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通常指壹種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難以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是壹種形神情理的統壹,是虛實有無的協調。
例如,《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寫景,有空山、新雨、秋色、明月、松樹、清泉、流水等,然後,又有女子之聲、又有漁舟、又有春意。全詩八句話,尤其前六句,將壹個個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從中看到虛實融洽,感受到壹種難以具體言表的空靈之感。更關鍵的是,詩中景物已不僅是景物,已成為了人格心靈的景物外現,上升為壹種人生境界。
漢語詩歌非常註重意境,歐美詩歌則更喜歡情緒情感的直接表達。有人認為,歐美詩歌原本不重視意境,或原本就無意境壹說,只是後來,他們從漢語詩歌學到了意境。
其實,不光詩歌,中國繪畫,中國音樂,中國舞蹈,也都講意境,中國的藝術基本都講求意境。從側重點上來說,西方過去確實沒有意境的強烈追求。那麽,中國人為什麽如此講意境呢?為什麽中國藝術就那麽要有意境呢?
筆者認為,這是中國的地理環境造成的。中國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傳統中國的小農經濟。中國的小農經濟導致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哲學觀念和工具載體,結果,導致中國藝術就特別追求意境。
壹、思維方式
由於東亞地理環境所致,土地肥沃,降雨充沛,利於作物生長,又不如熱帶等地食物隨處可得,所以,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人就長期發展了穩定持久的小農經濟。中國人需要努力,但還難以也不需要努力到拼命與天鬥與地鬥,無需細致剝離地探究世界本原等抽象問題,只需直觀感知世界,就可以解決生存問題。於是,漢民族認識世界時,更側重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相對少分離性很強的分析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
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如何認識世界呢?壹種重要的方法即是感悟。意境是什麽?是個似乎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悟的東西。詩歌、繪畫、音樂、舞蹈,乃至各種藝術,通過意境這種綜合的直覺認識反映大道真知,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成為了必然。反過來,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也必然在藝術上主動追求意境。這包括創作時追求要有意境,欣賞時喜歡從中感悟出意境兩個方面。
筆者懷疑,中國的傳統藝術西方人不壹定能欣賞得了。例如詩歌,壹般的西方人即使學會了漢語,看懂漢語古典詩歌的意思,多數人也不壹定能強烈感受到意境美。當然,反過來,我們也同樣不壹定能到位地欣賞西方藝術。例如我們看他們的《指環王》,可能就遠沒有歐美人那樣可以感受到豐富的內涵美。這有點類似男人很難體會女人的感受是壹個道理,反之亦然。
二、哲學觀念
中國人主體哲學觀點認為,天人合壹,天人同道,天人壹體,天人感應。中國人還認為,天有天道,天是老天爺,也有人格。因此,詩歌、繪畫、音樂、舞蹈中的自然景物、聲音、人體姿態就也滲透著自己。所謂的意境,就是景物、形象在藝術作品中是作者的人格升華,是壹種人生境界的藝術表現。
三、民族性格
中國人小農經濟的農耕文明導致中國人喜歡田園文化,喜歡在壹定範圍耕耘,喜歡內向體會,性格較內斂,不喜歡外展開去抒情。這很容易理解。遊牧民族四處遊蕩,心情不愉快可以鞭打牲畜,盡情宣泄;海洋民族可以疾帆遠航,放飛心靈;而中國人不行,中國人離不開土地,心情不好了不能打罵莊家,也不能遠足,只能內省調節,守著家園自省感悟。所以,中國人逐漸形成了在小範圍抒發感情,在小範圍非張揚地感受美的習慣,喜歡在小範圍裏反復回味,喜歡營造壹種意境。意境通常是小中見大,是容易內斂性的,是非奔放直露的,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四、工具載體
語言是思維的壹個工具。漢語通常壹個字壹個音壹個意,方塊表音意文字,字詞沒有時態等變化,是詞根語。於是,漢語很容易通過簡約字詞組合,詞句組合,建立壹整套極其整齊的,多層次的,規整的節奏旋律系統。這種節奏旋律系統只要巧妙調換字詞,通過語義簡約處理,就很容易調動人的直覺等產生***振,創造出意境。
東亞適宜草木生長,中國人很早就有了絲織品,還有用植物為筆桿只需取壹點動物須毛做筆頭的筆,用植物燒炭熏制的墨,後來又發明了用植物纖維制造的紙,所以,中國人很早就在紙上進行繪畫書寫。這些工具都不適宜繪畫時表現具體逼真的形象,更適宜展現作者抽象的思想感受。於是,在這種工具的現實下,和大環境的心理背景下,中國畫就非常註重神而不註重形,非常註重意境。
中國人的樂器沒有西方樂器多樣,演奏出的音樂也沒有那麽豐富、立體,這與輕視聲樂藝術和民族性格有關。農耕社會人們思想情感內斂,藝人社會地位低下,抑制了樂器朝立體表現的發展,這就也抑制了樂器的多樣性和表現力。最終導致,中國人的樂器更適合自我內悟感受,而非張揚外顯的。後來相對情感外露的樂器,也都是胡人樂器,例如胡琴等,但終難突破大環境。
中國人的智商普遍高於白種人,但農耕文明的飲食甚至可能遺傳原因導致了漢民族的形體和遊牧民族、海洋民族相去甚遠。中國人體型的直觀美感普遍弱於西方白種人,這也是漂亮帥氣的歐版服裝無法適應中國人的原因。中國人形體外在美的不足,不適宜表現那些活躍的直觀美,更適合表現那些溫和豐富的內在美。不適於表現外在美,美又要有所表現,在中國人思維與哲學背景下,舞蹈就會非常追究意境,表現內在美了。有人也叫意境為神韻。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藝術因地理環境導致的小農經濟,發展下來,就更傾向整體思維,傾向天人合壹,性格相對溫和,喜歡內省,又因地理導致的對應的工具載體,最終就非常追求意境。
不過,傳統終究是傳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國早已脫離小農經濟,也同世界越來越接軌。今天的中國,人們已經進入更傾向復合思維、更多元化哲學觀點的時代,性格也發生了巨變,工具也更多樣化。中國人已經從更多視角多體驗與創作藝術。當然也正因為此,結果導致了絕大多數現代詩歌繪畫等藝術難以達到中國傳統藝術意境美的遺憾。畢竟,當代人和古代人腦子裏的東西已大不壹樣,看問題角度也大不壹樣,性格也有了巨大變化。
好在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藝術,失去部分傳統壹方面是遺憾,另壹方面也是榮幸。我們理所當然地可以認為,我們會有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師。我們有我們的思想,有我們的情懷。我們的大師也許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年輕人,或者,還沒有出生,或者,早已誕生了我們參雜著傳統的眼睛還沒看到,也說不好。