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端午節信息

端午節信息

[編輯此段]端午節介紹

陽歷五月二十八日是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崇武節、午節、夏節,意為“開始”、“開始”。初五可稱為端午。在農歷中,地支標誌著月亮,陰建在正月,二月為基,五月依次為午時,所以五月稱為午月,“五”與“午”相連,“五”也是陽數,所以端午節又叫端午、崇武、端陽、午、崇武、午日。此外,它在壹些地方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日。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朝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必備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這壹天,天津人會去古文街的僑鄉閣選中國結,祈求好運。

[編輯本段]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歡迎來到陶神,這是來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

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個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節考試與端午節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邪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為毒月,五日為邪日。相傳這壹天邪氣當道,五毒同時出竅。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人們也避開“端午”這個禁忌,稱之為“龍舟節”。

關於夏季至日,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和壹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趣談:(1)權威著作《荊楚歲記》中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了夏季的至日節。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紀念女詞人秋瑾:秋瑞熊,號建湖夏,小顧,浙江紹興人,自幼善作詩、詞、歌、賦,愛好騎術、劍術。她被稱為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策劃起義時被清兵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後人為了贊美她的詩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跡,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開創了“楚辭”的文體(即“辭賦”的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主張舉賢賦能,富國力勸聯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被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後來,在農歷五月初五,有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虛的屍體帶往江中。因此,傳說在端午節時會掛上艾草、菖蒲和榕樹枝,以紀念伍子胥這壹天。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大吉祥符號之首,象征除了不祥之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以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床掛桃梗蒜,皆用以驅鬼”。但晉代方誌中有“哀為虎,或剪彩為虎,葉附哀,妻爭剪之。將來更是菖蒲,或人形,或肖劍形,名曰普建,以驅邪除鬼。”

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插在門口能讓妳健康。在中國古代,它壹直是壹種藥用植物。針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為主要成分,燒在穴位上治療疾病。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有入藥的作用。如宗谷《荊楚紀年》記載“雞未啼時,采艾草者,狀如人,取之,以艾灸收之,甚有功效。”這壹天,愛彩變成人形,掛在門上,可以施放毒氣。“大多數人也有在房屋前後種植艾草以求好運的習俗。臺灣省民間也在端午節貼“午聯”,與護身符功能相同。有的午聯上有這樣壹句話:“執艾奇招百家福,掛劍門關斬千害”。榕樹枝的民間意義可以使身體旺盛。”插榕樹更勇敢,插艾葉更勇敢”。還有當地掛石榴、大蒜或山丹的習俗,大蒜用於消災治蟲毒;山丹方可治狂,石榴花可避黃巢。石榴花是這個季節的花,也有治病的作用。石榴皮是壹種常見的中藥。還有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有壹段故事。黃巢叛亂時,黃巢有壹次進逼壹個村子,碰巧看到壹個女人,背上背著壹個大孩子,手裏拿著壹個小孩子。黃巢很好奇,問為什麽。女人不認識黃巢,只是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她叔叔壹家,這是唯壹剩下的救命稻草,所以萬壹她兩個都顧不上,就要犧牲自己的骨肉來救叔叔的骨肉。黃巢深受感動,告訴女子,只要在門上掛上石榴花,就可以避免黃巢的災難。

躲端午節是端午節的習俗,指的是把新婚或出嫁的女兒接回家過節。簡稱“躲下午”,也叫“躲完”。習慣上以五月、五月五日為邪月、邪日,凡事需要避邪,因為端午節有帶女人回家避邪的習俗。這種習俗似乎形成於宋代。陸遊《封睢》詩中有壹句“羊腔酒擔迎女,鼓龍舟送與神爭”。《嘉靖隆慶誌》也記載有雲:“嫁女召歸過節”。又《欒州誌》:“女子新娘子迎月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下雨,人們老了要檢查,這是壹種習俗。認為端午節下雨,不吉利;反之,則好。這種民間信仰在宋代就有了。陳《歲時廣記》引用《紀要》說:“五月五日,人染毒,十八歲無災。下雨的時候鬼曝藥,好多人生病。福建的這句諺語。”許月卿《李時周端午》也註:“臨川人說,天中下雨,鬼興人禍。清代趙懷玉詩歌的自我註釋也引用了“端陽無雨是好年”的諺語。

賽龍舟與祭祀屈原和曹娥

龍舟壹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穆傳》卷五:“乘鳥舟,龍舟浮於沼澤。”在《九歌·向君》中,學者們也認為“飛龍”是指龍舟。《向君》是描寫湘軍劃著龍舟,把沈入江中(類似於往江中拋壹條痕跡)悼念壹位歷史人物的詩句。這與楚國的“魂舟”和“人物龍帛畫”的形象不謀而合,可以相互印證。《荊楚紀年》記載:“五月五日,謂之蘭節。.....是日,賽跑,爭雜藥。”此後,詩歌、筆記、地方誌等記載的人種不計其數。

龍船和普通船不壹樣,大小不壹,橈手數量也不壹樣。如廣州黃埔及郊區龍舟長33米,路上100人,橈手80人左右。南寧龍舟20多米長,每艘船大概五六十人。湖南省汨羅市龍舟長16-22米,24-48人抓手。福建福州龍船18m長,32人抓手。龍舟壹般都是狹長的,船尾有頭飾和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都和龍燈的頭差不多,姿勢也不壹樣。壹般是木雕,彩繪(也有紙或紗做的)。龍尾多以整木和鱗片雕刻而成。龍舟上除了龍頭龍尾,還有鑼鼓、旗幟或船身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的龍舟,裝飾有龍牌、龍尾旗、帥旗,繡有對聯、花草,繡有龍風、八仙等圖案。壹般龍船沒有那麽多裝飾,都是用錦旗和掛彩裝飾的。古代的龍船也很華麗,如《龍池賽》(元代王振鵬所繪)。畫面中,龍的龍頭高而巨大,雕刻精美,尾巴高而卷曲,身有數層重檐亭臺。如果是寫實的話,可以證明古代龍舟的美。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畫的蕪湖龍船,龍頭也很高,上面還有地板。在壹些地區,龍舟仍然具有古老的風格,非常漂亮。

賽龍舟前,請邀龍,祭神。比如廣東端午節,端午節前要出水,在南海廟裏拜南海神,裝上龍頭和龍尾,然後準備賽跑。並買壹對紙公雞放在龍舟上,以為可以保船平安(隱約對應古代鳥船)。閩臺赴媽祖廟朝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首,殺雞,龍首滴血,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在湖南省汨羅市,十二月雍正節的軸心之壹,賽龍舟前,必須到曲子廟拜龍頭,在龍頭上套紅布,然後賽龍舟,不僅是為了祭拜龍神,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在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祭祀屈原的習俗在《隋書地理》中有記載:“迅捷迅捷,其歌喧嘩,觀眾如雲。”劉唐玉溪《杜菁曲》自解:“杜菁始於武陵,今與之合,聲鹹:‘在何處’,四波谷曲之意。”可見,在兩湖地區,屈原的祭祀與龍舟競渡是密切相關的。也許在屈原死後(還有曹娥、伍子胥等。),當地的人也把自己的靈魂送去埋在船裏,所以這個習俗是存在的。

另壹個例子是浙江,他們用賽龍舟來紀念曹娥。據《後漢書·女傳》記載,曹娥投河自盡,民間傳說她是為了尋找父親的屍體而下河的。浙江祭祀較多,《點石齋畫報·祭祀曹娥》描繪了惠濟壹帶人們祭祀曹娥的場景。

在魯,無棣(江蘇地區)的比賽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所以蘇州有老習慣,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並舉行比賽在水上,以紀念它。廣西也有紀念的儀式,福州也有紀念王的儀式。

各種祭祀儀式,紀念儀式,無非就是燒香燒錢燒雞,燒飯,燒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現在這些迷信的儀式已經不多見了,但以前人們到龍宮祭祀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亂災,萬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安全。用人們的話說,“要吉祥”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

正式比賽開始時,氣氛非常熱烈。唐代詩人張劍鋒寫的《種族穿越之歌》:...兩岸羅衣聞香,銀釵照霜刃。鼓聲三響,紅旗開了;兩條龍跳出了水面。影浪飛向萬劍,鼓浪聲如千雷。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看著標記,就像壹瞬間。坡上人驚雷,桿上虹暈。前船中標下水,後船失勢揮手。..... "這些詩生動地描繪了龍舟比賽的壯麗景色。女人平常不出門,如今爭著看龍舟,銀簪閃閃;戰鼓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來,落下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線標有彩色的桿子。龍船正快速接近目標...現代的龍舟賽也差不多,只是規則嚴格了壹點。近年來,國際龍舟比賽在國內外出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運動員。

劃龍舟等活動。比如龍舟下鄉,就是在賽龍舟的時候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裏遊玩,集合。有時龍舟也有各種花樣,有表演的意思。比如廣州的龍舟,手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然後拿起,讓水花四濺;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地跺著船,使龍舟像遊龍壹樣起伏。在浙江省余杭縣,有的龍船上有人把龍尾踩得很低,使龍擡頭,船頭的尖浪從龍口噴出,像龍吞雲吐雨。

還有劃船比賽。如《淮南子本景訊》中“龍舟飛當頭,飄吹為娛”就是劃龍舟,搖船奏樂,戲水。《夢梁璐》記載,南宋杭州“有六只龍船在湖中戲水”。湖上有龍舟,這只是乘船遊覽的壹部分。

唐、宋、元、明、清歷代皇帝都喜歡在水邊看龍舟,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載了和,兩人都有“觀賽”的事跡。《東京夢中華》第七卷記載了北宋皇帝在臨水寺金銘池觀看龍舟比賽的習俗。其中有彩車、音樂船、小船、畫舫、龍舟、虎頭船等。觀看和播放音樂,以及40英尺長的龍舟。除了龍舟,其他的船也排著隊作為娛樂來競拍。張松則端的《金遲明中標》描繪了這壹場景。還有明成祖,在中南海紫光閣看龍舟,看朝廷弓箭手疾馳射箭。清代在福海、圓明園舉行賽跑,乾隆、嘉慶皇帝都去觀看。

晚上又有龍舟了。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壹種夜間龍舟,四面掛著小燈比賽。夜龍船從1982開始出現在四川吳彤大橋。船上裝飾著電燈、煙花和漂浮的河燈,光彩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在水面上搭起壹堆堆漂浮的火苗,讓掛滿燈籠的龍舟穿過火苗。

還有旱龍舟,是模擬陸地上的龍舟比賽。如《南昌縣誌》載:“五月五日幹龍舟,使數人(y6、* * *)齊拾物,傳花代鼓,盛滿通途,士女給錢祈福,爭鞭炮消災。”浙江省武義縣過去有旱地推龍舟的習俗,也認為可以辟邪。另外,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在旱地劃龍舟的習俗,其實是壹種舞蹈,但日期不壹定在端午節。旱地龍舟是佛山秋季最壯觀的。又如《徽州府誌》記載:“五月五日,駕船迎神驅疫,以竹為之。畫如泥巴,十二人奉若神明,環城而行。”還有小龍船,供孩子們做玩具。

劃龍舟的時候,有很多類似龍的歌,唱著玩的。比如湖北秭歸劃龍舟的時候,就有完整的唱腔,歌和歌都是以當地民歌和歌謠融合為基礎的。歌聲雄壯激昂,就是“贊和”的遺風。再如廣東省南雄縣的龍船歌,四月龍舟下水後壹直唱到端午節,表演非常廣泛。流傳於桂北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比賽時被許多輻手傳唱,有人稱之為。他們的表演大多與龍舟和端午節的習俗有關,他們的歌曲影響深遠,令人感動。《廣西民樂選集》收錄了臨桂縣(4首龍船歌)組曲,節奏明快熱烈如歌,唱起來壹定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