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在暗中做了壹個比喻,在語境中回答:
①錢鐘書把“蛋”比作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蛋”
_______________。
②錢鐘書的寓意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自己的書;(2)美國女士可以自己看書,不用去參觀。
我想如果錢鐘書還活著,壹定會氣得半死。而且我覺得錢鐘書本人也未必能壹字不差的回答這些問題,言外之意不言而喻!錢鐘書說這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會有這麽多問題,會毒害中國的教育。會後悔說這話嗎...
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奇怪了,簡直俗不可耐。我真不知道考這種考試有什麽意義。僅僅是為了培養大家的閱讀理解能力嗎?妳為什麽不去看看武俠小說呢?那還是有意思的!錢鐘書不就是這麽學英語的嗎?他上課不聽講,不做筆記,看英文原版小說。他的英語水平壹直都很高!
記得前幾天看了胡制作的搞笑視頻《春運帝國》,發人深思。秦始皇的最後壹個問題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就叫:
答:大猩猩
乙:黑猩猩
列車員:周星星
我相信大家看到這個地方都會笑的。看N變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就是當今中國教育的真實寫照,笑得不行了。我對中國的教育太失望了,不想再評論了!我要介紹睿智深邃的錢鐘書,壹位我壹直很崇拜的作家!
錢鐘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者、作家,江蘇無錫人。因為他壹歲的時候抓了壹本書,取名“中書”。
錢鐘書出生在壹個詩人和書法家的家庭。他從小接受傳統經典和歷史的教育。他在中學時擅長語文和英語,但他在數學和其他科學方面表現很差。我報考清華的時候數學只有15分。但由於我的語文和英語成績突出,尤其是英語,我得了滿分。65,438+0929,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在此期間,他刻苦學習,廣泛接觸世界各國的文化和學術成果。1933大學畢業。1935與作家兼翻譯江洋結婚。同年取得公費留學生資格,在牛津大學英語系學習兩年,後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國文學壹年,1938回國。他在幾所大學教過書。
錢鐘書對中國的歷史、哲學和文學經典都有深入的研究。與此同時,他從未停止閱讀和研究西方文學、哲學和心理學,並撰寫了許多有聲望的學術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說也很優秀,尤其是小說《圍城》,才華橫溢,比喻連篇,家喻戶曉。
錢鐘書從小聰明,但才華主要表現在文學上。他喜歡隨心所欲地自由發揮,尤其不願意按部就班地進行邏輯推理,所以他討厭數學、科學、化學這些課程。錢鐘書進入中學後開始喜歡英語。錢鐘書的中學是美國聖公會辦的教會學校,大部分課程用英語授課。他的英語成績很好,但是他從來不上英語課,也不看英語課本,上課也不記筆記。而是低頭看外文原版小說。所以他的英語幾乎全是自學的,充分顯示了他獨特的語言天賦。盡管學習成績不錯,但錢鐘書在生活中確實有點“瘋瘋癲癲”。比如他分不清東西南北,出門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上下顛倒就是裏外顛倒。最尷尬的是上體育課。作為壹名組長,他的英語口令相當響亮準確,但他不知道該怎麽辦。我喊對了口令,但是很迷茫,站不起來。我經常讓全班哄堂大笑,但我卻莫名其妙。聰明但常常“糊塗”的,是難以捉摸的錢鐘書。
錢鐘書學識淵博,記憶力驚人。在清華讀書時,他與吳晗、夏鼐並稱為清華“三才子”。與陳艷老人的接觸更說明了這壹點。陳艷,壹號石遺,晚清“三大詩人”之壹,在當時詩壇占有重要地位。石老人對當時的詩人們、學者,話不多,卻對錢鐘書格外敬重。每年寒暑假,錢鐘書從清華回到無錫,石的老人們都邀請他到自己家裏。有壹次,施壹老談到晚清大詩人王允:“王允人品極低,貌亦惡。石兄懂什麽?”錢鐘書對他說:“應該是矮子。”石毅笑著說:“妳怎麽知道?”錢鐘書說:“王死的時候,上海的報紙上有壹句滑稽的挽歌,‘學富文中子如武大郎’,以得之。”石老頭點點頭,說好。他還說,王允的作品只有的好,但他的詩很少是可取的。他只使用了《詩史燚詩話》中的壹些句子,但他不記得是哪幾個了。錢鐘書馬上回答:“好像是‘我羞於獨帶匕首,真為見山’”。石老頭不禁驚嘆:“世雄的記性真好!”
作為著名的作家和學者,錢鐘書先生的成就舉世矚目。晚年錢鐘書閉門謝客,淡泊名利,高風亮節,為世人所稱道。壹位外國記者曾說,他來中國有兩個願望:壹是想看看萬裏長城,二是想看看錢鐘書。他視錢鐘書為中國文化的象征。還有壹個外國記者,因為看到了錢鐘書的《圍城》,想采訪錢鐘書。他打了很多次電話,終於找到了錢鐘書。錢鐘書在電話中拒絕了采訪的要求,說:“如果妳吃了壹個雞蛋就感覺很好,為什麽還需要知道下這個蛋的雞呢?”中央電視臺為公眾開設了壹個受歡迎的欄目“東方之子”。很多人不顧壹切地想進去,以自己的“風采”為榮,但當節目制作人試圖采訪錢鐘書時,他卻堅決拒絕了。美國某著名大學想請他做半年講座,兩周壹次,壹次40分鐘,大概八個小時,報酬654.38美元+0.6萬,但錢鐘書不為所動。還有人在巴黎《世界報》上撰文:中國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錢鐘書是唯壹壹個。錢鐘書不僅拒絕接受這壹評價,還在《光明日報》上撰文質疑諾貝爾文學獎的公正性。
1998 12 19上午7點38分,錢鐘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按照錢鐘書先生的遺願,壹切從簡,遺體由兩三個親人送走。不舉行悼念儀式,不保留骨灰,敬獻花籃、花圈,鄭重辭別。火化那天,現場送行的只有20多人,有錢鐘書的女婿、孫子、孫女,還有他的學生、同學和壹些朋友。還有人是聽說後自願來的。著名學者、錢鐘書遺孀江洋在錢鐘書的遺體上放了壹朵小小的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當火化間的門關上時,她被建議離開。她說:“不,我再站兩分鐘。”她的眼裏有淡淡的淚水。錢鐘書遺體火化後,其骨灰按照生前遺願撒在附近。“這樣的大學者代表了壹個時代。如果大家都知道,可能有幾千人從海外趕過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語研究所的薛先生說:“錢鐘書走了,我們讀他的書吧。先生活在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