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沒有師傅當師傅,妳還是可以把自己變成壹個很厲害的人。

沒有師傅當師傅,妳還是可以把自己變成壹個很厲害的人。

刻意練習,強調要想成為某個專業的大師,就要有壹個靠譜的大師。但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有幸得到名師的指導,或者直接成為名師的徒弟。不做老師有沒有辦法成為壹個很厲害的人?

當然,有些人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例子。

這裏我想說三個人,壹個是富蘭克林;壹個是李叫野獸;另壹個是查理·芒格。這三個人,第壹個和第三個,都是美國人,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另壹個來自中國。

這裏我想說的是他是如何成為作家的。

富蘭克林成為了壹名作家,卻沒有大師來指導他。壹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壹份刊物《觀察家》。我發現這本刊物上的所有文章都很優秀。於是產生了自己學寫這樣壹篇文章的想法。

富蘭克林的寫作方法論1.0

他采取的第壹個策略是讀幾篇文章,然後自己寫下關於原文的線索,再根據自己的線索,還原原文。當然,不壹定完全壹樣,但可以用自己的話改寫。

但是,很快,他就覺得這種方法沒什麽意思了,因為他的目的不是抄襲原文,而是寫出自己的好文章,寫出自己的精彩文章,和原文壹樣有趣,描寫細致入微,文字精彩。

於是他升級了寫作方法。

富蘭克林寫作方法論2.0

他升級的方式是直接寫自己的文章,在刊物上寫觀點相近的文章,然後和《觀察家》上別人寫的文章對比,找出差距,看看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再做調整。

這時他發現自己的詞匯量很差,於是再次升級寫作方法,思考如何練習詞匯和節奏。

富蘭克林的寫作方法論2.1

他采用的方法是把《新觀察》的文章改寫成詩歌。大家都知道詩歌壹定要講究遣詞造句,節奏和朗誦的鏗鏘節奏,這就逼著他要學會表達。寫作時總是絞盡腦汁去想平時不會想到的詞。

富蘭克林的寫作方法論2.2

他有壹種新方法把那些詩改寫成散文。從詩歌到散文,更接近那些說明文。這種方法,壹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另壹方面練習了文章的表達,更接近觀察者的文章。

此外,富蘭克林將他的寫作方法升級到了3.0。

富蘭克林還是在《觀察家報》上找到了壹些文章。他用壹個單詞記錄下每個句子作為線索,然後,他打亂了這些單詞的順序。然後過壹段時間,再用這些詞來還原文章的句子,最後,還原原文的邏輯。這種方法可以鍛煉他的邏輯能力,當他發現自己寫的東西和原文的順序、邏輯不壹樣時,他會自己改正。

就這樣,富蘭克林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作家。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富蘭克林在沒有師傅指導的情況下,通過刻意練習,壹步步提升,成為寫作高手。

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個人,網名叫李教授。我今年25歲,已經成為百度副總裁。

他是怎麽做到的?

他的成長經歷更能有力證明他其實成了壹個很厲害的人,沒必要找師傅當面教他。

他最喜歡的事情之壹就是思考。

思考似乎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情。的確,每個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妳會發現,大多數人的思考只是淺嘗輒止,大多數人甚至懶得去深入思考。而李稱之為思考的野獸,如果用壹個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上癮”他沈溺於思考。而且,他認為思考很重要,很有意義。而很多人並不這麽認為。大多數人認為思考也很重要,但妳沒必要沈迷其中。

先看看他上中學的時候是怎麽想的。

中學生的荷爾蒙無處釋放,所以打架是他們最喜歡的運動之壹。有時候不是妳想打,而是別人會打妳,所以不打的結果就是被打。

李教授在中學的時候,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身體最好的。但是他喜歡思考。

可能有人會問,思考有什麽用?人們會等到妳想完了再打嗎?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思考對戰鬥沒什麽用。而李教授則認為思維才是提高格鬥技巧的根本,而不是體力。

於是,他買了很多關於格鬥的書,各種格鬥,李小龍截拳道,等等,開始模仿貓畫虎,練習格鬥。

然後覺得藝人膽子大,開始和別人打架。當然,結果很明顯,我被別人打了。

壹般人到此為止,感覺讀書打架都被證明沒用了,這也是李稱獸牛逼的地方。他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繼續閱讀,尋找不合理和合理的地方去改進,壹遍又壹遍的刻意練習。結果,他成了學校裏最好的戰士之壹。

我知道李叫獸是從他寫的壹篇文章《月薪三千和月薪三萬的區別》開始的。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奠定了李叫獸營銷文案的地位。然後關註他的微信官方賬號,開始看他的文章。後來,看了馬松的《朋友圈尖子生》這本書,我對李教授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5年9月,李教授寫了壹篇文章叫《為什麽妳有10年的經驗,卻不能成為專家》。在這篇文章中,他讓我們知道了他所認為的刻意練習是什麽。

刻意練習,其實就是把自己放在學習區域,不斷蹂躪的過程。

心理學領域有壹個模型,用三個同心圓來表示,壹個是學習區,壹個是舒適區,壹個是恐慌區。

在舒適區,人遇到的都是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所以沒有障礙,而這個區最大的優點就是舒適,最差的缺點就是舒適。因為安逸,人們不想離開。因為安逸,人停滯不前。因為安逸,他們最終可能成為毒藥,成為毀滅的溫床。

學習領域就是有未知的知識要學。這個區域的特點就是不適感,但是這種不適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的,最終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壹旦學會了,這個區域就變成了舒適區,妳需要跳出來,繼續把自己移到新的學習區域。

恐慌區是壹個完全未知的區域,沒有任何可以學習的線索。這個地區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很多人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都覺得自己什麽都不會。此時,他們正處於恐慌區。

學習區其實就是在蠶食恐慌區,把恐慌區變成學習區,最後變成舒適區。

大多數人的思維套路是:在學習區,通過努力掌握知識,進入舒適區,就結束了。這種想法很危險,很可能是壹種自我毀滅的停滯。

我們來看看李教授是怎麽把自己放在自習室的。

通常,在解決壹個問題時,我們只需要找到答案。李教授不找到五個以上的答案是不會罷休的。

例如:

李教壽在他的壹個課程裏講過壹個案例,是壹個香薰機的推廣。這款香薰機是壹款小型、便攜、促進睡眠、芳香的香薰機。

比如這款香薰機廠家提出的廣告策略就是給妳五星級睡眠。

看到這款香薰機我們會不會覺得是五星級的睡眠?當然不是,所以這個廣告策略顯然是錯誤的。

那麽,如果我們說這款香薰機價格便宜,用很少的錢就能獲得最好的睡眠享受,可以嗎?首先,人們對這款香薰機完全沒有概念。妳再便宜,人家也不壹定接受。

再說五星級睡眠,誰知道呢?什麽是五星級睡眠?

李教授思考的問題是,香薰離睡眠有多遠?

香薰的概念經常用在SPA中,SPA和睡眠有什麽關系?

SPA可能和睡眠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和放松有直接關系。通常的SPA宣傳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植入了放松的概念。

還有放松和睡眠有關系嗎?

我們知道上班族每天工作都很緊張,所以肯定有放松的需求。有的人下班會喝酒,有的人可能會打遊戲,這可能是上班族找到的放松方法,睡覺的時候用香薰機,所以這個關系鏈是合理的。會很順利的。辛苦壹天的工作讓妳難以入睡,香薰機會陪妳放松,安然入睡。這個邏輯是對的。

這個過程的分析其實是壹個深思熟慮的思考過程,思考產品和用戶之間的距離,以及如何去彌補和彌合這個距離。

李教壽認為刻意練習意味著短期效率的下降,這也是大多數人懶得刻意練習的原因。

他上學的時候發生了壹件事,就是想寫壹個通知。他本來可以用幾句話寫完,但卻花了他壹個小時。為什麽?

因為他最近剛看了《金塔原理》這本書,就想到用這本書寫壹個啟事。當然,如果非要應用結構化的思維方法來寫通知,如果之前沒有實踐過,自然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但他認為非常值得。最後,他利用黃金金字塔原理寫了這個通知。

還有壹次,壹個同學要去吃飯,他開始用學過的決策理論分析去哪裏吃飯。這就是跨界應用。我們接下來要提到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就是跨界應用的大師。

李叫獸有句名言,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在別的書上看到的。沒關系。這句名言是這樣說的:

為什麽別人會停止思考?因為我想我已經明白了。而為什麽李叫獸還在繼續思考?他想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背後的原因,背後的十萬個原因。

如果妳在別人止步不前的時候還在繼續思考,刨根問底,妳就很難出類拔萃。不做百度的副總裁很難。

第三個要提到的人,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也是巴菲特的智囊。

查理·芒格為什麽會成為股神巴菲特的智囊?

查理·芒格有壹個理論叫多元思維模式,是他發明的。

什麽是多元思維模式?就是把不同學科的精華運用到投資領域。芒格認為,人類知識的精髓可以應用於任何領域,當然,經濟領域也不例外。

我們讀了《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網格理論》這本書。從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芒格正在研究那些學科。

最重要的是,這些科目完全是自學的。

查理·芒格說:

(美)彼得·考夫曼。可憐的查理收藏:查理·孟格智慧諺語記錄。"

是不是很奇妙?投資界的神壹樣的人物,從來沒有上過商業或經濟學的課程。

沒上過課不代表沒學過經濟學。

他通過自學來學習。

所以,我會說,要成為壹個偉大的人,不壹定要有壹個偉大的老師。但是需要的是妳可以刻意練習。

有趣的是,富蘭克林其實是查理芒格的偶像。現在看來,查理·芒格是富蘭克林的粉絲。

物理學中有牛頓的平衡理論,包括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在經濟學中,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是經濟學中動態均衡概念的主要倡導者。馬歇爾舉了壹個關於均衡理論的例子:

芒格認為,物理學的均衡理論對經濟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這壹理論也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持。他認為:

摘自:(美)彼得·考夫曼。可憐的查理收藏:查理·孟格的智慧箴言。

所以他不僅要關心和研究物理,還要研究化學、生物、心理學等學科,建立多元模型來處理和處理經濟問題和股市問題。

從上面三個人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 * *壹樣的結論:

即使不壹定要拜名師,壹個人還是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壹個很厲害的人。

那麽當他們成為非常厲害的人時,他們有什麽異同呢?

* * *同樣的特點是思維。他們都很願意思考。眾所周知,大腦的重量占體重的5%,但消耗的能量卻是總能量的20%,所以人出於生物自我保護的考慮,自然不喜歡思考。

因為不喜歡思考,導致什麽都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所以不想刻意把自己放在學習區練習。自然不願意去想。

* * *的另壹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在建立自己的模型,自己的通過思考來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模型。建立模型的意義在於把事情簡單化,通過簡單可行的套路解決問題。

模型建立後,最重要的是對模型進行動態更新和升級,使模型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比如富蘭克林不斷升級自己的模型,李教授建立了需求十大模型來培養那些營銷精英,查理·芒格用多學科的知識建立了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

所以,要成為壹個偉大的人,是可以通過學習、思考、刻意練習來實現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