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具體分析小學古詩中情景關系的幾種表現

具體分析小學古詩中情景關系的幾種表現

壹、觸景生情

人在常態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壹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本來潛藏於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詩篇。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壹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作主體要具備壹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首聯突出秋天寥廓淒涼的特征,景中滲情。頷聯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裏作客”、“百年多病”。尾聯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壹種壓抑蒼涼的況味。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詩中的景並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現,而是經過作者苦心經營的,這個景已經具有壹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淒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觸淒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這種景與情的相應,使意境更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把先前飽藏於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著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註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壹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誌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的熱情。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並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壹種新興的萌發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著上溫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

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國詩學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說是前兩種情景關系的有機結合,情和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 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