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田園詩,它自成流派、壹直影響後世詩人創作的發展,陶淵明的詩大部分取材於田園生活,來源於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於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給人壹種清新、淳美的感覺、詩情畫意的感受。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第壹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他的田園詩創立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壹個新流派——田園詩派,被歷代詩人推崇備至。
如果僅從他的田園詩的字面上看,詩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兩忘的超凡脫俗,真有著神仙般的無限風韻。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陶淵明的田園詩雖取材田園,貌似田園,其實際意義早已超出田園領域之外。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認識,探索它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梁朝學者鐘嶸,在《詩品》中高度評價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宗師。此後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無不敬仰效模他。
陶淵明不僅千百年來在國內為後人所雅愛,在國際上也有巨大影響,朝鮮、日本、蘇聯、英、美、法、德等許多國家把對陶學的研究當作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加以研究和發展,因而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學術思想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田園詩派在壹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裏,以嶄新的思想內容的詩作卓立於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風氣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著談玄悟禪、模山範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綺語浮詞、鋪錦列銹。
但陶淵明卻有著壹般文人所未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經歷,和勞動人民有許多接觸,可以說,是生活給他以厚愛,使得他在壹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裏,卻能以嶄新的思想內容的詩作卓立於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體地說,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
田園詩派
高遠的理想與誌趣
田園詩派在極端黑暗的社會裏,卻堅持高遠的理想和誌趣。田園詩派的誌趣與性格,終於使他同統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田園詩派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對汙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如《歸園田居》第壹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羈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沖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醜惡的社會的鄙視。詩人著重地細致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田園風光,字裏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在這裏,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當詩人尚未離開宦途時,總有壹種“暫為人所羈”的感覺,心情無法平靜下來,他“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但當他遠離了汙濁的現實,回到田園中來,卻感到獲得了歸宿。如《飲酒》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避開了達官貴人的車馬的喧擾,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獲得了自由而恬靜的心境。
詩人的田園生活雖然是遠離統治階級,卻更接近了下層文人和農民。這裏有誌同道合的朋友談心賞文:“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有樸實的農民***話桑麻:“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有鄰裏的相與宴飲:“漉我新熟酒,只雞邀近局”;也有天倫之樂:“親戚***壹處,子孫還相保”。
所以,他的田園詩在表現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的同時,也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誌趣和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這也是他的田園詩動人的原因之壹。
《歸園田居》
勞動生活內容的反映
尤其可貴的是他的田園詩還反映了勞動生活的內容。如《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帶著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勞動者的形象。 《懷古田舍》詩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風景和農事活動的描寫中洋溢著壹種喜悅之情。由於詩人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並由衷地喜愛它,勞動,第壹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頌。他的壹些田園詩還表現了只有壹個勞動者才可能體會的思想感情。
如《歸園田居》第二首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以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現了他對農作物收成的密切關懷。 《於西田獲早稻》詩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不僅表現了與剝削階級寄生觀點鮮明對立的依靠勞動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現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頑強態度。這些都超出了壹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識,使他的田園詩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
田園貧困狀況的描寫
陶淵明還有壹些田園詩描寫了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
《歸園田居》第四首說:“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途。” 《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有會而作》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歲暮和張常侍》說:“民生鮮長在,矧伊愁苦纏。屢闕清酤至,無以樂當年。
窮通靡攸慮,憔悴由化遷。”《乞食》說:“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田園生活過到如此困頓地步,田園詩寫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淵明壹人而已。
田園詩派
這些詩雖然大多數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災不免屢受饑寒的境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想見當時在戰亂和災害之中農民們的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
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自身的社會思想
田園詩派田園詩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並通過這些田園詩寄托了
自己的社會思想。這是詩人田園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產者對造成戰亂和貧困的封建社會所提出的抗議,它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
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的願望,啟發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鼓舞人們反抗不合理現實的鬥爭。
陶淵明是封建社會中的詩人。衡量封建社會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就是對當時門閥士族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田園詩派在這裏提出了“桃花源”的社會理想。這是怎樣的壹個社會呢?這裏的生活是富裕、和樂而安寧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裏人人參加勞動:“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勞動所得也全歸自己所有,沒有封建的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詩人指出這是壹個“與外人間隔”的“絕境”,是桃花源中人們的先世為逃避嬴秦暴政而開辟起來的壹個新世界。他們“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這實際表明是壹個與秦漢魏晉等封建主義社會相對立的理想世界。
我們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這裏“桃花源不只是隱士的天地,也是當時千千萬萬農民的樂土”。“桃花源”這個空想社會,本身就是對當時晉代社會政治的徹底否定。陶淵明的筆下的“桃花源”對後世的影響是強烈的、積極的。他的“秋熟靡王稅”的大膽設想,對歷代文人創作揭露封建剝削、賦稅征徭的作品很有啟發。清初黃宗羲提出:“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主張為了全體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這種思想和陶淵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田園詩派
綜上所述,田園詩派的田園詩,是詩人農村生活的真實反映。不過,這是通過詩人思想的三棱鏡透視出來的農村生活,是詩人藝術心靈的外化。陶淵明不是單純地通過直接描寫農民日常的痛苦生活,來鞭撻現實社會的不合理,而是通過描繪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幽美的田園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來否定和批判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也就是說,他不是主要通過描寫現實中的醜來批判醜,而是通過描寫理想中的美來否定現實中的醜的。詩人這種獨特的把握現實的方式,是由他個人特定的社會思想所決定的。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