滿我的心中:
妳的親吻含多少歡喜!
妳的眼睛含多少苦痛!
我走了,妳低垂著眼皮,
又目送著我,噙著淚珠:
不過,被人愛,多麽福氣!
而有所愛,又多麽幸福!
(錢春綺 譯)
壹七七○年到壹七七壹年, 在斯特拉斯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青年歌德在塞森海姆村認識了牧師的女兒芙麗德利凱·布利翁。在歌德眼裏,布利翁象“壹顆最可愛的星星”,二人壹見鐘情,誓言相愛不渝。陶醉在愛情歡樂中的歌德,在此期間寫了不少的抒情詩歌, 《歡會與別離》及另壹首《五月之歌》被認為是歌德這壹時期詩歌的代表作。《歡會與別離》約作於壹七七壹年三月,當時歌德與布利翁正處熱戀,二人常常在塞森海姆村會面。這個時期的歌德正在逐漸擺脫“洛可可文風”那種雕琢、纖巧、艷麗、陳詞濫調及無病 *** 等毛病,他在《歡會與別離》這首詩裏,以真實、自然的情感,生動地描繪了壹對戀人相會時的喜悅和離別的惆悵,表現了詩人對戀人的壹片真情。
全詩四小節,按時間的順序較完整地描寫了壹對戀人歡會而後又悵然離別的情景。它既可以說是壹首帶有敘事風味的抒情詩,也可以說是壹首抒情味甚濃的敘事詩。壹、二小節為全詩的鋪墊。整整十六行,不外就交待了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事端及其相應的意境。較為感人的部份倒是詩人對自己激動心情的渲染:心兒在跳,趕緊上馬!穿過無數“黑色眼睛”的窺視,沖破晚風發出的哀號的包圍,詩人的“血管裏好象著火”、 “心房裏烈焰騰騰”……這壹渲染,使人不能不聯想到詩人將要與之會面的姑娘是怎樣婀娜迷人。第三小節便是直寫“歡會”時的感受了。先是那“甜蜜的目光”送過來“柔和的歡喜”,然後是迫不急待的愛的表白:我的心屬於妳,呼吸(即指生命)屬於妳;妳如花的美貌散發著明麗的春光;妳的柔情讓我如癡如醉,以至無福消受得了……情感倒是真摯,但讀來總覺得少了些新意,使人感到或多或少還留著“洛可可文風”那種老調的痕跡。最後八行,寫別離的惆悵,這壹節寫得較為形象、感人。在詩人的筆下,主客體相互交融、達到了統壹。客體不再是靜止的,陪襯的,而是被賦予了主體的特性。 “我”的離愁,原是來自“妳親吻中的歡喜”和“妳眼睛裏的苦痛”,來自“妳”的淚眼相送、依依惜別……結尾兩句,算是詩人 *** 的沈澱。遺憾的是詩人直呼愛與被愛的幸福,難免蒼白與陳舊。總的看來,這首詩語言生動,情感真實、自然而且充沛,從頭到尾充滿了愛的 *** ,感染力還是強的。但從美學的角度看,這首詩不夠含蓄,意境也少了些新奇。正如黑格爾曾經批評的,這首詩“語言和描繪固然很美,情感固然很真摯,但是情境卻很平凡,結局陳腐, 自由的想象也沒有起什麽作用”。(《美學》第二卷第三章,朱光潛譯)。有興趣的讀者閱到這裏,可以再回過頭去將譯詩細細讀來,然後掩卷思索壹番,看看上述評價是否中肯?
(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