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劉邦這句話是何意?

“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劉邦這句話是何意?

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這是劉邦在臨死前與眾臣殺白馬定下的盟誓,具體約定的內容有兩條:壹是只要大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後世子孫後裔永保富貴,有酒喝有肉吃;二是非劉姓皇族不能為王,否則天下可以***同攻擊,沒有軍功者不能被封侯,否則天下可以***同誅滅。

壹、白馬盟誓是什麽?

白馬盟誓通俗地說,就是劉邦設定了?非劉姓不能稱王和沒有功勞不能封侯?兩條禁令,以世襲富貴拉攏壹幫漢臣,在劉邦去世之後,希望大漢臣民永遠以此盟誓為依據,守護大漢劉氏江山,維護漢朝的穩定。而事實上,劉邦去世沒多久,屍骨未寒,呂後就做出了違背盟誓的事情,準備大封呂氏子弟為王,而且還得到了朝中重臣陳平、周勃等人的支持,白馬盟約成為壹紙空文。

《史記 呂太後本紀》:太後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後不悅。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後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盟誓是什麽,為何呂後、陳平、周勃等人可以輕易忽視而不用遵守?

按照《釋名 釋言語》的解釋,?盟?是壹種向神靈禱告的制度,必須遵循特定的儀式,比如殺白馬。按照《說文解字 言部》的解釋,?誓?是壹種不能反悔的約束。白馬盟誓合起來就是用殺白馬的儀式,來向神靈禱告,***同遵守?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的約束,並對天起誓不能反悔,永遠要遵守約定。所以,盟誓並不具備法律意義,即使沒有遵守,也沒有任何處罰規定。

二、劉邦為何要立壹個毫無法律意義的白馬盟誓呢?

這與秦末漢初的政治環境息息相關,劉邦在反秦並擊敗項羽統壹天下後,曾經讓大臣思考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麽?劉邦原本就是壹個非常看不起和討厭儒生的人,他曾經把儒生的帽子取下來,在帽子裏面撒尿,也曾經怠慢接待儒生,比如酈食其,劉邦接見時在洗腳,以示不敬。所以當儒生陸賈在劉邦面前經常引用《詩書》、《尚經》等儒家經典時,劉邦都不以為然,最終陸賈給劉邦說了壹句天下聞名的話:

馬上能得到天下,馬上能治天下嗎?

陸賈並向劉邦說明秦朝的滅亡就是不懂得仁義治國而窮兵黷武、嚴刑峻法,最後才導致的滅亡,這壹番話讓劉邦徹底醒悟,劉邦就讓陸賈著書分析秦朝滅亡的具體原因,所以就有了《新語》這本書。這本書讓劉邦思考了很多治理天下、維持長久統治的方法。

劉幫是靠反抗秦朝起家的,同時在楚漢戰爭中擊敗了項羽才統壹天下,在這個過程中,劉邦聯合了所有能夠聯合的力量,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在政治上孤立項羽,取得了天下,在劉邦統壹天下後,才意識這些分封的異姓諸侯王都是壹個個獨立的存在,成為大漢帝國中央政府的威脅,所以劉邦在統壹天下之後的大部分時間中,都忙著處理異姓諸侯王的叛亂,直到劉邦生命的最後時刻,燕王盧綰都在反叛。

在用武力解決內部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劉邦也在思索如何讓大漢江山千秋萬世地傳承下去,劉邦采取了三個方法:

壹是分封劉氏諸侯王,拱衛大漢中央政府。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朝滅亡時沒有同姓諸侯來救援,所以在反秦義軍蜂擁而至時,沒有人來救援。劉邦在與項羽爭天下時,分封了異姓王,但是劉邦並不放心這些手握兵權、土地、人口的異姓諸侯王,將來會不會像戰國時代壹樣,起來反抗,而同異姓諸侯王至少在當時有著血緣關系來維持,有壹定的合理性。

二是實行郡國並行制,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在地方上實行分封制,兩種制度***存。因為秦朝實行的是徹底的郡縣制,所有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命,這是官僚政治,官職都不能世襲,所以當秦末天下大亂時,秦朝的地方官並不是太忠心於秦朝,絕大多數秦朝官吏都隨著局勢變化搖身壹變為反秦義軍,比如蕭何、曹參等人就是秦朝官吏,包括劉邦也是秦朝下層官吏,都成了反秦的主力之壹。

郡縣制和分封制兩種制度並存在當時顯然是壹個折衷方案,能夠避免秦朝出現的錯誤,又能壹定程度上緩解當時的百姓對郡縣制的不理解,畢竟分封制已經實行了上千年,深入人心,而郡縣制作為壹種新興制度,壹時難以為人接受。

三是制定白馬盟誓,約定?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並永保功臣富貴世襲。白馬盟誓其實有壹條是永保功臣富貴的約定,只要大漢帝國存在,功臣就永遠能夠世襲爵位,註意是世襲爵位,官職不能世襲,爵位能夠保證生存,有酒喝有肉吃。

其實說穿了,劉邦就是靠利益許諾給功臣,讓功臣幫助自己維護大漢帝國的穩定與長治久安,這麽做其實是有問題的,當功臣面臨更大的利益誘惑時,會不會出賣國家利益為自己謀取利益呢,很明顯,會的,這就是陳平與周勃同意呂後分封呂氏族人的原因,在呂後主政的情況下,陳平與周勃顯得圓滑多了,首先不同意呂後的意思,輕則罷官免職,重則身死族滅,能不同意嗎?

所以劉邦制定白馬盟誓,並不是單獨制定的,而是配合前兩項制度:封劉氏諸侯王與郡國制壹起約定的,單獨的白馬盟誓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但是配合起來,則能起到穩定天下的作用。

三、白馬盟誓真的有用嗎?

不僅有用,而且還貫穿了整個兩漢四百余年,白馬盟誓的作用與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雖然在後世不時有人違反,但更多的是被後世拿來當成封王封爵以及維護江山社稷的法律依據。

比如陳平與周勃,雖然在呂後的威懾下屈服了,但是呂後去世後,陳平與周勃卻成為維護漢室江山的主力之壹,呂後去世後,陳平與周勃聯合了部分劉氏皇室宗親壹起誅滅了所有的呂氏家族,他們的依據就是白馬盟誓。同時,齊王劉襄起兵反呂的依據也是白馬盟誓,劉襄是劉氏子孫,有正當的理由能夠誅滅呂氏。

但是,政治是復雜的,任何約定都有兩面性,白馬盟誓可以作為維護漢室江山社稷的依據,也可以在暗中作為獲取政治資本的工具,同樣是劉襄起兵反呂,他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自己登上皇帝位嗎?同樣是陳平與周勃這樣的功臣,打著白馬盟誓為依據,誅滅諸呂後,還不是想擁立壹個弱勢君主,以便於自己能夠繼續掌握帝國的最高權力,至於看走了眼選了漢文帝這位明君,那又是另壹回事了。

白馬盟誓其實在兩漢時期基本上是能夠遵守的,兩漢時期除了劉邦在位時分封的異姓王之外,就只有王莽和曹操兩個異姓王,所以聰明的劉備早以漢室後裔的身份在自封為漢中王時,就沒有太多政治上的風險,在絕大多數時候,?非劉不王?被嚴格遵守,根本原因就是劉邦的這個祖訓深入人心,形成***識。而且非劉姓被封王造成的政治影響力就太大了,不是特別極端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挑戰非劉不王這條祖訓。

但是?非功不侯?這條約束基本上就沒人遵守了,分封外戚為侯基本上是壹條不成文的規定,只要立了皇後,分封皇後的親戚為侯就是必然的,比如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想要分封皇後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當時的丞相周亞夫就以漢高帝的白馬盟誓中的非功不侯為依據,明確提出反對分封王信為侯,但是漢景帝壹意孤行,反而猜忌周亞夫,仍然分封無功勞的外戚為侯,開啟了外戚封侯的先侄,這也是外戚不斷專權的原因之壹,所以白馬盟誓其實是用的。

白馬盟誓言的兩條禁令作為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祖訓,只要是大漢皇帝,就必須無條件遵守,實際上被遵守的只有?非劉不王?,因為太過於明顯,而?非功不侯?這種禁令基本是看皇帝的喜好了,比如分封外戚為侯,皇帝壹般都會封,分封大臣時,有時會嚴格遵守,比如李廣終身不能封侯的原因就是他沒有較大的功勞,再比如漢武帝封衛青毫無功勞尚且年幼的兒子為侯時,則完全是個人喜好,愛屋及烏了。

四、白馬盟誓究竟是防誰的?

白馬盟誓其實是防備所有非劉氏的政治勢力,包括外戚與功臣,劉邦在臨死前病重之際,聽到有人說樊噲與呂後聯合,想在自己去世後,殺了趙王劉如意和戚夫人,於是劉邦根本不願意調查清楚,直接派出陳平與周勃去殺了樊噲,這就是劉邦保護劉氏的行為,這裏劉邦防的是外戚。

劉邦之所以這麽激動立即就要殺了樊噲,壹是因為呂後的勢力在當時已經是劉邦最大的顧忌了,劉邦身為皇帝,原本就想換壹個外戚勢力並不強大的趙王劉如意為帝,但劉邦顯然連換太子的權力也沒有,所以呂後壹族的勢力就成為劉邦最大的猜忌。壹是因為樊噲是呂後妹夫,又手握兵權,很容易就顛覆劉氏江山,所以劉邦才會如此激動想要殺了樊噲。

至於功臣,劉邦同樣也是防備,白馬盟誓給了功臣永世富貴,保證了功臣的爵位,但是官職並不世襲,仍然需要皇帝任命,光有富貴沒有權力,功臣們就得不斷地為大漢帝國立功,以獲得官職任命,否則只不過是個富家翁,如何能維護白馬之盟呢?劉邦沒有想的是,因為過度信任同姓諸侯王,導致後來的同姓諸侯國威脅到西漢中央的統治,包括諸侯王叛亂以及七國之亂,卻是劉邦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