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節奏感
不少人在提及文案時,會用到「語感」這個詞。聽上去有些玄學的意味,但語感好的文案,往往可讀性更強,並且更容易被人記住。
語感產生的根源,在於語言本身具有節奏和韻律。這就是我們為什麽把那些節奏和韻律都無可挑剔的文字叫做「詩」,而具有這樣特點的文字通常更適合被唱出來,所以我們又把它們叫做「詩歌」。
在商業文案的範疇裏,富有節奏感的文案會讓用戶更樂意讀下去。我們要讓文案像刺刀壹樣短促尖利,壹針見血,而不是像壹條被抽掉脊柱的魚那樣黏糊糊軟趴趴,令人生厭。
作家阿城的文章多有精悍的短句,筆力筋道。他曾提到壹個讓文字富有節奏感的訣竅,那就是巧妙地利用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在我的文字裏是節奏的作用,而不是語法的作用,當我把「他站起來走過去說」改成「他站起來,走過去,說」,節奏就出現了。
中國語言是以四分之四拍為基本,所以我們的成語都是四字言。若我把四個字、四個字拆解成三個字,壹個字,接著又是四個字,文字本身,而非內容本身,就有意義和美感了,或說才刺激了我們的美感。
將句子放大到文章,同樣如此。壹篇充滿長句的文章會讓人讀來吃力,而當長短句相間並且短句居多時,文章就容易呈現出節奏感。
例如蕭紅在《呼蘭河傳》的開篇寫道:
嚴冬壹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壹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壹到,大地就裂開口了。
用短促利落的句子,壹下勾勒出北地的凜冽。
阿城在《樹王》中描寫了壹個因壹棵大樹被砍倒而郁郁寡歡終結生命的男子「肖疙瘩」,小說的結尾是這樣寫的:
肖疙瘩的骨殖仍埋在原來的葬處。這地方漸漸就長出壹片草,生白花。有懂得的人說:這草是藥,極是醫得刀傷。大家在山上幹活時,常常歇下來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樹樁,有如人跌破後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體被砍傷,露出白白的骨。
就是這樣的文字,長句毫不臃腫,短句幹脆利落,讀起來節奏盎然又意味深長。
*回答來源鏈接:/p/140926351
以上就是《優秀文案創作者需要具備哪些基本個人修養?》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