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稷山王集寺在哪裏?

稷山王集寺在哪裏?

稷山王集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稷山縣步行街北側的王集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五年(1345),清道光十六年(1836)火燒,二十三年(1843)重建,占地1080平方米。寺廟坐北朝南,進院落布局。中軸線有山門、祭堂、後稷樓、八卦亭、姜廳,兩側有鐘樓、鼓樓。大殿寬六間,單檐懸於山頂,琉璃瓦和巨大的石雕鑲嵌在東西兩側的山墻上。大雄寶殿歇息於山頂,重檐,三間房寬,三間房深,三階單鬥,四周回廊環繞。大殿前有4根浮雕盤龍石柱,20個石雕造型,52塊雕花石板組成屏風欄桿。江_殿寬三間,山頂單檐懸頂,筒瓦遮頂。八卦亭是元代遺跡,仙殿、後稷樓、鐘樓、鼓樓是清代建築。

寺內有8塊清代石碑。

獻殿兩側各有壹座山墻石雕。其中,西墻是清代稷山縣令李京春為重建王集寺所寫的《王集寺成功古詩七首》。在清麗雅致的文字和蒼勁有力的字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家長們在建造輿論場時的欣慰。仙殿東墻上有“吉峰疊翠、古社青藍、甘泉0、西陵小昭、禦筆秋風”等八幅稷山風景圖,以空間形式記錄了農耕文明發源地曾經輝煌的時光;以藝術的形式展現了曾經輝煌的藝術,正殿前後的石柱上鐫刻著壹副對聯:司文是天樞八百歲王業的根基,導致皇帝億萬糧的誕生;犁耕辛勞後播種的功能延續了數百代,民間充滿了聖德崇龍的神龕。每壹筆都表現了他的五線譜的功力,每壹個字都表現出深刻的內涵,表現出形式與內容的完美和諧統壹。

東西兩面墻壁上的石雕,連同大殿上的石對聯、回廊四周76根欄桿和20根大石柱的內容,構成了王集寺的“三大奇觀”之壹——精美的石雕。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主樓前的兩根盤龍石柱。壹柱是火紅的火龍柱,另壹柱是雲騰浪湧、魚躍蜻蜓的水柱。以巧妙的藝術,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龍圖騰的文化內涵。在回廊的外圍,用52塊雕刻好的石板組成屏風欄桿,欄桿圖案上雕刻著山水人物、花草、鳥獸等。,內容包括《二十四孝》、《八仙渡海》、《漁父耕讀》、《鶴拜年》、《文王訪賢》等。護欄的石柱上雕刻著蓮花。瞭望塔上有牡丹、菊花、南瓜、猴子、獅子、人物等造型,造型各異,形象生動。琉璃瓦屋頂金碧輝煌,主脊上的雕刻特別華麗漂亮。山脊中間有三座三重檐的琉璃塔,塔頂有精美的鐵雕。在壹起,* *形成了壹幅九鳳朝陽的畫面,在空中。兩側用牡丹和牡丹葉浮雕裝飾,頂部用飛馬裝飾。兩端龍吻吞脊,栩栩如生,色彩奪目。它不失為清代釉上彩產品的壹件佳作。壹百年前,斧鑿之聲貫穿了幾千年的回廊,賦予了中華文明抑揚頓挫。

王集神廟的第二個奇跡是華麗的玻璃。走進王集寺,擡頭望著每座建築的頂部,妳看到的是壹個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屋頂的彩瓦,屋脊上的花、馬、獸、人物,主脊兩端高高的吻。壹時間,人們忘記了自己是對古老的中國文化感興趣,還是在美麗的藝術殿堂裏徜徉!

寺內最早的碑刻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碑文並沒有記載該寺的創建。但足以證明明朝也是後稷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驛站。王集廟最引人註目的第三個奇跡,美妙的木刻。它以靜態的方式展現行走的歷史,以無聲的風格描繪多姿多彩的世界,絕對是獨壹無二的。這是壹幅生動傳神的立體畫。畫中有手握谷穗的粟王,有耕作播種的農民,有默默勞作的牛馬,有翻身的獨輪車,有舉起谷物的扇子等。數字不僅是昨天開創農業文明的後稷、周部落,也是今天沿著後稷鋪就的農業文明線,春天播種,夏天管理,秋天收獲,冬天躲藏的人們。所以,這幅畫與其說是“掛”在寺廟供奉前的飛檐上,不如說是建立在壹種民族信仰的基礎上。它運動的時候會有壹種古今震動的運動。同時,還有壹個被高高掛起的永恒話題。這就是“社會”和“小米”,“土地”和“谷物”。

電話:0359-5522446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