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翻譯和註釋
長草多茂盛啊。每年秋冬變黃,春天變厚。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枯的樹葉,當春風吹起時,大地是綠色的。雜草野花蔓延淹沒古道,艷陽下的草地盡頭就是妳的旅途。我又壹次送走了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註釋:利用古詩或成語命題寫詩。詩的前面通常有“福德”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寫詩還是文人聚會寫不同題材的詩還是
做出贊賞的評論
第壹句就是“古草”二字。原來的草是多麽茂盛(“超然”)啊,抓住了“春草”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不著痕跡地超然於“春草長呀長呀”了,為下文打開了壹個好的思路。就《古草》而言,何不開篇為《秋來幽深徑》(原《秋草》為古僧所作),整個故事將是另壹種氣象。雜草是壹年生植物,春天茂盛,秋天枯萎。“隨著每個季節來來去去”
創作背景
《送別福德固原草》寫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當時作者十六歲。這首詩是壹道應試練習題。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則,目前任何限定的詩題都必須加上“福德”二字,類似於詠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 ~ 846),晚年又號香山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被譽為“詩聖”和“詩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慶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白居易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位於洛陽市郊。白元(白居易之墓)位於洛陽南部象山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