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網上搜索的:
1、千裏江陵壹日還:運動速度大
2、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是以山為參照物,船相對於山是運動的
3、無邊落木蕭蕭下:樹葉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4、不盡長江滾滾來: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勢低的地方流動
5、沈舟側畔千帆過:相對運動的描述,由於自己的船沒有動,旁邊的船相對於自己都在運動中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在我國,東方比西方地勢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處流動。。(物理+地理)
7、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由於月亮離地球遠,所以月光照射的範圍大。。(物理+地理)
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1、聲音的傳播不會互相幹擾;2、聲音可繞過障礙物傳播。
9、五月天山雪,無風只有寒:說明緯度高的地方,由於接受陽光的熱量少,寒冷的天氣時間長。(物理+地理)
10、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草黃了,動物由於沒有了保護色的偽裝,讓天空中的鷹看得更清楚了,這是光現象;由於地上沒有了雪,馬跑得更快了,這是力學現象。
11、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前壹句說明大地(固體)傳播聲音的能力比空氣強。
12、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看起來像雪(白色),但是通過味道的辨別,知道物質的本質,並且暗香的來是因為分子的運動產生的。(物理+化學)
1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前壹句是說由於地球重力的作用,各處的連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與海平面在同壹高度。
1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物理現象同第6句詩。
15、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根據聲音的音色判斷發出聲音的物體。
1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滿的弓含有彈性勢能。
17、飛流直下三千尺:從高處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勢能與動能的轉化。
18、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運動的空氣(風)具有動能。
19、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聲音可以傳遞信息,通過犬吠,知道有人回來。
20、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登高才能遠望。(物理+地理)
呵呵,想了壹個多小時,才回憶出這些來,所以沒有將同種現象進行分類整理,望樓主可以滿意,如果樓主遍翻古詩詞,肯定能找出更多的答案。
2.關於物理的詩句壹、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近代·吳邁《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與折射。
譯文:群山疊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沒有哪壹座山不引人入勝,沒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夜泊楓江》
物理原理:聲音的傳播。
譯文: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物理原理:相對於地面的青山是靜止的,但以運動的船為參照物,青山就變為運動的,以河岸為參照,孤帆從日邊來。
譯文: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壹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勢越高,氣溫回升越慢,在同壹季節,山上的氣溫要比山下的低。
譯文:在人間四月裏百花雕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物理原理:水循環。
譯文:那黃河之水那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3.有哪個熱心網友給發幾首 有關物理現象的詩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後人往往只引這壹首,忘了後面還有四句: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是壹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壹片竹林,三兩枝桃花,壹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壹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壹,跟蘇軾不是壹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裏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裏。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擡杠。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
4.在語文詩句中的物理現象第壹部分(概述) 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古代的詩人在體驗生活,觀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又因為物理現象是普遍地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因此,古詩中不免出現壹些物理現象。
具體地說,這些看似雜亂的現象屬於物理學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見的光現象、聲現象,當然,還有的現象與經典力學、運動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詩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使這些科學現象隱藏在詩句的字裏行間,引發了我們今天的思考。
光現象是最常見的,以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光都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的。我們就從光現象談起。
第二部分(古詩中的光現象) 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對光的觀察和研究,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使光學成為物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壹。2400年前成書的《墨經》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質是直線傳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月下獨酌》中的壹句。
詩人在暢飲之時,點點月光將他的影子映出來,仿佛有三個似的。在光與影的迷幻之中,隱約可見兩者的相互聯系"明月"何以成"對影",又怎會有"三人"?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點光源(這裏我們粗略地將"明月"當作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人),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後方形成了壹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
當然,由於"明月"的發光面比較大,發光面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看做壹個點光源,它們都在物體背後造成影區,這些影***有的範圍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圍還有壹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壹個部分光照射的區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對影成三人"的現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產出的。李白不僅有"舉杯邀明月"的豪邁,還不乏細致地觀察,看到了"對影成三人",這句詩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學現象的具體統壹。
杜甫在《閣夜》中也將光與影還有星空完美地結合在壹起"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不禁使人還想到美麗的星河和險峻的三峽風光。 光的折射與反射也是較早為人們所認識的光的現象。
詩人李白也觀察到了光的折射與反射的現象。《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中寫道:"屏風九疊"和"雲錦張"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雲彩映入明鏡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與雲彩之所以會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結果。不論是透明的物體還是不透明的物體,都要反射壹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時,反射光也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就是鏡面反射。
這裏,我們可以把詩中的"明湖"看作是壹個鏡面,從點S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後,都好象是從點S'發出的,S'稱為S的像。詩人從水中看到的"影"和"看黛光"就是山、雲這些景物的光線經湖面反射後所成的像。
在水面上的觀察者看來,好象在水面下有壹個反光點S',但實上S'並不存在。當然,這類描述光的反射現象的詩還有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和溫庭筠的"淡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牽掛都寄托於"孤帆"和"遠影"之中了。
而"碧空盡"在大氣則是光折射的結果。當光從壹種介質進入到另壹種介質,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壹部分光進入到後壹種介質中去,並且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這就是光的折射。
覆蓋在地球表面的大氣,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這種密度分布不均勻的介質中,光並不是直線傳播的。
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地球表面上空氣是由許許多多水平的氣層組成的,每壹層的密度都不相同。當然機越接近地平線時,光線在大氣中偏折就越明顯。
因此,李白說它是"碧空盡"。 折射中還有壹種特殊的現象--全反射現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真有眼福。
他又看到空氣中的全反射現象--蜃樓。誇張的筆調下,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仿佛就浮現在眼前。
它也是由於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而產生的。當氣壓壹定時,空氣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對光的折射率也隨之減小。
夏天,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比空中低。遠處的山峰、樓閣發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於空氣的折射率下層比上層大,光線不斷被折射,越來越偏離法線方向,進入熱氣層的入射角不斷增大。
當光線的人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就會發生全反射現象,人們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 以上,我們結合古詩看到了光現象的產生,並簡要說明了其中的原理。
詩人將生活中的所見合以美妙的景物和真摯的感情,把自然的奧妙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聲現象和其他現象是怎樣融入古詩的情景之中的。
第三部分(古詩中的聲現象和其他現象) 生活中除了多變的光現象之外,還有許多奇妙的聲現象和力學、運動學的現象。詩人熱愛生活,時時註意生活中的每壹個細節,當然也註意到了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現象,並在其詩中表現出來。
大家對《楓橋夜泊》之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都十分熟悉,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也包含著聲現象。 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裏,人們通過聲音來互。
5.含有物理現象的古詩詞希望對妳有益了 1、千裏江陵壹日還:運動速度大 2、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是以山為參照物,船相對於山是運動的3、無邊落木蕭蕭下:樹葉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盡長江滾滾來: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勢低的地方流動5、沈舟側畔千帆過:相對運動的描述,由於自己的船沒有動,旁邊的船相對於自己都在運動中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在我國,東方比西方地勢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處流動。
(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由於月亮離地球遠,所以月光照射的範圍大。
(物理+地理)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1、聲音的傳播不會互相幹擾;2、聲音可繞過障礙物傳播。
9、五月天山雪,無風只有寒:說明緯度高的地方,由於接受陽光的熱量少,寒冷的天氣時間長。(物理+地理)10、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草黃了,動物由於沒有了保護色的偽裝,讓天空中的鷹看得更清楚了,這是光現象;由於地上沒有了雪,馬跑得更快了,這是力學現象。
11、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前壹句說明大地(固體)傳播聲音的能力比空氣強。12、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看起來像雪(白色),但是通過味道的辨別,知道物質的本質,並且暗香的來是因為分子的運動產生的。
(物理+化學)1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前壹句是說由於地球重力的作用,各處的連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與海平面在同壹高度。1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物理現象同第6句詩。
15、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根據聲音的音色判斷發出聲音的物體。1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滿的弓含有彈性勢能。
17、飛流直下三千尺:從高處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勢能與動能的轉化。18、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運動的空氣(風)具有動能。
19、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聲音可以傳遞信息,通過犬吠,知道有人回來。20、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登高才能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