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開展課前三分鐘說話活動
語文教學是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說話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膽量,又能提高學生思維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學年開學的第壹節語文課,我就向學生提出要求:以後每課壹人,全班輪流,登臺作演講,我把全班分為五個小組,每組組長壹周安排壹人說話,時間為三分鐘左右。演講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傳記、歷史故事、古詩文背誦、觀看過的電視節目、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等。按演講的情況給各組適當加分,學期結束前統計每組所得的分值,凡是獲得前三名的小組,老師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演講熱情,他們會積極去準備,當“說”的水平提高了,“寫”的水平自然就上升了,因為“說”和“寫”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日積月累,擴大知識面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有耐心地長期積累,才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地。因此,我們應教會學生積累與寫作的方法。我認為積累素材應做到以下幾點:
(1)背誦名篇佳句。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古詩文、優美的現代文、好的詞語或段落進行理解熟記,達到背誦。這樣長期堅持做,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自然而然就豐富了,為寫作創造了條件。
(2)做好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意思是說看過的知識,不壹定都能記得住,有可能過了壹段時間便會忘記,要想使知識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為以後的學習服務。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把壹些好的詞語、段落摘抄下來,並經常復習鞏固,讓相應的知識移植到自己的頭腦中去,以便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到寫作時就可派上用場。
三、多動手、勤練筆
在教學過程中,我向來都要求學生做個勤奮的人,因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努力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則就是癡心妄想。在寫作方面要想取得滿意成績,光靠讀、說還不行,必須善於動手、親身體驗才行。具體做法有:
(1)堅持不懈寫日記。對於剛升入初壹的學生來說,寫作的基本功較差,為改變這壹現狀,我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完成五篇日記,因為日記的內容較為廣泛,可以寫自己的快樂、苦惱、壓力,也可以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形式自由,可長可短,寫日記既可豐富寫作素材,又可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創辦手抄報。我要求學生每兩周創辦壹期手抄報,內容要豐富而充實,既要有知識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有觀賞性,又要有教育性。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閱讀壹定數量的文章,並要有所創新。因此,在閱讀、處理、創作過程中,學生的習作水平便會提高。
(3)圍繞教材去練筆。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是經典之作,學生可以從中掌握優美的語言文字,體會其中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教材的動情之處,把學生引入情景中,去體會情節,展開想象,學生自然會產生想說的沖動,讓學生把要說的話寫出來就是很好的練筆。如學完《皇帝的新裝》,讓學生想象並寫出皇帝知道真相後的表現;講完《背影》,叫學生寫出自己心目中的父愛;學完《春》,可讓學生參照對春天的描寫,寫壹篇有關秋天的風景文章。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寫出感想。
四、組織學生互批作文
俗話說:“文章七分寫三分改。”看來作文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學生完成作文後,我經常組織學生交換互批,從小的錯誤開始,先是錯別字、不恰當的標點符號,再到詞語、句子,在批改的過程中可以討論、總結。通過互批學生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五、親近生活、積累素材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不少學生不註意觀察生活,不善於積累寫作材料,壹旦寫起作文,只能胡編亂造,或是抄襲應付。針對這種現象,我經常指導學生註意對生活中人、事、物進行觀察,用筆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經過壹段時間訓練,他們對生活中的壹切事物較感興趣,由於見多識廣也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素材,寫起作文來就不愁無話可說了。
六、做好 評語 ,樹立寫作信心
學生對老師的批改很重視,作文本發下來後,學生拿到本子,他們最關註的是老師的評語。評語對要求進步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學生下壹次作文質量的高低,甚至影響學生的寫作興趣。針對學生寫出的不同文章,我采用不同的評語進行評價,但堅持以鼓勵為主的做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如對上好的作文可評為:讀妳的文章真是壹種享受,如此好的文章竟然出自壹位初中生之手,妳是壹位青出於藍勝於藍的作者……;對有進步的作文可批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讀了妳的文章使我更深刻認識了這句話,請繼續努力,美麗的花朵等待妳去采摘……;對錯誤較多的作文,用商量的口氣提出要求:下次請試著找出文章的錯誤之處,進行加工、調整,妳會發現自己真的了不起……;對抄襲的作文,用心平氣和的口氣寫道:文章確實很好,只可惜它已名花有主了,望妳能從中學習有益的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些評語的給出,鼓舞了學生的寫作熱情,進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總之,對於提高寫作水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師生雙方要互相配合,***同努力,創造寫作新天地。
(邳州市碾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