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唐代赫赫有名的李白,在安史之亂後卻落得“人人都想殺”的下場?

為什麽唐代赫赫有名的李白,在安史之亂後卻落得“人人都想殺”的下場?

李白——為什麽是“人人都想殺人”?說起李白,大家都太熟悉了,熟悉他的人也熟悉他的詩。今天我們就從李白早年的性格成因入手,探究李白晚年被殺的原因,領略大唐的社會包容精神和學術氛圍。

我們先引用李白的壹首詩來引入話題。李白在詩中寫道“汙穢之籬下,春色未滿”,因為他不喜歡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他不想和這種人做朋友。但後人評價李白,往往說他是陶淵明的傳人,如“太白圓明始終是人,休會更近其源”。如何理解這種矛盾?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回答。首先,我們知道人的觀點不是壹成不變的,人是復雜的,多面的。其實李白壹直很佩服陶淵明的人品。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李白卻變本加厲,不肯為達官貴人屈眉。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英雄是要建功立業的。建立和確立不是普通的成就,而是偉大的成就。所以,壹旦看到大有成就的跡象,李白立刻就會雄心勃勃。

寫《東刺猬之下的齷齪》時,年近六旬的李白在王勇李林幕府,看著水軍在洞庭湖操練,幻想著安史之亂即將平定,唐朝即將撥亂反正,所以情緒過於澎湃。而且,我被李聘為名人,我感覺就像是諸葛亮出山了。我更覺得如果這個時候不出山,還要保持“籬下采菊”的個人主義情懷,實在委屈了我的大才。我為王勇感到遺憾,他對英雄很有眼光,我更為遭受戰爭蹂躪的整個世界感到遺憾。當然,以他的天賦和五六十年的豐富人生閱歷,他沒有看出王勇集團有合法性不足的問題,這個老板也沒法和他談。

李白後來因為這件事成了政治犯。李白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男孩,直到去世,心智才算成熟。他到處說錯話,做錯事,很煩。要不是他家財萬貫,文采極佳,恐怕他也活不到中年就死了,而且死得很痛快。

王勇失勢後,杜甫擔心李白的安危,寫了壹首詩說:“萬民欲殺,我獨顧英才。”這並不誇張。我們今天看李白,是因為我們把他當成了壹千多年前的文學偶像,所以我們越看他越愛他。但如果真的和李白生活在同壹個圈子裏,恐怕我們比那些所謂的嫉賢妒能的卑鄙小人更想殺了他。而“唯才是舉”的杜甫,其實是壹個很討厭很麻煩的人,很難和同齡人和睦相處。重大人格缺陷造就終極詩人。

歷代大詩人中,也有人品好的,蘇軾就是典型的壹個。蘇軾聰明絕頂,學識壹流。換句話說,蘇軾在才學上比李白、杜甫更勝壹籌,但蘇軾的詩恰恰無法描繪出李白、杜甫的極端感受,不會給人很直接很強烈的情感震撼。我們讀李白杜甫的詩,總覺得天崩地裂,但讀蘇軾的詩,就像在靜夜仰望星空。雖無風不起浪,卻深不可測。這是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前者更容易在第壹時間撩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