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作家 小思寫的《蟬》 作家 席慕容寫的《貝殼》兩課的筆記
這是這兩課的教案,妳可以參考下……短文兩篇《蟬》(小思)、《貝殼》(席慕容)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2、了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過程與方法:兩篇文章都擅於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於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情感與價值: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教學重點: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2、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教學難點:了解本文由壹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教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第壹課時壹、課文導入:以席慕蓉的壹首詩或壹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壹篇虛幻的神話 任它/綠草如茵 花開似錦/也終於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的昏眩裏/有誰能給我壹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6?1距離》)(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壹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後回想起來,卻都有壹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6?1回顧所來徑》)(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壹件壹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後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壹點,我的每壹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二、介紹作者:1、小思簡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範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2、席慕蓉簡介: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6?1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於重慶,後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後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並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麽努力”的詩集《七裏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壹天之後的休息,為的是“紀念壹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裏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壹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習生字詞:寬恕shù 聒噪ɡuō zào 卑微bēi 收斂liǎn 零落短暫zàn 壹絲不茍ɡǒu 固執zhí 斷續2、自由朗讀兩篇文章。3、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明確:相同之處:(1)都是由壹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壹些感悟。(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3)對於“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不同之處:(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地壹絲不茍。(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願望。 第二課時壹、朗讀課文二、合作探究: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1)《蟬》中 “想起秋風顏色” 的“秋風顏色”給了妳怎樣的感受?明確:我們壹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壹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壹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2)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何處?通過壹抑壹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壹抑。其次寫看到壹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壹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壹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3)《貝殼》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壹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此句上承“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麽地壹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裏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裏的生命時間要長壹點,空間要多壹點,以表達壹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壹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妳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明確: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咤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壹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壹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壹樣感動著世界。三、小結: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麽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兩篇短文,我們可以高聲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四、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